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雷锋以及韩寒
鲁迅、雷锋以及韩寒
甄城
乍一听硬是把鲁迅、雷锋和韩寒拉扯在一起有些风马牛而不相及,甚至会被人嘲讽沾名人光欺骗读者眼球之嫌。不过名人的存在就是让普通人学习或说三道四的,没有如此的号召力,名人就失去了名人的价值。鲁迅和雷锋都是逝去多年的名人,跟正在大红大紫如日中天的韩寒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可偏偏有人将韩寒赞誉为“小鲁迅”,这就不得不让百姓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来讨论去竟然把雷锋也牵扯了进来。
先说鲁迅。有人说:“倘若鲁迅从地下坐起来,第一个耳光自然要扇到那些吃鲁迅饭的人脸上。第二个耳光就要扇给那些‘活鲁迅’和‘二鲁迅’们。”
此言一出,令人胆寒。因为所有喜爱鲁迅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想向他老人家学习,都想成为“活鲁迅”“二鲁迅”。至于抱着什么目的学,学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学着学着就唱歪了经,那跟每个人的智商有关,跟每个人的素质有关,但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吃鲁迅饭的人不是谁想吃就能吃上的,能吃上鲁迅饭的人也应该算是这样或那样的幸运儿和宠儿,挨鲁老师一个耳光也值。很多人想挨那个耳光都没那个福气。
某些人狭隘地认为鲁迅就是一个斗士,是愤怒大师,逮谁都敢骂,天皇老子都不怕,那也未免太浅薄了。歪曲了他老人家的人格,使后人都把鲁迅当成了“愣头青”,还自我感觉句句在理。可见鲁迅的人格他一辈子也学不到,鲁迅的文章他压根儿就看不明白。那么就请他不要再写《我看鲁迅》了。看不懂还看个什么劲?
看不懂,但人家长了一张巧嘴儿,把白的能说成是黑的。至此很多学者教授也都傻乎乎地认为黑的即是正确的。所以韩寒的出版商路金波和凤凰卫视的评论员粱文道才会赞同韩寒将成为下一个鲁迅。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寒具备了《我看》中鲁迅的各类气质:敢骂,愤怒,向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挑衅。表面上跟鲁迅当年极为相似,但终究还是貌似神离。一个是行而上者谓之道,一个是形而下者谓之器。首先他们批判的对象就不一样。鲁迅批判的对象是广义的,立场是明确的。韩寒批判的对象是局部的,目的是模糊的。不过路金波和粱文道的言论也没错,他们说:“韩寒将成为下一个鲁迅。”“将”的意思就是说目前还没有变成鲁迅。韩寒也就没必要担心挨鲁迅的耳光了。
其实大众都非常希望中国能多冒出几个鲁迅,每一个作家也都应该向他老人家学习,挨个耳光怕什么?只要不做各地方腐败官员的御用文人,躯壳文人,势利文人,贪财文人,丢了小命也在所不惜。韩寒不怕死,怕死他就不去赛车了。韩寒还很年轻,大伙儿真希望他能变成一个真正的鲁迅。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同时,也学一学“俯首甘为孺子牛”。
话说回来,不能指望韩寒一个人变成鲁迅,人人都应该向鲁迅学习。我指的是人格和精神,敢说真话,不畏强权,藐视权贵。八十年前,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戴季陶宴请鲁迅,鲁迅对此不屑一顾。今天的人谁能玩得这么牛?中国境内最小的官——班组长给个笑脸都会感激涕淋的大有人在。为了利益,拉拉扯扯,吃吃喝喝,溜溜拍拍,没几个人把尊严、道德、操守当一回事了,这才是中国人的悲哀。
我觉得学习鲁迅并非是名人大家的专利。就像早些年学习雷锋一样,谁都可以学。倘若世界上的人都跟雷锋一样,这个世界就没有鲁迅存在的必要了。问题是人类不可能都变成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被各类小人称之为“傻子”的雷锋。
现代人富裕了,无须艰苦朴素,无须勤俭节约,且个个精明的很,优越的很,自豪的很,霸道的很。没有条件自豪和优越,但自我感觉一向良好,屁也不是照样自以为是地藐视他人的人有增无减。八十年前,鲁迅笔下的“阿Q”在当今社会随处可见。鲁迅若活到现在,仍是要“呐喊”, 无能为力过后也只能“彷徨”。
五十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真诚的、无私的、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除了对敌人同仇敌忾。同事间、邻里间、朋友间很少出现相互攀比相互争抢相互取笑的怪现象。比也是比奉献,争也是争荣誉,很少拿“钱”来说事儿。社会风气空前纯净,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童叟不欺,生活相安无事。鲁迅精神被誉为“民族之魂”。雷锋的出现使中国人的精神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现在没几个人喜欢谈论雷锋了。就连每年的“雷锋日”上街走走形式都懒得走了。六十年代初学习雷锋是自发性鼓励性的,雷锋精神大方光芒;文革后期学习雷锋是强制性高压性任务性的,小孩子们为了“好事条儿”满大街找着干好人好事闹出很多笑话:老太太过马路会招致一帮人上前搀扶,孩子们拾粪开荒帮工矿企业的办公室擦玻璃帮工厂食堂拣韭菜捡不上钱拿自己的压岁钱冒充已然成风;开放以后学习雷锋是表演性节日性的,“雷锋日”各单位打着本单位的条幅,帮路人理发、补自行车轮胎、颁发计划生育宣传册,“雷锋日”过后一切照旧。后两种情况势必会造就了一大批走形式主义的“假雷锋”,完全自愿并像乔安山那样持之以恒的“活雷锋”少之又少。现在大众只关心国家的GDP发展,个人的存款、股票、住房、情人、官位……,很少有人再怀念雷锋,雷锋精神荡然无存,“假雷锋”也销声匿迹了。自私自利、攀炎驸势、追求安逸成了主流,所以鲁迅的存在又十分必要了起来。
韩寒只是韩寒,他压根儿就没打算向谁学习。“雷锋”他没打算学,“小鲁迅”也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他对名气不感兴趣,他说:“名气就像后脑勺的头发,别人看的见,自己看不见。”此言跟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极为相似。
我想说:自己真的看不见自己后脑勺的头发?躲在家里找块破镜子,再站在大镜子前,前后夹击,不就什么都看见了?也就是费点劲而已。
不过,韩寒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错了。不象有的人跟个臭美猴似的,走到哪儿都装个小圆镜,搞演讲当评委时顿不顿就掏出小圆镜照一照,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是个名人,拿腔作调孤芳自赏不说还强迫别人羡慕。韩寒跟他们不一样,韩寒超越了他们。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虚荣、浅薄、浮躁、追求名利、贪吃贪喝、喜欢走捷径而感到脸红,混来混去还不如一个孩子有骨气,真的是越活越纥抽了。
雷锋和鲁迅有相似之处吗?当然有。一个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个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应该说鲁迅和雷锋的关系要比跟韩寒的关系近得太多了。单看从哪个角度看了。
2009 10 15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