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聊文字话成语说道德兼扯茅于轼

2025-02-15 学习 评论 阅读

聊文字 话成语 说道德 兼扯茅于轼

廉铮

汉语的文字、成语承载的信息是很具体、形象、而丰富的。留心一下汉语的文字与成语,就会明白,它们对人们就其如何对待公、私的行为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层次的表述是多么的精当。人们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共识,都凝固在奇妙的文字、成语上。换言之,它们所表述的内容,就是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其美德,是人类薪火传承的内容;其发展更新,也靠约定俗成。任何个人或某种势力妄图否定它,都是徒劳的。  

先说说“私”字。它是由“禾”与“厶”两部分组成的合体字,“厶”读“si”。《说文解字》说“私”是“从禾厶声”,即认为它是形声合体字;还说“私,禾也”,即“私”是一种“禾”的名称,这个意义很早就不用了。段玉裁注:“仓颉作字,自营为厶,背厶为公。然则,古只作厶,不作私。”可见,今用之“私”,犹“古”之“厶”。“古”之后人,假借“私”为“厶”,且替代了“厶”。可见,“厶”出现在前,“私”使用在后,“厶”是“私”的本体,现代汉语字(词)典都注明:“厶”同“私”。“厶”乃一独体字,篆书用圆滑的曲线勾画出它的形体,犹如整只手臂作搂抱、钩取状。它对自私刻画得多么形象!按造字的“六书”说,我们将“私”看成是会意合体字,也是很合理的。“禾”可指代劳动成果与财物,《诗经》有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是奴隶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愤怒的斥责,句中“禾”指代的就是奴隶们的农业劳动成果。“私”左右两部分合起来,不就是会意往胸前搂抱、钩取果实、财物吗?  

说了“私”字,再说“公”字。“背厶为公”,意思很易理解,与“厶”(私)相背、相反的就是“公”。从字形上如何理解“公”呢?“公”字是上下两部分,是个会意合体字。下部是“厶”,即“私”,上部是“八”,“八”象人的两块肩胛骨,故说“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既是对字形的说明,也是对字义的说明。  

“公”、“私”是一对矛盾的概念,非“公”即“私”,非“私”即“公”,没有中间概念。这应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人类是群居的,既有个体生存奋斗问题,也会有群体生存共同奋斗的问题,如在上古,人们保存火种、修筑防御野畜侵害的篱墙、修路、架桥等等,都是群体生存的共同事业。人们在修建、维护公共设施劳动中,参加公益活动中,便逐渐有了“为公”、“利他”的意识,其行为受群体夸奖、赞扬。现代学者只要不是偏执地将人的动物生理本能说成是人的本性,而是从脱离动物界后的人的社会关系总和来研究人,就会得出一个合乎实际的结论:人性有“自私利己”的一面,也有“为公”、“利他”的一面。我想,人类在脱离动物界以后,至有文字前,上古人的公、私意识已是很分明的了,否则,就无法造出如此恰切、精妙的两个字来。  

汉字作为汉语言纪录符号是如此精妙,那么,汉语的成语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经验、认识、智慧高度浓缩后的固定的记录与表达的方式。表达之精练、之丰富,是其他拼音文字无法相比的。就描述各种对待公、私关系的态度的成语看,对道德层次所做的记录、表达,令今人叫绝。下面尝试将此类成语分层列举出来说说。  

第一层次,常用成语是“损公肥私”,其德行应属下品。此类德行不仅“损公”,亦损害他人,同类成语还有“损人利己”、“损人肥己”、“损人益己”、“损人安己”等。  

第二层次,常用成语是“假公济私”,其德行也应属下品。  

第一层次者的信条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否定有为公者,贼眼看人都是贼,标榜自己是“真”,可以不知羞愧地、不择手段地损公肥私。第二层次者与第一层次者的信条一样,不同的是,稍怕公众议论,一定程度上承认有为公者,且知为公的名声好,故假借公而去营谋私利。比第一层次稍知羞愧,然多了几分虚伪。虽如此,但这种人比教唆人赤裸裸地自私“各顾各”,宣扬“自私是历史发展动力”的“精英”还是稍讲廉耻。  

