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30年——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
实事求是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30年——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
郭春孚
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不容否定的,对取得成绩的经验加以总结是应该的、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今后的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改革开放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下启动的,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客观地分析和总结改革开放的失误,吸取教训,也是为了更好地深化改革,这样做更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成绩不说也摆在那里,谁都否定不了;但是不能正视错误,就不能改正错误。经验和教训同样重要,有时吸取教训对一个人的进步和我们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要。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内容。
遵循“实事求是”和“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的基本观点看问题,我们才能得出客观的、让人信服的结论,在逻辑上也才能讲得通。
改革开放前30年的成就同样是巨大的,举世瞩目的,也是不容否定的。这些数据有关部门都保存着,不少人在文章中也引用和披露过。认为改革开放前“整个国家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落后状况,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与事实不符,不是实事求是的观点。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时期整个国家曾经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况”,主要原因不在中国政府不愿意开放,而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政策,就像这些国家对待今天的朝鲜一样。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断绝了与我们的交往,还有来自中国台湾政府的干扰和破坏。为了打破封锁,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最著名的是乒乓外交。我们不能出于否定毛泽东的需要,就全盘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政府的工作。这样讲,如果“乔老爷”活着的话,肯定是不同意的。我想,曾经作为外交部长的陈毅也是不同意的。周恩来在一个时期是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我们一方面全面肯定周恩来总理,一方面又全面否定中国政府的工作,不仅与事实不符,在逻辑上也是讲不通的。如果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毛泽东要负主要责任,周恩来作为国务院总理,那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呢?有人把周恩来、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说成是改革开放的奠基者,我举双手赞成,但否定毛泽东,我就不赞成。撇开政治不谈,光从做人上讲,就不厚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探路者,是一批人,毛泽东是领袖,有失误,他应该负主要责任,但不能把毛泽东和那个时代全盘否定。
从现在披露出来的材料看,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和政府是犯过几次左右倾错误的,而且是忽左忽右,但并非全是毛泽东一个人带头犯的。为了制止这些错误,毛泽东曾经冒着政治风险,找人谈话,深入细致地做工作,应该说起到了积极作用,减少了左右倾错误的危害。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在他决定“退二线”之后。这个“退二线”可能是他的真实想法,就是说如果继任者做得对、做得比他好,那他就真的退二线,专心致志地搞理论研究;也有可能是一种试探性的表态,他通过“退二线”的言行,试验一下他的“同志们”对他的态度、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张。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才有的胆魄和谋略。事实表明,毛泽东“退二线”后,他的“同志们”对他并不太友好,那几个人剥夺了他参加会议的权力,而且在政治路线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是基本路线却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主张就是资本主义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要补资本主义的课,甚至还讲从一定的历史阶段来看,资本家剥削是有功的。如果说资本家剥削工人是有功的,那么地主剥削农民也是有功的。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即使正确,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作为共产党人也不应该大力宣扬。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并不是泄私愤、为个人争权夺利,而是有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的因素,有着十分丰富的现实依据和一个伟大领袖的深谋远虑。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周恩来、林彪等人的支持,文化大革命是很难发动起来的。前些日子,我看了一篇林彪的讲话,即使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他的主要观点也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由于没有经验可循,起初发生了较大的失误,特别是群众发动起来后热情有余,但没有章法,出现了混乱,有的工厂停工停产,有的学校停课闹革命,有的地方发生了武斗。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了1967年、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负增长。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后来局势得到了控制,几个造反派的头子、武斗的头子被处理,逐步走上了正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就是抓经济,提法是“抓革命,促生产”,抓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我曾经看过一篇张春桥的文章,他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重视发展经济,搞好经济建设。
我认为,在文化大革命前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与现在的一些情况有些相似,比如学术权威远离实际,放松政治教育,官员私欲膨胀,贪图享乐,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曾经受到严厉批判),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按照毛泽东思想来说,就是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开展一场深入持久的文化大革命。如果不搞文化大革命,共产党很可能早被腐败摧垮了。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进行文化革命,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列宁曾经多次对这个问题加以论述,指出在一个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和处于资本主义思想包围中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必须进行文化革命。这就是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有理论根据的。
在文化大革命这个问题上,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特别是在批判毛泽东搞“一言堂”的同时,自己搞“一言堂”,就显得滑稽可笑。一方面讲发扬民主,一方面又讲“不争论”,不让人发表不同意见,自己说了算;一方面讲集体领导,一方面又讲自己是核心,将总书记搞成一个摆设,自己垂帘听政;一方面讲以法治国,一方面又带头破坏法制,自己搞特殊化……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共产党发展史上很少见的。这样做的恶劣影响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现在比过去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物产更加丰富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公路越来越宽了,楼房越来越高了……但改革开放是否只有成绩,没有失误?我看改革开放也是有一些失误的,有的失误还很严重,今后要纠正这些失误难度很大,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比如,腐败问题,贫富悬殊,道德滑坡,等等。
不知怎么搞的,在真理标准大讨论过后不久,某人成为核心之后,意识形态问题竟成了一个禁区,只有极个别人说了算,不让别人碰,真成了老虎屁股摸不得。对改革开放,也只能讲好的一面,只能高唱赞歌,甚至用今天的成绩与30年前比,以此说明改革开放正确,改革开放前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即使不搞改革开放,中国又发展了30年,中国经济会仍停留在那个水平上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会提高吗?而且现在所用的数字与那个时代的数字,在统计方法上是不一样的,人民币所代表的财富量也是不相同的。现在的100元能够代表的财富量大约只有过去的10元。币值不同了,有什么可比性?货币贬值,价格上涨,用这样的数字比较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要比较也只能按照不变价格计算。
更重要的问题是: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基础与改革开放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是有很大不同的:建国初期是一穷二白,改革开放时已奠定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的农业基础。说句老实话,现在的广大农村的水利设施并没有多少新的,都是在吃改革开放前的老本。一方面吃着前人的老本,一方面又骂着前人;一方面吃着改革开放前的老本,一方面又否定毛泽东时代,这是一种什么做法?这不是一个正派人应有的素养,更不是一个大政治家应有的胸怀。农业发展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农民不好好干,更不是农民没本事,而是从上到下只是口头上重视农业,实际上却一直在牺牲农民的利益,急功近利,为自己脸上贴金。似乎高楼林立就是实现了现代化,楼房越高现代化水平就越高。高楼林立不等于实现了现代化,楼房的高度更不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吹牛不得人心,老百姓还是拥护实事求是。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改革开放30年是与之前的30年相联系的,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之前的30年打下的基础上的。否则改革开放30年就是空中楼阁,就讲不通。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改革开放,也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等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
我讲这些话,可能有政治风险,可能发不出去。但是我还是想讲,因为我太爱我们这个民族、太爱我们这个国家、太爱我们这个党了。
2008年12月13日于北京明春苑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