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美:值得永远歌唱的中国革命的《摇篮曲》
值得永远歌唱的中国革命的《摇篮曲》
——看《井冈山》的一点感想
范正美
为纪念八一建军节八十周年,在CCTV①开播的《井冈山》电视连续剧,收视率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震动也越来越大。这是继《恰同学少年》播放之后,又一部轰动全国的描写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早期革命题材的成功之作。很多人说,时至今日,在一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被淡漠化、边缘化、装饰化的情况下,没想到能有这样好的剧本、这样好的编导、演员、这么多老区党政部门支持,推出这么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的剧目,真是难能可贵极了。一首“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的主题歌,再一次在中国东西南北中唱响起来,其意义远远超过电视剧以及文化界的范围,反映了党心、军心和民心,反映了我国电影艺术界的优良革命传统,也反映了《井》剧编导、演职人员崇高的革命精神、不凡的理念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真心实说,很长时间以来,我很少看电影和电视剧,一是没有时间,但主要是因为许多电影、电视剧只是“再版”、“翻新”之作(据说有不少精品非常好、而且颇得外国人叫板),不仅思想性很差,迎合低级趣味,或丑化革命、歪曲历史、曲解社会生活、迎媚低级趣味,而且演员没有生活基础,缺乏演技,生编硬造的故事,也没有戏剧性,加上粗制滥造,很难看得下去,也就不愿把有限的时间、宝贵的生命余年,花费在看无聊的电影和电视剧上了。《井》剧的出现,开始也不以为然,后来越看越上瘾,越看越想看,看起来倍感亲切、倍受教育、倍受鼓舞,而且一看就入戏,甚至经常因剧情而落泪,感慨不已。不仅我这样,我们一家的大大小小,也无不与我有类似的体会。最近得知,不少人也是如此。有感心中来,岂能不说上几句。
我觉得,《井》剧之所以获得人们的好评,就是它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峥嵘历史,再现了毛泽东的革命领袖本色,再现了朱德、周恩来、陈毅、林彪、罗荣桓、贺子珍等一大批献身革命、与毛泽东同心同德奋斗的感人事迹。使人看起来,感到剧本的编导者没有对历史进行记忆改造,没有涂抹后人强加于历史的污迹,更没有迎合目前社会上丑化革命、丑化领袖的风气,主要演职人员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演技,卖力而真正进入了角色,通过对伟大历史事件深刻的背景和内涵揭示以及对毛泽东理想、性格、革命情怀、具体事件细节的展开,刻划了那个时代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使命,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他们为之奋斗的可歌可泣的事业。井冈山是现代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剧就是一首中国革命的摇篮曲。它唤起了全国人民对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回忆,振奋了大家的奋斗精神,激发了许多反思和联想,对中国的诸多方面,特别是青少年,必将产生深远而凝重的影响。这是《井》剧成功之所在,也是它的最大特点和优点。
《井》剧描写的毛泽东,是一个真实的、可以信赖的、令人敬仰的人民领袖。他有深邃的思想,出人的智慧,高超的才能,灵活的斗争艺术,高瞻远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思想犀利,风格独特,性格倔强,语言幽默,从容大度,豪情满怀。但是,他又有着寻常老百姓的七情六欲,不能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有时难以应付的尴尬。这些印象,编导者不是通过口号式的对话、给人物贴标签的办法堆积起来的,而是《井》剧通过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革命进程中的具体情境的演变,通过毛泽东深入调查、刻苦学习、勤于思考、长于总结,与人打成一片,集思广益,以具体的言行,“亲自”做出来的。
毛泽东笃信共产主义,深怀护民、救民的激情,心里总是装着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对人民负责,告诉共产党员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指战员,必须和人民心连心,自觉地把自己同旧官僚、旧军队区别开来,努力克服革命队伍里的错误倾向;他总是宣传革命信念,耐心地做坚定军民的革命必胜的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使大家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信心;他对人热情、诚恳,总是设身处地想着人民,注意掌握政策和策略;他总是洞若观火,从细微处,发现问题,预见未来。既有一般人的寻常意识,又总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高人一筹的见解。人们看到,正是这些基本品质,养成了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善于及时向实践和群众学习,不唯书,不唯上,不摸抢的毛泽东,总结了一套新型的军事战略、策略以及红军的作战方法,提出了一整套崭新的治军、建军理论,提出了根据地建设、军事建设和土地革命的一整套方略。就是凭着这些观感,观众加深了对井冈山时期关于毛泽东的认识,从心里发出对毛泽东的崇敬和爱意。
《井》剧再现了井岗山时代的历史,使人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内那个期间,两种理论、两种思维、两条心路、两种精神、两种境界、两种结果,认识到毛泽东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人民领袖,中国共产党是在痛苦的教训中认识毛泽东、选择并确认毛泽东的。
《井》剧还成功地塑造了革命英雄群像,既有如朱德、周恩来、陈毅、林彪、贺子珍等一大批领袖式人物,又有那些英年献身的广大革命战士。他们一心为人民、一心为革命,英勇果敢,红心可见。也看到那些教条主义者、盲动主义者以及那些自私自利的无耻之徒的心术和卑微。对比之下,黑白分明,高下见底,令人为之震颤。应该说,人们看到领袖式人物,既有自己个人的特有的素质和才能,同时也看到他们自身的各种局限性,正是他们在斗争中认识了毛泽东,认识了自己,决心紧跟毛泽东、维护毛泽东。毛泽东与他们相互从对方的比较、学习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毛泽东因有他们而有羽翼而有成功;他们也因毛泽东得以更好、更快地成长和完善,为革命做贡献。这是一个革命的熔炉,又是一条革命的长河。是金子,就在这熔炉中越练越纯,不断发光;是沙石就会在这长河中被淘汰。这就是革命的镜子。
人是从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它告诉人们妈妈和自己的故事。革命也是从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它告诉人们,革命来之不易,成功更不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从那里成长了中国革命,培育了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我们的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井冈山的。我想,自称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以及第N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更不会忘记的。
但是,别具匠心的《井》剧的编导、演职同志们却还是在提醒我们:井冈山摇篮曲值得永远歌唱! 我们应该沿着井冈山开辟的革命航程继续前进!做出对得起井冈山革命前辈和烈士的业绩来!
2007.8.8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