第三层次,常用成语是:“公私兼顾”。毛泽东主席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文里写道:“发展生产,保障供给,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生产与节约并重等项原则,仍是解决财经问题的适当的方针。”自此后,“公私兼顾”一语便广泛运用开来,不仅是财经问题的原则、方针,也是人们处理公私关系的道德原则。意思相近的成语,在汉、晋时已出现了“公私两便”、“公私两济”,但现在很少有人用这两个短语,它们已为“公私兼顾”所替代了。“公私兼顾”这一原则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为多数人所践行,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对一般人的要求也可说是“适当”的。其德行,应属中品。  

第四层次,常用成语是 “先公后私”等。此成语在《三国志》中已出现。比《三国志》更早的《礼记》,已有“先人后己”一语了。至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其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脍炙人口,与前面两个成语表述了同样的意思。由于不是四字结构,很少有辞书将之归为成语,但人们经常引用,实际已成为固定短语,即成语了。虽然还有一个“先忧后乐”的成语,但因“忧”、“乐”没了定语,可作多种解释,没有范仲淹语表达的意思定一、准确,人们在描述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时,使用的是范仲淹语,而不用“先忧后乐”这一成语。上面所列四个成语除“先忧后乐”外,描述的德行应属上品。  

第五层次,常用成语是“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等。“克己奉公”早见诸《后汉书. 祭遵传》,原文是:“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公而忘私”亦曾写作“公尔忘私”、“公耳忘私”。此成语早见于《汉书》。比这个成语意思更进一层的成语是“大公无私”,此成语初始之义,为“秉公持正,没有私心”;现代人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此成语早见于清朝龚自珍《论私》:“且今之大公无私者,有杨、墨之贤耶?”表述人际关系的类似的成语有“舍己成人”、“舍己救人”、“舍己为人”等。这三个成语与“克己奉公”、“公而忘私”与“大公无私”等成语所描述的德行,应属上上品。这应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理想,崇高的道德境界。虽然一般人难以做到,但在人类的前进史上,在非常的时候,非常的环境里,还是有很多人实现了这一道德理想,到达了这崇高的道德境界。他们为人民、为祖国的利益需要,或自觉地入险境、蹈死地;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奉献其所有的一切……为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们将这些赞之为无私奉献精神。  

人,只要头脑正常,没有心怀叵测,就不会凭借自家“买卖交易”的心态说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可怕的”、“愚蠢的”。  

上述成语的感情色彩也是十分鲜明、稳定的。一、二层次所列成语是贬义,四、五层次所列成语是褒义,第三层次的“公私兼顾”一般用时是中性的,在某些场合,它也带有褒义的感情色彩。成语这种感情色彩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约定俗成的文明文化现象,带有褒义感情色彩的成语表述的则是美德。成语形成过程的这种约定俗成的历史渊源,正是人类的美德是可以继承的缘由。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领袖,是旧世界的批判者,也是中华民族继承传统美德的倡导者,不愧为伟大的导师。一九三八年十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写道:“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其中成语“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不是毛泽东的“创新”,但是是他老人家一辈子倡导继承发扬光大的美德。一九三九年底,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八个字高度评价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此语是毛泽东他老人家的“创新”,它和中华美德“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意义一脉贯通。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自此“为人民服务”一语流传开来,既表达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又为中华民族美德注入了新的内容和精髓。表述中华民族处理公、私关系方面的美德的这些成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它们也成为了对无产阶级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内容的表述的固定短语。在新中国城乡皆是公有制真正为主体的年代,在按劳分配的原则得到认真贯彻的年代,这些以为公为荣的道德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普及。在认识上,已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并成为了人们评选先进模范公认的道德标准。虽然这些高尚的道德的标准不易达到,但是人们懂得相对性的哲理,还是愿意以这些道德规范为尺度,矮子里面选高子,赞扬这些美德的践行者,来引领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建设,套用现在一种句式,就是:它代表着人类道德文明进步发展的方向。人们绝不愿意将投机取巧、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人评为先进,绝不愿意将化公为私、侵吞公共资源的人评为模范。  

