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关键是把劳动者阶级的代言人组织纳入正式的政治体系内
中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关键是把劳动者阶级
的代言人组织纳入正式的政治体系内
康新贵
一、改革已成为各阶层之间的利益之争,经济制度的确立是不同政治力量对抗与合作的结果。
中国的改革已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改革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改革从最初要不要开放搞活的方向之争演变为各阶级之间的利益之争。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私有制的推进,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其中劳动者又分化为发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个子阶层。①各阶层因其自身需求的不同,对社会的期望和要求也就不同,表现为各阶层对现有的以及将要制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有不同的要求。改革就是改革制度,是对各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的革新和扬弃。制定有利于哪个阶层的经济制度,取决于各阶层政治力量的对抗、冲突与合作。如此,经济利益的博弈演变为政治势力的博弈。
制度的制定,终究是由人来确立的。由什么人来设立制度?换言之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哪个阶层的影响力大,制度自然有利于哪个阶层。
一部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充分向世人展示了这一利益的博弈。以劳动者阶级为首的工薪阶层对此叫好,甚至在叫好的同时抱怨实施不力;而资本家和一些中产阶级则持反对意见。刚刚结束的政协会上,女首富张女士就放炮指责《劳动合同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华为集团则干脆让职工全体辞职,重新签订合同。不同阶级的利益博弈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遗憾的是,不论是在从中央到地方的两会上还是在制度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劳动者阶层的声音和影响都显得太弱。究其原因,是劳动者阶级目前一盘散沙的碎片化状态②决定了他们在政治力量上的弱势。这与劳动者阶层占总人口90%左右的比例是极不相当的,因为按照民主的灵魂原则——多数人统治,中国的现状当然应当由劳动者阶级来主导,劳动者阶级理所当然的应当占有主导性地位。我国《宪法》也正是这样规定的。《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家阶级尽管是相当少的一部分人,占总人口的0.3%以下,③但他们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资本天然的扩张性使他们随时能够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他们的同盟者,相当多数的中产阶级和一些官僚,作为资本家阶级的附庸自然为他们摇旗呐喊,他们共同左右、控制了话语权,这使得劳动者阶级无可奈何的沦落为政治上的弱势群体而导致经济利益的受损。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把劳动者阶级的代言人组织纳入正式的政治协商体系中。
中国政治体系的现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三个代表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此,中国共产党只能是平衡各阶级的利益。而被领导的其他民主党派,包括工商联等商会组织,主要是强势阶层的代言人组织,劳动者阶级,尤其是占人口总数70%左右的温饱型、10%左右的贫困型劳动者,③没有自己强有力的代言人组织参与国家的政治协商。
劳动者阶级目前有一个名存实亡的工会组织,这个组织在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中是不存在的,并且工会组织显然不能涵盖全体劳动者。劳动者阶级中的个体户、下岗无业人员以及农民等,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政治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劳动者阶级的碎片化状态避免了劳动者阶级与强势阶级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对抗,使社会从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但阶级矛盾因为没有通过政治协商而相互妥协解决,使阶级矛盾被积累下来,而积累矛盾无异于积累炸药。
社会进入现代文明,多元化是当代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各阶级之间的政治妥协成为民主的象征,在妥协中达成各阶层都能基本接受的一致,使得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使各阶层基本共同认可现状而得以发展。中国政治体系的现状是三缺一,劳动者阶级因其没有强有力的正式政治代言人组织而被排斥在正式的政治体系外。如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就是把劳动者阶级的代言人组织纳入正式的政治协商体系中。
国外的经验表明,劳动者组建行业工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利益表达途径,相似的工作环境、相似的自身需求等,使他们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而对外。
《宪法》规定了中国的政治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劳动者阶级的组织当然也不能例外,各行业工会,如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交通业、通讯、石油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等理应统一在全国性的劳动者联盟组织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才是包含了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团体的完整的政治体系。
浙江台州温岭市的农民申请成立温岭农会,从本世纪初至今,没有任何结果,甚至未获得不批准成立的一纸批文。如何面对劳动者阶级的利益诉求?如何面对劳动者阶级的政治代言人组织?小小的温岭农会能否获得批准?将可能成为中国劳动者能否组织自己的政治代言人组织而进入正式的政治体系中的里程碑!中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关键,就是看能否把劳动者阶级的代言人组织纳入正式的政治协商体系中。
参考文献:
1. 3.康新贵 《当代中国社会四个阶层的划分与阶层矛盾》 中国社会学网 2007年9月。
2、 A李培林 李强 孙立平等著 《中国社会分层》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 第99页
作者:康新贵 邮编 [email protected]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