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傻了,房价不会降
别傻了,房价不会降
在中国,如果谁告诉你说:“房价要降”。那么你要毫不犹豫的给他一个大嘴巴子。
前几天,我写过两篇文章“房市拐点远未来临”和“只有认清了特色房地产本质,才不怕权贵耍流氓 ”,这和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一致,也和很多善良的人们愿望相左。但是我相信,我的判断是自己的皮肉倍受煎熬的结果,比经济学家强。
如果你看了以上两篇文章还有疑惑,那么请看以下数据:
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和财政收入的增幅,基本上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递增,根据新华网等官方媒体披露的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09年10月底,中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社会纸钞流通数量加活期存款的总量)余额为20.7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03%。
中国不仅已经是全球货币发行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接近美国的2倍。,通过一种计算方式来进行简单对比,就能带来更大的震撼。我们假定中国人平均月收入是2000元人民币(实际上达不到),按13亿人口计算,月总薪水额为2.6万亿人民币,那么我们的20.75万亿的狭义货币供应量为我国月总薪水额的8倍,可怕吧?可见你的工资里兑了多少水了。
如果这还引不起你的警觉,那么让我们回顾一下国民党后期的历史是有帮助的。
1935年底,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应对白银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将以白银作为本位流通的模式改为以纸币流通模式。规定由中央银行发行挂钩英镑的法币纸钞,作为国内流通的货币。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管理完全失败,为了应付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境,纸钞被无限量地发行,造成了法币的恶性通货膨胀。1936年初,在法币纸钞刚刚诞生的时候,全国流通的纸钞总额度为7.8亿元,10年之后的1948年,流通的总额度已经达到了6,636,946亿之巨
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超量的流通纸钞只会带来物价的疯狂上涨。上海的物价指数(类似于今天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1937年的基准数1,飙升到了1948年的4,927,000。能买一头牛的钱,最后连一包火柴都买不到
1948年8月20日 ,国民党政府也突然做出了货币改革的决定,用新的货币“金圆券”兑换已经失去实际价值的法币,比例为300:1。民众持有的所有法币、金银和外币,都要限期兑换为金圆券,否则就要全部没收
然而,恶劣的社会经济发展,才是通货膨胀的不良土壤,即便货币再进行兑换,实际的购买力依然会迅速贬值。原本是限额发行20亿的金圆券,不到3个月已发行了33.94亿。在国民党政府迫于无奈取消发行限额后,不到一年发行总量已达51,612.40亿。
金圆券诞生9个月的1949年5月,其发行量增长了307124.3倍,上海物价上涨了6441361.5倍。金圆券面额从1元一直到100万元,又一次成为了废纸。
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资本尤其是大资本对利益的嗅觉具有天生的敏锐,而权贵又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在通货膨胀的洪水还没滔天之时,他们势必会抢占避险的制高点。在特色社会,房产无疑是他们的最佳避风港。既可保值,又可出租增值,可谓进退自如。
你自己说,房价会降吗?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