正因如此,共产主义道德,包括中华民族处理公、私关系的美德,就成了现实中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倒行逆施的道德障碍。所谓私有化,必是针对公有制财物巧取豪夺,进行集装箱式的打包的窃夺行为。若没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财产做对象,就只会有“私有”,而无“私有化”一说了。既是窃夺,就无理无德可言。而资本竞争遵循的则是唯利是图、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新生的权贵鲸吞国家财产,尔虞我诈。他们重演历史上老暴发户撕咬嗜血的疯狂,将“商场如战场”、“商场无父子”“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糟蹋祖先的《孙子兵法》,以“兵不厌诈”做自己商场拼杀的法则,大搞坑蒙拐骗。这就是他们的德行。在私有化、复辟资本主义过程中,新资本利益集团比老资本利益集团更恶劣,更无德行,常常摆出一幅下三滥的嘴脸,连“温情脉脉的面纱”也撕下不要了,比如,当老赖,拖欠农民工工资久不偿还,反诬别人恶意讨薪;比如,连国家颁布的对劳、资双方均有利的《劳动合同法》也要反对、抵制;比如,黑砖窑奴隶式的用工以及“新包身工”的出现;比如,假冒伪劣横行市场……等等。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复辟,新资本利益集团的肆无忌惮,毁坏了新中国形成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以致道德认识下滑到央视名嘴将“督促每个人为自己”也说成是大功劳、大治国措施了!按他说的话看,人类道德文明发展史上竟出现了“督促每一个人为自己”的时代,大有要将“为自己”“督促”发展成为根本国策的地步。然翻开历史,自有国家以来,中外史册,还没有一个“督促每一个人为自己”的社会,也没有一个“督促每一个人为自己”的政府,也无将“督促每一个人为自己”作为教化内容的学校。从某一角度看,人类文明史,倒是用道德规范来约束、限制私欲,防止社会撕裂、毁灭的道德文明发展史,不然,那些表述处理公、私关系的美德的成语,何以出现在很久以前的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有着传统美德,又受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洗礼、锻炼的中国工农大众和中、下层知识分子,新资本家代言人知道包装的瞒和骗是不能持久的,便咬牙切齿骂大众是被共产党毛泽东“洗脑”了,他们赤膊上阵要颠覆共产主义道德以及“为公”、讲奉献的传统美德。  

几个专家学者流,或怀着当年私欲未酬之恨,或被收买承担为新贵代言之任,或假装斯文,或气冲牛斗,自以为抓住了“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逻辑破绽,找到了颠覆共产主义道德突破口,使劲敲响“急急风”,披挂出击。  

茅于轼将“无私奉献”形容为“逻辑不通,矛盾百出”。说:“听起来这是道德高尚的精神,其实是欺骗性的,因为每个人无例外地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话,请问这利益该给谁去享受?”茅于轼又说:“如果全国人民都大公无私,那利益就得出口;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大公无私,那利益就得输出到月球上去。”从语气看来,茅于轼说这番话时,很是洋洋得意,以为自己创新了理论,言人所未言!  

是谁“逻辑不通”?是谁在搞“欺骗”?是茅于轼。  

其一,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间各种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人们依据当时的认识水平约定俗成的,是以善恶为标准的,只有善德、恶德之分,高尚与低下之分,而无真假之分。既无真假之分,道德本身何来“欺骗性”一说?道德是靠舆论与自觉的内心观念自律来维持的。对某一道德,你可赞成、践行,也可不认可、不践行,若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那是人的虚伪,人搞欺骗,非道德条款是“欺骗性”的。茅于轼说“听起来这是道德高尚的精神,其实是欺骗性的”,才是“逻辑不通”,才是在搞欺骗。  

其二,茅于轼的“利益该给谁去享受”的责问,“利益就得输出到月球上去”的稳操胜卷的讥讽,倒叫人想起市井自私自利的泼皮无赖来。人若劝泼皮别自私自利,泼皮就会涎着脸噎你:“脱下你的衣裤给我穿罗,把你的工资都给我罗,把你的老婆让给我罗,这样才算你不自私自利了!”茅于轼与泼皮,两副嘴脸,何其相似乃尔!当然,茅于轼不会那样直白,那样粗痞。但性质一样。明眼人一看就知,茅于轼是在故意曲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意思,而后以曲解义为前提,用归谬法来说利益“过剩”,以证明自己正确。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一个“利”字,是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即“为...获利”,第二个“利”字是使动用法,即“使(让)...获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此语十分简洁,说得啰嗦点,就是“毫不(以)为自己获利(为目的),特地使他人获得利益”。这种高尚的道德精神,可突出地表现在践行者所做的某一特殊事情上,也可突出地表现在践行者所做的很多特殊事情上;平常生活中的表现,则如毛泽东所说,“表现在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上。很多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不就是如此做的吗?他们为使劳苦大众获得解放的利益,连命都搭上了,这难道不是“毫不利己”?“舍己救人”、“舍己为人”的英雄、模范不正是这种高尚的道德精神的践行者吗?从茅于轼的责问里,可发现茅于轼显然将这些“不为私利”思想曲解成“不能有一丝一毫私利”。在茅于轼的理论里,似乎要人身上属于自己的一根棉纱都没有,才算“毫不利己”!看,这不是市井泼皮的嘴脸吗?为兜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牺牲自己造福别人是愚蠢”的腐朽观念,自甘堕落到泼皮的水准!这就是今日之教授?可悲啊!  

