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教育需要精神回归

2025-02-18 学习 评论 阅读

教育需要物质来保证,更需要精神来支持。离开了物质,往往办不成好的教育;缺失了精神,带来的则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

从物质层面上讲,尽管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与过去相比,现代教育应该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精神层面上看,现代教育则远不如物质那样渐进,其状况危机四伏、令人堪忧。

就学生而言,现在的学生普遍自主意识较强,头脑灵活,但思想简单,并且学习的方向性不明确。在物质贫穷的年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曾激励着无数青少年勤奋学习,孜孜以求。而今天的流行语“读书改变命运”,则是很多教师和家长劝勉学生的金玉良言,其要求降低了许多,其境界也不可同日而语。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现实而无奈的定位。由于志不存高远,学生便变得目光短视,心胸狭隘。在我们农村初中,因为升入理想高中的希望渺茫,绝大多数学生发现读书不能改变命运之时,他们便没有了学习热情,只满足于完成初中学业,然后流入社会。如此,不仅大手笔的教育硬件投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中的厌学和违纪现象同过去相比还呈上升趋势。

就教师而言,现在的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专业素养较高,因为文化基础厚实,所以能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上,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娴熟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整节课上得风生水起,特别彰显个人魅力。但不无遗憾的是,这样的教师往往并不能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群体,而且他们普遍缺少敬业和奉献精神,功利思想偏重。

当然,在21世纪的今天,不能苛求教师生活在真空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但教育毕竟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选择这个职业之初必须铭记在心的。然而在很多学校,稍微有点名气的教师很快地便通过种种渠道进入城中名校,剩下的大多数人对待工作也不再兢兢业业,干事讲报酬,成绩谈价码。长期保持这种心态,教学上便乏善可陈,使得本来就存在的城乡教育差距拉得更大。

就学校而言,现在的学校一般强调管理,通过管理要质量,通过质量求生存。许多学校的管理细则中,大多是针对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的内容而制定的,至于如何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凝聚人心等则表述含糊或部署很少。也许,前一方面操作性更强,更容易整理为材料,更能够产生一种效应。这种做法,其实无异于只求形式、不讲实质,只求物质、不讲精神。一个学校如果不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只注重营造表面上的浮华和热闹,终究不会取得大的突破或提升。

就办学环境而言,社会上流行的诸多不良风气,对广大教师和学生产生巨大的冲击,校园承载着越来越重的教育责任。农村初中中,学生打骂、敲诈、抽烟、上网、早恋等现象时有发生。学校采取种种措施进行说服教育,但总的效果不甚显著。联想到满大街的游戏室、黑网吧等,教师们也时常感到自己的说教是多么苍白无力。此外,由于名校效应,加上地方政府管理和督查不力,大批的优质生源纷纷流向民办学校,甚至有很多教师迫于种种考虑,也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子女送进这类学校。如此一来,不仅使办学水平本来不高的农村学校更加踯躅不前,而且造成了各方面教育投入的巨大浪费。

我们现代的教育已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有很多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和思考。我觉得,在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铸教育的精神和灵魂,让那些曾经为人们所称道的传统教育美德,重新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此文于2011年3月9日发表在《中国教师报》第376期《教育家周刊》栏目。  

标签:教师   教育   学校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