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印钞厂
燃烧的印钞厂
燃烧的印钞厂中烧掉的不只是用来印刷钞票的设备,还有它库存中的钞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879540100b0j5.html
已经不记得七月还是八月的时候,老婆高兴地告诉我,她长工资了。涨了两百元,外加报销一百元的通信费用。看着她高兴的样子,我淡淡地说,“恭喜你了,你现在还涨了工资,马上就要通货紧缩了。”
“哇噻,通货紧缩?那样不是我的钱更值钱了。不是现在都还在通货膨胀吗?”
“不用急,快了。”我说,“我现在正考虑是否要在期货市场上做空的问题。”
“为什么会通货紧缩呢?”
“除了我上回曾对你说过的‘信贷消费’制造通货膨胀外,中国还有一个制造通货膨胀的工具,知道是什么吗?”
“不知道”
“还有一个制造通货膨胀的工具是人为压低的汇率。”
“这怎么说?”
“我先问你,有一吨同样质量标准的铜,你说在中国值钱,还是在美国值钱?”
“应该是一样的吧。”
“对,”我说,“如果不一样呢?”
“那我就会把中国的铜拉到美国去卖。”
“对,所有的商人都会这样做。如果中国的铜便宜,加上进出口的关税与运输的成本,还低于美国的售价,就会有人把中国的铜拉到美国去卖。直到两国的价格相等。这在期货市场上叫作跨市场套利。”
接着我又问她,“随着交易的继续,你认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中国的钱越来越多,美国的铜越来越多。”
“嘿嘿,你算得还很快嘛,每一个赚到的美元都会有七个人民币发行出来。结果呢?”
“钱就越来越多,东西就越来越贵。”
“对,这就是通货膨胀。”接着我继续说道“你是否知道‘巨无霸指数?’”
“那是什么东西?”
“就是麦当劳的汉堡。不同国家价格的比较。”
“吃的呀?怎么了?”
“如果根据‘巨无霸指数’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应该在1:2~4之间。”
“那又怎么了?”
“那又怎么了?!”我有点急了,“这是在‘跨市场套利’呀。这意味着,假设我可以把中国产生的巨无霸卖到美国就到以赚到一到两个巨无霸的钱。还有比这更好做的生意吗?这与把中国的铜拉到美国卖没有什么区别!”
看看她一脸茫然的样子,我继续说道,“同样品质的铜除去关税与运输成本后,中美的价格应该是一样,如果不一样,就会发生跨市场的套利行为,直到价差给轧平。这就是资本的力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之相抗衡。同理,劳动力价格,水,电,面粉等资源的价格也应该是一样的。这就是商品本身的价值。”
“所以,中国的外汇会越来越多,资源却越来越少。”老婆说道。
“是的,我曾到上海和宁波玩过一次,记得当时在一个餐馆招伙计,上面写的价格为1000元,而当时在成都同样的工作,价格是500到600元。我又观察了一下他们的房价,差距也基本上是这个倍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不知道。”
“嘿嘿,说明他们的钱不如我们成都的钱值钱。我将这样的现象为‘局部通货膨胀’。”
“局部通货膨胀?那是什么东西?听都没有听说过。”老婆说道。
“嘿嘿,那我发明的名词。你想啊,连光的传播都有一个过程。相信通货膨胀也是一样的。他必定有一个起点与传播的过程。”
“听着好象对,你又如何判断他们那里出现了局部通货膨胀呢?”
“因为物价呀,你想了,我们都是的都是人民币,沿海的钱多,内地的人就会到沿海去打工,再邮寄回家里,这样一来,原本只是在沿海的通货膨胀就传导到了内地。最后,内地的价格也就起来了。前几年,我看到政府打着条幅欢迎温洲的抄房团,在那之前,成都的房子都没有怎么涨,看到这个,我就知道成都的房子要疯涨了。”
“你的意思是说,温洲炒房团把通货膨胀给带到成都了?”
“也可以这样说,事实上带来通货膨胀的并不只是温洲炒房团。还有房地产的公司。商报曾报道过,说是成都本地的房地产公司都快被这些外来的房地产公司给挤垮了。事实上原因很简单,他们的钱没有人家的多。没有那么多的钱拿地。”
“我还是没有搞懂,怎么出口多就制造了通货膨胀了?出口多就是很好吗?增加了就业。很多国家都想降低本国的汇率呢。”
“哎,这样的发展是不可能持续的。中国的资源会越卖越少,钱越来越多,价格必然就越来越贵。”
“等一下,我想到一个问题。你的意思是说,中国拿走了美国多余的美元,按理说,美国的物价应该下降才对,可是他们的物价同样也在上涨,这是怎么回事?”
“一个好问题!那是因为他们有一台名字叫‘个人信贷’的印钞机。它正是整个通货膨胀的起点。如果它出了问题,也将是整个通货紧缩的起点。”
(待续)
PS.