其三,即使按字面意思,不做复杂的社会关系思考,茅于轼的逻辑也不通。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中的“己”,是自己,“人”是别人。“己”与“人”在一定场合是互换的。比方,茅于轼如若践行这一道德,茅于轼就是“己”,不是“人”,辛子陵不是“己”,而是“己”以外的“人”,享受了利益;辛子陵如若践行这一道德,辛子陵就不是“人”,而成了“己”,茅于轼就成了这个“己”以外的“人”,享受了利益。根据同一行为同时(以微秒计时)发生的机率很小的规律,利益总是会有“己”以外的“人”来享受的。可见,茅于轼的假设推理不成立,是骗人的。在他心目中,没有“人”,只有“己”了。  

其四,茅于轼对“大公无私”做了同样的曲解与错误的归谬推理。  

本文前面已交待了“大公无私”的初始义与现代义。语中的“大”字,是意动用法,即“以…为大”。“大公”,意即“以公为大”,看来,古代的仁人志士比今之精英强,他们已知个人服从集体了,没说“私人事再小也是大事”的屁话。“大公无私”中的“无私”,字典也是做“没有私心”解,非我自家所选解释。连一个文盲也知,处理公事,要公正,不能有私心,不能偏袒(“私”,也可作“偏袒”解)。这种道德规范是欺骗性的吗?茅氏将“要公正,不能有私心,不能偏袒”也曲解为“没有私利”了,不然,何来“利益就得输出到月球上去”的荒唐的结论呢?到底是谁“逻辑不通”,有意欺骗,不是很清楚了吗?是茅于轼们!他们急不可待要搅乱人们的思想,混淆善恶,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舆论。  

其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一种社会,统治阶级思想就是统治思想,但不是唯一的一种思想,有很多种思想并存,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在私有制社会,由于存在着社会公共利益,公共财物、公益事业,也就孕育、形成了“为公”、“利他”的思想意识道德,虽然,在私有制社会历史上它不占统治、主流地位,但它已存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的事实是不容否定的。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革命队伍中,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真正占主体地位,并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为公”、“利他”的思想品德才有可能得到提升和扩展,才会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践行“大公无私”的道德规范。无产阶级要消灭压迫,消灭剥削,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要完成如此伟大的历史使命,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为着阶级的整体利益而奋斗,才能战胜旧的剥削阶级势力,因而,无产阶级将“大公无私”作为道德规范加以提倡,正是要求自己队伍的成员自觉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奉献。无私奉献,是为工农为主体的劳动大众的解放事业做贡献,绝不是容忍压迫、剥削而不吭声。认可、践行无私奉献这一美德的人越多,搞资本主义在道德、道义上就站不住脚,剥削者、为剥削造势的附庸就越不为世所容,这是他们要歪曲、攻击“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美德的真实原因。己成为掌控资本剥削的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他们人是少数,但经济势力却很大。他们可通过对物的控制来达到对人的控制,从而影响,甚至控制政治。为保住这种优势,保住掌控资本剥削的权力与自由,必兜售“自私”、“各顾各”的思想,以利对多数分而治之,保住少数对多数的剥削与控制,即保住资本主义统治或复辟资本主义已窃得的胜利果实。表面看,茅于轼们挑起的是道德批判,实质是搞资本主义还是搞社会主义的论战!  

   

还有另一些强势的人,明明自己在假公济私,甚至是在掠夺国有资产,挥霍公家资财,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或已经成为)新权贵,偏偏以“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崇高道德”为口实要求别人,剥夺平民基本生存的合法权益,让别人做牺牲,以满足自己的贪婪。这些资本家阶级在党内政府内的代理人的行为也是欺骗。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破坏作用,这是社会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如何,取决于掌握公权的人整体的道德水准如何。如果在“公”而不为“公”,那还算有德行的人吗?  

   

标签:道德   成语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