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纪念改革三十年,能否请普通工农唱赞歌?

2025-02-15 学习 评论 阅读

纪念改革三十年,也要请普通工农为改革带来的幸福唱赞歌


[ 落日寻道 ] 于2008-11-17 强国论坛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精英们已经紧密锣鼓开展了各项纪念活动。比如,有个改革时代标志性的大作家张贤亮,撰文《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文章虽然很长,内容却很简单,从头到尾,满篇都是右派、反革命、修正主义等一些字句子重复来重复去,大概是讲述自己这个“人”在改革前是如何如何受到摧残,如何受到压迫,不能得到解放。就象解放后,工农人民群众通过忆苦思甜,控诉旧社会地主资本家压迫剥削工农一样。

所不同的是,张大作家忆的是改革前毛主席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苦,思的是改革后“特色”社会主义的甜。至于张大作家这个“人”在改革中被解放到什么程度,《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似乎没有说,不过,这可以从他的《男人一半是女人》巨著中了解个大概,在《男人一半是女人》这篇巨著中,张大作家通过对主人翁章永璘“性”的苦闷之困境和后来赤裸裸如火如荼的情欲,从而揭开了“性”的神秘面纱,这是不是就是张大作家心中所追求实现的“人”的彻底解放呢?名人作家精英已经作示范性忆苦思甜了,作为改革的吹鼓手宣传舆论阵地自然不甘落后,有的已经也开展了《30年30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型人物访谈节目,通过对改革开放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专访,勾勒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听说节目已经采访了石永阶、胡福明、吴敬琏、蒋子龙、王海、于丹、韩琨等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和他们的故事,通过他们的讲述,回眸时代的故事,为我们打开30年的记忆。

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不讲阶级斗争的时代,允许张作家、吴敬琏、蒋子龙这类少数精英纪念自己改革中所享受到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对“人”的解放的甜,其本身就有非凡的意义。但是,共产党的宗旨仍然是坚持为大多娄人民服务的政党,更应该让工农为主体人民群众也能忆左时代的苦,思改革后的甜,共产党的传统就是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现身说法。过去人们常说,共产党的会多,国民党的税多,其实,国民党会也多,只不过都是精英们的会议,从来不召开民众会议,更不会让工人、农民身份的民众发表意见,民众若是自己召集会议了,国党就很能认为是煸动,还有可能被国民党污蔑为共党赤匪抓起来做牢。共产党常常访贫问苦,常常召集最底层人民群众开会,听最底层人民群众说话,这反映了共产党与国民党是不一样的政党。十七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执政为民”的理念,这个“执政为民”中的“民”是三民主义中的“民”,还是“为人民服务”中的“民”呢?我以为应该还是“为人民服务”中的“民”。中国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作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条在改革中没有被改革掉。既然国体没有改革掉,那么政体也就不会改革掉,说明共产党仍然是为大多数工农人民服务的政党。

共产党所说的“民”与国民党是不一样的,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中的“民”则是包括地主资本家的,而且主要是听地主资本家意见,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大会就没有种田做工的工农出身的代表参加,代表工农讲话是地主和资本家精英阶层。因此,三民主义中这个“民”与以往任何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心中的“民”大同小异,没有多大区别。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中的“民”是指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为人民服务也主要是为工农兵大多数人民服务,不是为少数“民”服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也是请种田做工的工农代表参加商谈国是,既然是为工农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服务,不听工农人民的心是怎么想的,需要哪些服务,还怎么服务?如果是为少数的“民”服务,只让少数地主资本家官僚阶层代表“民”,那么就与国民党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了。所以,为改革唱赞歌,一定要让工农人民群众唱。

过去曾经常常听到“翻身农奴把歌唱”,这是建立新中国时,工农人民群众最喜爱唱的赞歌,大多数地主资本家也非常拥护解放,拥护共产党,但从来没有听说过地主资本家歌唱“翻身地主资本家把歌唱”这样的歌。即使唱了,因为不能代表人民的心声,不是主旋律,大概也流行不起来。

改革也应该是让大多数工农人民群众唱赞歌,共产党是为大多数工农人民群众服务的嘛,没有工农人民群众大唱赞歌,这改革且不是自拉自唱,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象是主旋律了?

至于让工农人民群众唱什么赞歌呢?唱什么不唱什么,这要由工农人民群众自己主动去唱,就象当初陕北人民高唱东方红一样,《东方红》不是由作词家写好了让农民唱的,而是由农民从心里自己唱出来的。为改革唱赞歌,也应该由工农人民群众自己从心中自己唱出来。不过,工人、农民文化不高,写不出张大作家那样的宏篇大著,只能是说几句话,水平高一些的也就是会或几句民歌、民谣或打油诗。中国历来就有重视民歌民谣的传统,几千年传下来的诗三百,其中的“风”就是民谣,象反映贪官的民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

现在的“民”们仍然喜欢创作民谣,象:反映官僚《官僚机构有十怪》民谣:“八点上班九点来,品茶看报好自在。好烟见抽不见买,革命水酒把胃坏。楼堂馆所争着盖,小车牌子认老外。成天文山加会海,哪里热闹哪里在。遇事研究慢等待,坐在岸上玩下海。”;反映机关工作人浮于事的: “组长下田头,耕牛在前头;村长下田头,手上捏烟头;乡长下田头,秘书在后头;县长下田头,记者抢镜头。”;反映趋炎附势和个别干部心态的《握手歌》:“握着上司的手,点头哈腰不松手,握着纪检的手,混身上下都发抖,握着财务的手,拉起就往餐厅走,握着老婆的手,一点感觉都没有,握着情人的手,仿佛回到十八九。”;反映《官场言论准则》“对上级甜言蜜语,对舆论豪言壮语,对外宾花言巧语,对群众谎言假语,对同事流言蜚语,对下属狂言恶语,对情妇温言细语,对自己胡言乱语”;反映干部提拔任用的:“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不跑不送,降职使用”“要想有进步,常去组织部,要想被提拔,常去领导家。副科提正科,得花五万多。正科提副县,得要几十万。”反映虚报统计数据的对联:“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级级加码,马到成功;下层蒙上层,一层蒙一层,层层掺水,水到渠成。”;这些民谣与诗三百中的“风”应该是毫不逊色,只是不知是否有象周朝那样的专门负责采“风”的官把这些民谣整理出来,也能传留下来,给中国几千后的古老文化增加又一个时代的风貌。

当然,这些民谣不是主旋律,不一定有代表性。再说,改革的主旋律是“国退民进”,大力发展私有经济、是买断工龄,是砸烂铁饭碗,是医疗、教育、住房产业化,那么记者们不妨可以带着这些专题到工厂、农村或街头随机采访,问一些老工人在砸烂铁饭碗、下岗中得到了什么幸福;让退休工人讲述双轨制中又是怎么感受到所享受到的平等;让宿迁老百姓说一说医疗私有化的好处;让工人把在计划经济时期大锅饭中受到的迫害说出来,通过对过去大锅饭、医疗全报销福利,上学不要钱等计划时期弊端的忆苦,让人们痛恨过去的“左”,更加热爱今天的改革。相信,只要让工农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纪念,通过工人、农民自身在改革中所得到的幸福感,必将让人民对改革更加充满了信心。

标签:改革   工农   人民群众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