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吴敬琏老先生的几个观点的不解之处
对吴敬琏老先生的几个观点的不解之处
王志光
吴敬琏老先生在《中国金融感染,凸显旧体制障碍》(2009)文章中为遭难于世界“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脱难支招,笔者认真拜读后,依然有一些不解之处。
一、“近几年出现内外经济失衡,并在这种情况下碰上始于美国的金融海啸”。面对美国“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影响,吴老先生使用“碰上”。似乎这是一场意外的“金融海啸”。显然, 吴老 先生不承认完全按照美国的“经济模式”改革以及在改革过程中没有预防和应对可能爆发的诸如本次的“金融海啸”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其所造成的现实困境的真正原因。由此而使用一个“碰上”二字,便蒙混过关了!这简直就是在搞“欺人之谈”。
二、“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突出的表现,使得我们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大量虚拟财富,即没有对应的物质财富。当受到冲击时这种气泡破灭,出现流动性短缺。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短期性政策,这个时候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增加需求是必要的”。吴老先生的这段描述很客观。但是作为设计、指导和影响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走向的经济学者,吴老先生在此之前为什么不陈理力谏自己的这些观点呢?为什么待“碰上”这场“金融海啸”时,才慷慨陈词呢?
三、“但如果运用不当,会造成未来的一些困难,因为原先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还有另一个方面的事情要做,就是如何帮助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渡过困难。中国政府领导人最近做了很多调研,采取了一些措施,各地政府也正在采取措施帮助小企业渡过困难。是旧体制的遗产支持了旧的增长模式的延续。各级政府依然掌握着资金(贷款)、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GDP增长速度是各级党政领导政绩优劣的主要标志;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与物质生产增速紧密相连;行政定价和低价政策使要素价格严重扭曲。新的增长方式需要新的体制来支持。中国需要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所要求的制度环境比制造业、简单的加工业要高的多。但新的体制特别是法制的建立过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因为我们的制度环境不够好,所以发展始终不能令人满意。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真正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型,最关键的是要进行政府职能改革。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牵涉到政府职能、政府行为的改变。而这个改变又牵涉到政府工作人员也就是官员们的权利,于是就有很多滞后。顺利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吴老先生的这段话,不失基本的客观处。但是,吴老先生将推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点,仅放在“政府职能、政府行为的改变”,认为以此“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这又是但从计划经济的“遗留”处来找“原因”。试问:美国目前应对和整治“金融海啸”的手段和策略是什么呢?该不是吴老先生的上述“高见”吧?
四、显然,吴老先生还是在笼统地为今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支招”和“指点迷津”;显然,在这种笼统地为今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支招”和“指点迷津”的背后,还是暗示要实现他自己的那套完全意义的市场经济学理论。吴老先生直到今天,也没有从中国的最实际处提出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真正负责任的前瞻性指导方案,依然只是一个不提“宏观计划调控”的“彻底放权”的“市场经济”改革路径。
2010年03月20日 于心明斋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