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日报-「保八」迷乱决策 中国复甦仍虚幻
「保八」迷乱决策 中国复甦仍虚幻
东方日报
国家统计局初报首季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GDP)增百分之六点一,按年回落四点五个百分点。此外,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维持收缩状态。内地首季数据在意料中的是,同市场预期尚算相符;而在意料之外的是,数据不但表明内地经济探底的速度甚急,而且数据产生了国际影响,震动了汇率市场。
令人瞩目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同时,官员费劲自我辩解,拿全球经济危机来做挡箭牌,以证明数据已是理想的成绩。这是因为当局提出了「保八」的目标,现在「保八」不成,要寻找解脱的说词吗?中央既然对GDP如此在意,走不出GDP崇拜的圈圈,又怎有足够说服力,反对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政绩呢?
以往中国经济高增长,被抨为「有能耗无环保、有增长无就业」的GDP。在新年代的发展规划中,中央似乎痛定思痛,决心摒弃旧的发展模式,转向「绿色GDP」、内需拉动及保就业的政策取向。但在经济现实中转型还停留于空谈,碰到相应的时机,GDP的崇拜心理就抬头。事实上,资金投入庞大的振兴计划,实则仍着力于投资拉动,走的是老路。
决策心理矛盾失衡,使中国发展目标未真正清晰起来。囿于能不能「保八」,成为当局把持不定、乱了方寸的根本所在。即使全年经济能「保八」,这份成功建立在「有能耗无环保、有增长无就业」之上,对中国又有甚麽意义?而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执迷于「保八」恰恰存在滑向这条歧途的风险。
中国陷于多重发展目标冲突,走不出原有窠臼,显示在国富及民富之间,当局还未痛下抉择,或者尚无有效的政策。造成今天的经济困局,对投资拉动倚赖、对出口支撑的倚赖是主要原因,而当局虽然意识到向内需拉动转型但成效不彰,究其根本在于「国富民穷」的现实:国家和国民的财富比例两极化,而国民中多数人及少数人又贫富悬殊。
内地高储蓄率靠企业和政府主力推动,居民储蓄率停滞不前或缓慢下降,当中中低收入阶层储蓄比例非常低。金融海啸谷起失业人潮,更强化了两极的差异。没有相应的财政手段扭转这种情况,未奠定内需拉动的模式,更多救市投入只会把原来的失衡加强,经济增长率愈高,只会形成更多的产能过剩。
基于上述情况,市场把中国经济作为投资的标尺时,提防陷入两大误解:其一,以为中国有追加的救市投资。这不时被内地市场用来炒作的利好,经济增速回落,更会诱发此一憧憬。然而恰如前面所言,目前更多的救市投入,只会强化失衡,顶多短暂止痛,难以根治顽疾。如果一味抛银弹就能振兴经济,日本就不用挣扎二十年未脱低迷,中国岂会例外。
其二,以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可期转势。信贷勐增、股市反弹、採购指数回扬,似乎是经济转势的先兆。然而,当全球未步入复甦,亦即外需无望回升,以及内需拉动转型无成,中国靠甚麽来托起经济?虽然声称救市资金到位项目落实,但庞然的失业大军仍在市场游荡无着,效益仍无从提起,凭甚麽说触底呢?恰恰是信贷勐增、股市反弹,凸显流动性谷起经济的虚火,未来将难以持续。
诚然,中国仍需要救市,所需的不是加码狂掷银弹,去烧旺虚火,而是运用有效的财政政策,着力于催谷内需,当中成败远比今年「保八」来得重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引导经济稳定复甦,真实地走出危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