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鹤龄:浅谈“走出毛泽东情结”

2025-02-13 学习 评论 阅读

鹤龄:浅谈“走出毛泽东情结”

(旧文)  

多思论坛有网友撰《走出毛泽东情结》帖文,认为毛泽东情结是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走出毛泽东情结,中国才有希望。本人不以为然,故发贴相辩。  

  

一、什么是毛泽东情结  

  

现在的论坛上,经常会出现“毛泽东情结”。  

究竟什么是毛泽东情结。一般的认识,指的就是对毛泽东的崇拜信仰之情。我以为,还不仅如此。怎么说好呢?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为了述说的方便。我想用绳和绳结打个比喻。一根绳,无论置于何处,都会呈现出某种状态。或直线状或弯曲状或旋绕状,这些状态很不稳定,稍受外力,便会改变原有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是缠结状,这是在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比其他状态稳定的状态,有的缠结非常牢固,甚至在很大的外力作用下也难以解开。  

  

由此可见,绳和绳结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绳是一个大概念,绳结只是绳下各种状态中的一种状态而已,是绳的相对稳定状态的表现形式。  

我以为,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情和情结,就像绳和绳结一样。何以见得?  

  

在毛泽东时代,人民群众从自己的贴身体会中,产生了对毛泽东的崇拜和信仰,这种感情虽然在当时达到了炽热的高度,但是,并没有形成情结的相对稳定状态,当时称之为朴素的阶级感情。所以,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这种朴素的情感就会开始逐渐冷却。  

  

这种情况出现在毛泽东去世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农民个体通过承包又重新掌握了土地,文革期间爱挫的干部经过平反又重新掌握了权力。工人虽没有得到新的实惠,但已经获得的权利基本也未受到冲击。所以,注重现实的百姓们便在对“两个凡是”以及对毛泽东的错误的批判声中或多或少的淡化了对毛泽东的感情,自觉或不自觉地踏上改革开放的行列。使改革开放得以在基本上没有阻力的一路绿灯下顺利地进行。  

  

如果人们对毛泽东的感情仍然一如既往,可以想见,改革开放是很难起步的。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国企私有化的步步深入,工人首当其冲,利益极大受挫,由农民转化的新工人即农民工的权利更是无法保障。于是,劳动力与资本的矛盾迅速形成并急剧扩大,贫富差距迅速加大,两极分化愈演愈烈,贪腐之风愈刮愈烈……  

  

面对着这种客观的社会现实,人们心中已经冷却了的对毛泽东的情感开始迅速升温并不断加剧。这种升温加剧了的对毛泽东的情感,不再是当年的那种朴素感情,而是经过外力作用即社会现实的催化形成的一种对毛泽东的感情的稳定状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常说的毛泽东情结。  

  

二、“走出毛泽东情结”,提法不妥。  

  

人都是有感情的,包括一些动物亦然。人一旦对某人某物或某事产生了“情”,这个“情”便会成为其生命的一个部分,而当这“情”一旦达到了“情结”的程度,也就成了其生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了,有的甚至还会重于自己的生命。  

各位可能不以为然。我就举一个最普遍的例子,譬如母亲对子女的情结,是不是这样!譬如真挚相爱的男女对恋人的情结,是不是这样!  

  

如果有人要母亲走出对子女的情结,要孩子走出对母亲的情结,行吗?肯定不行的。如果有人要真挚相爱的恋人走出爱的情结,行吗?肯定不行的。如果要人们走出毛泽东情结,行不行呢?同样,也是不行的。  

  

为什么不行?因为这种要求违背了事之常理,违背了人之常情,也可以说是违背了天理良心。它伤害了依法有权保有“情结”的人民群众的心灵!  

