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她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久远的辉煌而屹立人类世界而不倒。因为,她有厚重而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这文化中,最为被历史证明、最为被人认可的文化核心之一就是诚信。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诚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孔子:“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王通:“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
那到底什么是诚信?诚信的含义与内涵是什么呢?
诚信者,首要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欺骗别人总有被揭穿之日。欺骗自己,总有后悔之时。
中国古代哲人强调知过即改,这是诚实的一种表现。要是持错不改,本身就是在欺骗别人,也是在欺骗自己。至于信守承诺、诚信待人、言行一致等即是明确的告诉大家,在日常的行为中怎么做到诚信。
为人,要讲诚信,否则会成为孤家寡人。为商要讲诚信,否则一定会在竞争中落败,即使暂时可以投机取利,只要不改,最终会血本无归。
那么为政呢?正如《吕氏春秋·贵信》所言:“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礼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对于从政者来说,取信于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赏罚分明,人民才能信赖政府,遵纪守法,所以对于政府来说,祸莫大于无信。什么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呢?其实就是要取得民心。怎么取得民心?那首要的就是要讲诚信。没有了民心,就是当政者最大的失败。同时他一定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结局,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可当今的中国,还有诚信吗?恐怕大多数的人都不这么认为。为人呢?为了利益,可以出卖自己的父母。为商呢?假货次货遍地翩翩起舞。为学呢?假文凭、野鸡文凭、假论文比比皆是。
那么为政呢?现在政府还有诚信吗?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大多数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我真的不想在这里讨论。我只是想说怎么才是为政者该有的诚信。
挂羊头卖狗肉肯定不是为商者的诚信。同样,为政者挂羊头卖狗肉,也自然不是什么诚信了。特色是什么?因为小民们根本就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特色。一个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特色,于是就变成了一只箩筐了。假如特色成了一只箩筐的话,垃圾都可以往里装。这个本身模糊的概念,就是在失信于民。韬光养晦是什么?什么才不是韬光养晦的?小民们还是不清楚。于是他又变成了另外一只箩筐。
模糊的概念,就是在失信于民。正如一个骗子要骗人,那他首先就是要把他的作案对象给搞晕乎一样。对于模糊的概念,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理解,于是就有了无数种不同的做法,于是也引起了无数的争论,于是就有了无数的矛盾,于是就有了无数的问题。为了把问题按住,为了天下太平,于是就搞不争论。假如这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搞和谐。要是还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只好搞维稳了。于是就变成了一个为了稳定而稳定的社会。
说的与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是讲诚信吗?天天见执政为民,可搞的确实执政为了人民币,或执政为了少数人,那就是失信于民。
一项政策,引起了争论,引发了问题,实践与时间都证明了这个政策是错的而不去改变这个政策,那也绝对是失信于民。因为他违反了知过即改的诚信原则。
时下的中国,为什么乱像丛生?因为为政者的政策本身是模糊的。一个模糊的政策,每个人的理解与执行的做法都不同。于是人人都变成了无头的苍蝇。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是对的。于是乱像丛生。于是政府的诚信就在这乱像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更为严重的是,假如有自相矛盾的政策出台,那更是害人。因为其不能自圆其说,于是人们怎么执行都可以,又怎么执行都不行,但又不执行还不行。于是只好胆子放大点步子迈快点了,出了问题再说。于是人心乱了,社会乱了,于是政府的诚信也没有了。而对于政府来说,“祸莫大于无信”这个原则怎么办呢?除了改过才是正途。而那什么当维持会长的做法,是一定行不通的。这样的做法,估计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了。
假如从庙堂开始,就没有讲过诚信,从庙堂开始就是说的与做的不一样,这必将失信于民。因为榜样的威力,从而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弥漫在空中的,除了欺骗就是欺骗。于是乱像丛生,于是问题丛生,于是稳定社稷,就变成了一句笑话,因为社稷就建在沙丘之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希望上至居庙堂者,下至处江湖者,都记住这句话。
2010年10月19日匆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