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指数,用以测量两种货币的汇率理论上是否合理。这种测量方法假定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百度百科
购买力平价的大前提为两种货币的汇率会自然调整至一水平,使一篮子货物在该两种货币的售价相同(一价定律)。在巨无霸指数,该一“篮子”货品就是一个在麦当劳连锁快餐店里售卖的巨无霸汉堡包。选择巨无霸的原因是,巨无霸在多个国家均有供应,而它在各地的制作规格相同,由当地麦当劳的经销商负责为材料议价。这些因素使该指数能有意义地比较各国货币。
两国的巨无霸的购买力平价汇率的计算法,是以一个国家的巨无霸以当地货币的价格,除以另一个国家的巨无霸以当地货币的价格。该商数用来跟实际的汇率比较;要是商数比汇率为低,就表示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低估了(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反,要是商数比汇率为高,则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高估了。
举例而言,假设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售价为 .50,在英国的售价为 £2.00;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 2.50 ÷ 2.00 = 1.25。要是一美元能买入 £0.55(或 £1 = .82),则表示以两国巨无霸的售价而言,英镑兑美元的汇价被高估了 45.6%((1.81-1.25)÷1.25×%)。
巨无霸指数是由《经济学人》于1986年9月推出,此后该报每年出版一次新的指数。该指数在英语国家里衍生了Burgernomics(汉堡包经济)一词。
在2004年1月,《经济学人》推出了Tall Latte index(中杯鲜奶咖啡指数);计算原理一样,但巨无霸被一杯星巴克咖啡取代,标志著该连锁店的全球扩展。在1997年,该报也出版了一份“可口可乐地图”,用每个国家的人均可乐饮用量,比较国与国间的财富;该图显示可乐饮用量越多,国家就越富有。
用汉堡包测量购买力平价是有其限制的;比方说,当地税收、商业竞争力及汉堡包材料的进口税可能无法代表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在许多国家,像在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快餐店进餐要比在当地餐馆贵,而且不同国家对巨无霸的需求也不一样。例如在美国,低收入的家庭可能会一周几次在麦当劳进餐,但在马来西亚,低收入者可能从来就不会去吃巨无霸。尽管如此,巨无霸指数广为经济学家引述。
2008年3月,用12.5元人民币就可以在中国的麦当劳里买到一个巨无霸汉堡包,约合1.78美元。而在美国的麦当劳,要买一个相同的巨无霸汉堡包要4美元左右。
由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创造的这个经济游戏,将世界各国麦当劳里的巨无霸汉堡包价格,根据当时汇率折合成美元,再对比美国麦当劳里的售价,来测量两种货币在理论上的合理汇率,从而得出这种货币被“高估”或“低估”的结论。
尽管自2005年中国汇改至今的两年多里,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了近15%——2005年时,11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个巨无霸——但如果以《经济学人》2007年公布的指数调查,人民币仍然被低估了50%以上。这正是美国国会要求人民币至少要升值五成的依据。
《经济学人》之所以选择巨无霸汉堡包,因为它在多个国家均有供应,而且在各地的制作规格基本相同,让这个指数可以简便且相对比较准确的反映各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最新一期的 “巨无霸指数”发布于2007年7月5日,结果显示,巨无霸汉堡包在中国的售价最低。该指数显示,几乎所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都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货币被高估的则大多是欧盟的边缘国家,比如冰岛、挪威和瑞士。
《经济学人》的“汉堡包指数”虽然得出人民币仍需大幅升值的结论,但他们同时也表示,其实这个指数用来对比经济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时,更能说明问题。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低收入家庭可能会一周几次在麦当劳进餐,但在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低收入者可能从来就不会去吃巨无霸。
类似的指数还有 “ipodnano指数”和“中杯拿铁咖啡指数”。澳洲一家证券部门以苹果公司2GB的iPodNano的美元售价作为指标,他们认为iPod主要产地在中国,因此全球市场的iPod成本几乎相同,所以能够提供较精确的评估。而《经济学人》对比同样一杯 “星巴克中杯拿铁咖啡”价格的结果显示,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几乎相同,似乎并没被低估。
中国一家基金公司天宏基金的报告认为,这些指数的偏离其实恰好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现状:食品、纺织品、家电产品等生活必需品相对便宜;国际名牌服装、皮具、化妆品、手表、家具、音响等奢侈品的价格则相对高昂。麦当劳在中国已经成为相对大众化的食品,而星巴克、ipod仍然是“小资”、“新生代”的代名词。因此,单一商品的价格并不能代表该货币真实的购买力。
看来,无论巨无霸、星巴克咖啡或苹果iPod,都无法给人民币实际价格一个清晰有力的解!
更或许这只是西方霸权主义者的一场骗局,依靠强势逼迫人民币汇率强行升值,好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度!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