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卖国卖疯了--评《学习时报》一篇奇文

2025-02-15 学习 评论 阅读

三不论主义式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灾难的思想源泉  

田忠国  

今天读到《学习时报》评论员肖勤福先生的一篇奇文,叫“深化改革的焦点在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作者”。认真读来,这篇奇文可以简称为三不论主义,即,不论“姓资姓社”、不论“姓公姓私”、也不论“姓中姓外”。  

《学习时报》文中说:"中国社会对于改革开放的分歧带有了发人深省的新特点:争论不再是诸如“姓资姓社”、“姓公姓私”、“姓中姓外”之类的思想认识之争,而已经演变成为实实在在的利益之争。深化改革的焦点就在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

肖勤福难道不知道,“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争论,就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等劳动者与买办资本家、腐败分子、资改派之间的利益争论?“姓中姓外”之争,就是中国劳动者及民族资本家与国际垄断资本及在华代理人的利益争论?“姓资姓社”、“姓公姓私”、“姓中姓外”之类的思想认识之争,恰恰就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争论。

中国的劳动阶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公有制为主体、拥护宪法、拥护党章、拥护共和国。中国的剥削阶级(如买办资本家、腐败分子、国际垄断资本家)及其在政治领域的代言人资改派,拥护资本主义道路,要消灭国企搞私有化、要大力引进外资搞殖民化,他们反对宪法,反对党章,要瓦解共和国。《学习时报》此文的目的就是否认党章、宪法、社会主义道路、公有制经济、民族产业代表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的利益。《学习时报》此文抛开“姓资姓社”、“姓公姓私”、“姓中姓外”的争论,去搞所谓的利益协调,不过是方便资改派更好地剥削压迫中国人民及中国民族产业,不过是为腐败分子、买办资产阶级、国际垄断资本集团更好地服务而已。

先说不论“姓资姓社”,结果就是建设“私有制的社会主义”,但问题是,如果私有制是社会主义,试问,人类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就全成了“社会主义”了?  

如果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那么,白不就成了黑的,黑的就成了白的了么?如此严重的价值倒置,我想三岁的孩子都不会犯如此严重的逻辑错误,怎么就成了《学习时报》评论员指导社会发展的逻辑了?  

如果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试问《学习时报》,中国历史怎么会有一次次的王朝更替?又怎么需要中国革命?  

如果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试问《学习时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又从何而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法性又从何而来?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于中国革命历史,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源于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的价值机制。  

如果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就荡然无存。试问《学习时报》,拆除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理论创新,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么?  

再说不论“姓公姓私”。这又是个标准的价值倒置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就等于说,我说肖勤福先生家里的所有东西是我的就是我的,我想说他家里什么是我的就是我的。而这恰恰是腐败者的理论源泉。所以,我以为,打击腐败应该从打击腐败理论开始。如果不打击腐败理论,腐败就是永远割不完的韭菜,而且只会越打击腐败越严重。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就会有人说中南海也是我的。  

再再说不论“姓中姓外”。肖勤福先生想说的是,中国是美国的,美国也是中国的,但事实,中国是美国的可以,肖勤福先生们会全力支持,而美国却恰恰相反,只准中国是美国的,不准美国是中国的。  

肖勤福先生的第一个论点可以说是修正主义。  

肖勤福先生的第二个论点是标准的强盗主义。  

肖勤福先生的第三个论点是标准的汉奸主义。  

由此可知,肖勤福先生三不论主义,其实样样都论了,即,修正主义、强盗主义和汉奸主义。因此我们说,中国的灾难,都源于修正主义、强盗主义和汉奸主义的理论创新上。如此理论创新,中国必亡党亡国。也由此可知,网络上盛传的“中国的所有大中型国有企业明年年底都会完成外资化改制,而小型国有企业在明年6月份以前都将完成民营化改制。大庆油田改制是其中的一部分。到明年年底,全国所有油田(改制为外资)将裁员30万人,其中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大庆油田、吉林油田、海拉尔油田和辽北油田将裁员7.5万,是裁员最多的分公司”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而肖勤福先生理论创新价值逻辑的必然。  

卖国卖疯了,中国人民怎么办?

疯老自死。所以,中国必亡。

 2010-1-22   

附文目录:

改革不动摇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List.asp?ClassID=194

萧冬连:中国的改革从哪里来? 2010-1-21

学习时报:深化改革的焦点在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2010-1-21

“改革派官员”的中国命运 2010-1-20

当代中国改革评价的标准 2010-1-19

袁伟时:自由主义与中国改革 2010-1-19

市场进入、豁免、退出和中国的改革困境 2010-1-19

新中国两个“30 年”的历史及其相互关系 2010-1-17

如何改变我国收入分配模式 2010-1-17

迟福林:我对“第二次改革”的一些看法 2010-1-17

吴敬琏:经济改革深水区的五个难题 2010-1-15

改革:从利益追求到权利保障 2010-1-15

肖滨:社会改革不可能替代政治改革 2010-1-15

刘吉:关于未来中国的战略思考 2010-1-14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奠基之作 2010-1-14

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2010-1-13

迟福林:不改革必有祸 2010-1-12

何方:对时代的两种不同判断及其后果 2010-1-11

张维迎:未来30年主要重点是政治体制改革 2010-1-10

交锋: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2010-1-8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2010-1-7

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 2010-1-7

论改革开放三十年对参政党发展的意义 2010-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体制革的简要历程 2010-1-6

收入分配改革迫在眉睫 2010-1-6

常修泽:中国面临“第三波转型” 2010-1-6

黄宗智:跨越左右分歧:从实践历史来探寻改革 2010-1-3

“吴市场”的前后由来 2010-1-2

社会变革与政治家 2010-1-1

迟福林:中国需要第二次改革 2010-1-1

关于“问题改革”的思考 2009-12-31

中国城市化时代转型与改革 2009-12-30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思路——论邓小平的政治哲学 2009-12-29

可控性政治改革是最佳选择 2009-12-24

茅于轼先生是不是太健忘了? 2009-12-23

三十年前的中国百姓 2009-12-23

从大历史看中国改革开放 2009-12-22

《中国改革》:向着最有希望的三十年 2009-12-21

萧冬连:三次危机与中国改革起源 2009-12-18

改革开放让中国进步还是退步了 2009-12-16

一时进退并非政策导向改变 2009-12-12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尾页

标签:中国   改革   利益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