  

三、走出“毛泽东情结”,绝不可能  

  

一位母亲,能不能走出对孩子的情结?毫无疑问,绝不可能。一个孩子,能不能走出对父母的情结,毫无疑问,没有可能。这是一个无须多作解释的话题,当然,也不否认会有极个别的特例,在此“没有可能”之外的。  

人民群众,能不能走出对毛泽东的情结?毫无疑问,也是绝无可能的。为什么?  

  

我们知道,人民群众对于毛泽东的情结,不但经过了前三十年的洪炉陶冶,而且还经过了后三十年的冰窖冷冻。可如今,它又在冰窖中自然升温而重新发热了。世界上还有什么情感比这种经过如此漫长曲折的过程而凝聚的感情更深更厚更浓更真更切更隽永?没有。没有了。绝对没有的。  

  

一个已经去世三十余年的人,即使是亲生父母,随着时光的流逝,留在儿女心中的影象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的。可是,人民心中的毛泽东记忆,毛泽东情结,却好像与时光背道而驶似的,时间愈远,记忆愈深,年代愈久,情结愈大。  

  

有了这种情结的人们,有可能从心中的情结走出来吗?绝无可能的。因为,这种情结已经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的甚至超过了自身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在主观上,不可能产生走出这种情结的愿望,他们的主观愿望只有一个——固守。一旦遭遇到外力的干预,便会由固守而开始反击。这种干预与反击的较量,所取的作用是催化,所得到的效果则是促使他们心中的“情结”愈来愈坚实牢固。  

要让他们走出心中的毛泽东情结,谈何容易!绝无可能。  

  

四、走出毛泽东情结,绝无必要。  

  

毛泽东是一位世界伟人,尽管他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他也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为中国设计的社会主义蓝图,他不遗余力为之终生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绝对没有错的!因为有了他,极贫极弱的中国开始走向了富强,极贫极弱的中国人民开始挺起了腰杆。因为有了他,极贫极弱的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风起云涌,出现了新的曙光,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他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出的贡献是伟大的、杰出的,前无古人的……!  

  

毫无疑问,人民群众对于这样一位伟人产生的情结,是正常的,光明正大的,无可非议的。这种情结,无碍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无伤于团结,有益于进步,因为,它宏扬的是毛泽东的崇高思想,而绝不是毛泽东曾经犯过的错误。它追求的不是回复到毛泽时代的过去,而是希望将毛时代的光辉传承到现在以至于将来。  

  

谁能说,在中国和世界政治舞台上活跃一生、辉煌一生的毛泽东身上,就没有任何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东西!?谁敢说,在神州大地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三十年漫长岁月里,数以亿计的一代人的艰苦卓绝奋斗,就没有留下值得后人效法利用的任何经验!  

  

承前方能启后,继往才有开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条永衡的真理。毛泽东留在人民心中的记忆,人民群众心中的毛泽东情结就是这一真理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这样的记忆,有必要抹杀吗?这样的情结,有必要“走出”吗?  

回答只能是:没有必要,绝无必要!  

抹杀这种记已,就是抹杀了“继往”,阻断了“开来”!  

走出这种情结,就是走出了“承前”,摒弃了“启后”!  

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毛泽东记忆,要进一步加深!  

毛泽东情结,要进一步加固!  

  

  

答马罗:

  

马罗:执政27年,连农民的吃饭问题都没解决,“英明伟大”表现在哪里?  

鹤龄:二十七年间,人口由四亿多发展到近八亿,难道都不是吃饭长大的!  

民主自由的美国建国于1776年,85年后的1861年还爆发了南北战争,一直打到1865年,战争所争斗的是要不要废除奴隶制!所以,华盛顿解决吃饭问题的功绩,应该只是限于“主子”的小范围内,奴隶们吃饭问题的解决,恐怕是百年以后的事了。  

一个连奴隶都没有给予解放的华盛顿,只是一个仅仅解决了“主子”吃饭问题的伟人,可是,今天的美国却未见有人否认他是伟人。

从这点来看,我们的某些中国人,还真的远不如美国人。

标签:毛泽东   走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