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忧心忡忡的“人民”

2025-02-17 学习 评论 阅读

忧心忡忡的“人民”

鲁夫莎

2011.3.22

人活着,有两种方式可以为之选择和努力:一曰“幸福安乐”;二曰“辗转反侧”。

幸福安乐,既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庭中的至亲。

辗转反侧,都是自找的不痛快,而这不痛快恰恰具有非凡的意义。

幸福安乐也是来之不易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多数人想要到达幸福安乐的“境界”都是不容易的,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切敢于把他生存的时代归结为最对不起他的时代的人都是极为自私的。代表人类的永远不是难填的“欲壑”,更不是永不满足的对于“己外”的不断的指责。

“利己”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利他”的疯狂的奔走呼号的区别不仅仅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区别。“利己”和“利他”还是判断文明的成熟与幼稚,先进与落后的判断标准。

人活着如果没有欲望,就不能够前进。欲望对人类的所有方面的发展都是“功不可没”的,今天也是。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幸福安乐”的获得总是需要拿替他人的“幸福安乐”着想作为代价和前提的。当然,作为个体的个例而言,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是不对等的。只要是市场经济,对于个体来说总会存在着“不劳而获”和“劳而不得”的情形的,且无法避免。但是这不能成为那些投机于历史的人们的妙不可言的借口。

天地良心,在我心。

为了自己和亲人的幸福而努力奋斗是最应该和最首先应该实现的目标,因为这才仅仅是担负起责任的开始。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我们要向每一个实现了它的人致敬。

然而,大多数人却止步于此。在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利益之后,对“利他”的观念却不断的推辞和模糊起来了。他们也要弄上一张“爱国”的另类碟片,堂而皇之的开始“指点江山”起来了。这还不算,他们还把这种不阳光的思想和行动灌输给那些还在攀登“幸福安乐”的峭壁上的“后生”们,让他们崇拜自己,以至于认为幸福安乐是很难以企及的,好让这些“闲人”给自己以梦想的“恩赐”。或者先人们把那些本应吃苦的后生们溺死在了享乐和娱乐的梦境里,磨灭了思想和坚强。

这些爱国者也闲着无聊,爬上爱慕虚荣的媒体,宣扬着自己的低三下四兼饱受委屈的高高在上。

他们只说:“我”、“个性”、“自由”、“解放”、“情趣”、“公民”、“西方”和“南方”等等。他们不仅说,而且推崇备至导致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导致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名词解释”。他们只是在说,但是没有更深的知识了。

他们成了“既得利益者”,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着诸如“文化”、“使命”、“刻苦”、“自律”和“奉献”的名词和历史。没有文化的人是可怕的,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们忘记了,自己并不是宇宙的核心,也不是名副其实的“明星”。

他们的道德和是非也渐渐地混淆起来,难以说清。最后他们的除了一个结论:“孙子才分得清”。因为他们自己就忽而南忽而西。

他们自诩为热爱法治的公民,却抛弃祖国的宪法,他们更没有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法治而献身。

爱好学习和认真理性的人被他们统统安上了“书呆子”和“装?”(他们经常爱说那些无法用文字来合法的表示的脏话)的光荣称号,而那出卖肉体和灵魂的“亲姐姐”则成为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他们爱自己的达到的或者在梦中的优越生活条件超过了爱自己的修养。

另外有一些人,他们却忧心忡忡。因为他们的眼里闪烁着驼背的工人,脏兮兮的农民,失去尊严的父亲和步履蹒跚的母亲,他们知道祖国并不太平,先烈们还在呻吟。

他们杞人忧天的担忧着幸福安乐的背后的人民和信仰的命运。同那些夸夸其谈的“公民”相比,他们沉默寡言,或者是被剥夺了自由的权利;同那些夸夸其谈然后狐朋狗友逍遥自在和飙车的“公民”相比,他们的失眠显得更加的深沉。

大多数的公民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兑奖券”,而推动历史发展的是人民。公民,不应该成为人活着的目标,因为你活着就是一个公民。公民没有坏和好的区分,除非努力上升成为人民。

人民是当自己家做自己主的劳动者(体力的和脑力的),公民则更多的像是贪得无厌又很富足的乞丐,胭脂俗粉的成为了物欲的穷奴,不得翻身。

人民是国与家的主人。

人民要发挥那些已掌握在手中的权力。

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要求他们不得不忧心忡忡。

标签:他们   自己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