间歇性爱国损害国民
关于爱国,中国人的表现最有意思,我称之为间歇性爱国。
当然,我这里讲的,只是近些年来的表面爱国现象,与真正关心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人士的情怀,是两回事。
有没有持久的爱、沉默的爱、无言的爱,我相信是有的,但却似乎不再是主流。
主流是间歇性爱国。
所谓间歇性爱国,就是说,每隔一段时间,我们的“民间”就会因为某事件的刺激,而“自发”出现爱国壮举,这时候,人头涌涌,群情激奋,热血沸腾,有雷霆万钧之势,万夫不当之勇,然而,骤雨不终朝,其来也疾,其去也急。
小学时候的同学中,有一位癫痫病患者。上课上的好好的,就可能突然来那么一下,口吐白沫,神智不清,严重时甚至暴力伤人,这时候,全班师生只有中断正常的教学,掐人中,抹清凉油,忙过一阵,他又恢复正常。私下里大家不太愿意接触他,倒不是因为他人不好,只是怕他什么时候老病发作,伤害到自己。老人们说,这样的人,是不会长寿的,弄不好哪天走在路上发病了,即使掉到一个小水沟中,也会要了小命。这样的人,社会不能把他当正常人来接受(事实上也确实不是),也就无法真正融入社会。
我们的爱国也象抽风,每隔一段时间总要来那么一下,活生生一个癫痫佬的模样。当一个国家的大量个体患上这种间歇性爱国病时,要他人当自己是正常的,实在有困难,将来一不小心掉在小水沟中给淹死,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某些组织或个人的私利打算,这类抽风式的爱国,是可以避免的。和真正的癫痫病发作不同的是,我们爱国病的发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发作时间掐算之精妙,让人感到有“诱发”的嫌疑。就象大多数精神类药物一样,喂药之后短时间的红光满面,是以牺牲体质为代价的,虽然也可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但损害却是永久性的。
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在成年后就会有稳定的情感倾向,对于爱恨情感的表达,一般都能选择他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表达方式和表达时机的选择,不受第三人控制。不受第三人控制的意思是,他的表达,是个人意思的真实表示,对时机和方式的选择是自由的。很难想象一个人的情感表达被长期控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比如说,想表达的时候不被容许,不想表达的时候却被强迫,或者说你只能用某种方式表达。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生存,扭曲的仅仅是情感吗?
爱国的内涵本是极丰富的,但现在爱国的定义权却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而且看这趋势,爱国也者,也就仅限于在必要的时候,“容许”民间对西方发出“怒吼”,用以传达中国的“愤怒”和“团结”。也只有在这时候,网络可以置顶爱国贴,手机的联络短信不被查处和限制,警察可以帮忙上街维持秩序,笑迷迷地看着抗议的人群。
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参与到间歇性爱国运动中的人,毕竟是少数,但间歇性爱国对国民体质的伤害,却不仅仅止于这少数人。原因是,每次间歇性爱国,参与者群体构成虽然变化不大,但“前赴后继”的,是一批批不同的人。这些人正在接受或刚刚完成学校教育,间歇性爱国的反复训练,适足以强化投机和偏狭的心理,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将来社会为了帮他们进行人格纠偏,需要付出极大代价。没有直接参与爱国抽风的国民,也容易从此误解爱国的真实涵义,如果大家认定爱国就是这样子,很可能那颗本来持久、稳定的爱国心,从此打上阴影。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