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方舟子的心胸与伎俩
方舟子于当今中国也算是名人了,然而在我印象里,其名之所在一向定格于“刺儿头”这三个字上。何为“刺儿头”,大概便是此人你碰不得的意思,有极少的这样一些打小娇生惯养的孩童,自小到大身上都有着这样一种“刺儿头”的德性,具体表现就是自私自利,别人给我是应当,别人碰掉我一根头发,我掐掉他一块肉。
“刺儿头”往往还有一种让人难为之处,就是你往往无意或者并不屑于去碰他,他却仍然能够抓住一些无理的理由来中伤你,好比是你走在他的前面,他说你心坏挡了他的阳光,你走在他后面,他说你有病踩着了他的影子——若身边有这么个“刺儿头”,恐身上不留下几处伤疤都难。
“刺儿头”的心胸往往狭窄,常人的心胸有多狭窄我不知道,但“刺儿头”的心胸应该远比常人狭窄则是肯定的,具体表现就是有仇必报,没仇也看谁谁都不顺眼。宁伤十君子,不惹一小人,看看方舟子最近的博文,沈阳奉天中医院的韩院长大概出于对方舟子欲灭绝中医的义愤,因而在辽宁电视台的节目里对其大加痛斥,而大概因为方舟子在节目里无言以对,于是用“我在现场懒得跟这种人计较”这样的话一语以蔽之,之后则在其博客中翻出沈阳奉天中医院的老帐,事无巨细地开始与之清算。
我无意说沈阳奉天中医院好,水平高,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这样的戏,看出的只有两个字“阴暗”,这是一个人心理上的阴暗,并在其文字里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虽然佛说任何人皆可成佛,但我一凡人,口直心快,我还是非常讨厌心理阴暗的人,这样的人,阳光照不进他的心里去。
而方舟子的成名伎俩实则也并不高明,不管是古希腊的哲人圣者还是中国民间的马夫走卒,都会用这一招,那就是“抬杠”。只是方舟子将“抬杠”运用得更加出神入化,以致于很多人以为他并不在抬杠,而似是在做学术研讨。
这里我不得不将“抬杠”一词的含义加以限制,否则抬杠者又欲抬杠说,学术研讨就不是“抬杠”了?你明显对“抬杠”一词有偏见,有歧视!于是我大概查了查,看到了对“抬杠”一词这样的说法:
——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残存著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著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的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
在古代希腊,也有所谓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种「语词奸诈」(v<$>erbal subtleties)的比赛。在这个时候,人们允许讲各式各样的脏话和乱话。
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抬杠」的起源。满族作家文康在所著的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里即曰:「只看孟子与告子两个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后来,也不过一个道得个『食色性也』,一个道得个『乃若其性,则可以为愈矣』。」
而这种「抬杠」,当然不限於清朝的时代,而是被今日的台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了「台湾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种藉著机伶巧诈的嘴上工夫指责别人,而同时也闪避别人指责的文化习惯。「抬杠」是一种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口水浪费,它东拉西扯,似是而非。
在最近这段期间,诸如「我是读法律的,怎会知法犯法」、「我怎麼会为别人而犯法」、「我们收了玉皇宫的献金,国民党也有」……诸如此类的东拉西扯和胡乱放话,都是「抬杠」。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如果由人类普遍的语言及文化习惯史来考察,我们即会发现,每一个文明的语言发展过程里,它很长的时间都是「行动模式」的一种,而非「思考模式」的媒介。而所谓「行动模式」,它最初即是在两军对垒的战争里,在互射弓箭及矛枪之前,必然先有两军首领及士兵间的相互恶骂:如果我们看《旧约》,即会发现大卫王打败巨人戈里亚之前,乃是先有一场隔阵对骂,而后大卫王这个小孩子才抽冷子丢出他的石头。
如果我们读中国古代战争的章回小说,诸如《薛仁贵征东》、《荡寇志》……等,当会发现,在两军进入厮杀之前,主帅之间一定先有一场叫骂,而后骂输的一方,立即叫一声「废话少说,留下命来」,开始放马过来相杀。而这种情节绝非小说家的杜撰,正史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而对这种嘴巴工夫,《红楼梦》第六十五回里,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话:「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意思是说纵使三个嘴巴奸巧的人在那里东拉西扯的「抬杠」,它也抬不过一个「理」字。意思也就是说,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无法大过「理」。
——我发现,这篇对于“抬杠”的解释文章之于方舟子的「行动模式」极为贴切。前日因学习东西方文化的相关内容,在网上再读季羡林先生的《东学西渐与东化》一篇,竟无意从不知哪疙瘩里看到方舟子评《东学西渐与东化》的短文,暗想此人境界着实不低,其抬杠所及范围实在无所不包。当时尚存侥幸心理,想着研究如此广泛之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骗子,或是天才罢?结果大失所望。
无意具体举例其思维混乱、曲解人意加断章取义加不学无术,只说,季羡林穷其毕生对语言、文学等方面深入研究,在他的各种关于东西方文化探讨的文章中尚且说,自己此前乃一门外汉等等诸般言语,而方舟子何德何能,竟时时充当上帝?学者,当学而益知其深,学而益知己薄;研究者,研者“磨”也,究者“穷”也 。诸多潜心研究的人们专注于能够拿出自己的成果,而对于方舟子,我在此奉劝,勿作竹杠小丑,最后落得身败名裂。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