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反对党八股》摘要-管理失效的问题和其它

2025-02-15 学习 评论 阅读

反对党八股摘要  

管理失效和其它  

摘者注:笔者在基层管理实践的十多年,一直在思考管理失效的问题。就所在合资企业而言,感觉很多管理者应该受到《蓝血十杰》的影响较多,强调数字化管理铁腕管理,强调激励和考核。拿一些不完全合理的规章制度向下硬套,高层和中层脱节,中层和基层脱节,结果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基层管理者往往和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做工作只作表面工作,对深层次的问题很少考虑。领导追究,也是以集体的沉默对付。  

笔者所在企业也算近20年来国有企业增值的典范。但是企业效益不高,成本高企,管理混乱等等问题一大堆。所在企业近些年一直在强调学习丰田生产,也搞过什么Tnpm(全员生产维护管理)等等生产方式,但收效不大,总是在一些皮毛方面做工。或者说完全的搞成了形式主义。  

这几年企业里总是搞一些如《把信送给加西亚》、《请给我结果》等等所谓励志的书籍,让大家学习,写读后感。但是依笔者看来,这些书,都是说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当不得真。但是书中究竟有什么呢?无非是宣传让人们愚忠,努力办事而已。完全没有如何办事办好事的科学的方法论或者说指导思想。所以大家做起事来,难免各说各话、东奔西突甚至是南辕北辙。  

笔者也只是近两年才有时间好好思考企业的管理问题,以前都是忙于取得个人成功的方面奋斗,算是不务正业吧,没有系统的学习。在笔者的一份培训教材中曾经这样写道:而我国,前29年照搬苏联模式,后30年照搬欧美模式,迷信科学技术决定一切,忽视人的作用,没有把苏联、欧美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的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因此,建国59年之久,却没有诞生中国生产方式。  

但是笔者从彼得德鲁克、大野耐一、曾仕强等等看下来,最终还是看到鞍钢宪法,看到了工业企业工作方法六十条,也看了老田等人论扁平化和科层化管理之间的问题后,才深感受蒙蔽许久了,前29年,从毛主席到广大工人、技术等社会主义建设者,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积累总结了大量的经验、方法。但是这些经验、方法被有意识有组织的掩盖了、抹去了。又有组织有意识的编造了大锅饭、工人阶级懒散、顽劣的谎言。  

想来毛主席在工业企业工作方法六十条,中独独把管理划掉,其远见让我辈汗颜,更让哪些所谓的自由主义者,知识精英应该感到羞愧!  

真是可耻可恨啊!  

笔者在想为什么中国革命能够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能够用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就能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非常细致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人民的实践工作,建国以后,也是这样。  

但是现在呢,就是没有细致的指导方针的瞎实践,瞎闯乱摸。  

以前我们上学校,就学过这篇《反对党八股》,但是后面的主要内容被精简掉了。今天好好看看,对于今后我们如何和工农结合,从新把他们组织起来,有非常有用的现实意义。还有刘少奇早期关于工人运动的文章,也应该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的。有时候,我们否定一个人,但是不要把他好的一面也都否定掉,毛主席就是充分全面的看人看事。  

  

  

反对党八股摘要  

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这种文风,早已存在,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   

   不但文章里演说里有党八股,开会也有的。“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告”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总之,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   

   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少许”,再去办“化”,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例如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就会将起军的。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今天会场上散发了一个题名《宣传指南》的小册子,里面包含四篇文章,我劝同志们多看几遍。   

  第一篇,是从《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上摘下来的,讲的是列宁怎样做宣传。其中讲到列宁写传单的情形:“在列宁领导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国开始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当某一个工厂里爆发罢工时,‘斗争协会’因为经过自己小组中的参加者而很熟悉各企业中的情形,立刻就印发传单、印发社会主义的宣言来响应。在这些传单里,揭露出厂主虐待工人的事实,说明工人应如何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载明工人群众的要求。这些传单把资本主义机体上的痈疽,工人的穷困生活,工人每日由十二小时至十四小时的过度沉重的劳动,工人之毫无权利等等真情实况,都揭露无余。同时,在这些传单里,又提出了相当的政治要求。”   

  是“很熟悉”啊!是“揭露无余”啊!   

  “一八九四年末,列宁在工人巴布石金参加下,写了第一个这样的鼓动传单和告彼得堡城塞棉尼可夫工厂罢工工人书。”   

  写一个传单要和熟悉情况的同志商量。列宁就是根据这样的调查和研究来写文章做工作的。   

  “每一个这样的传单,都大大提高了工人们的精神。工人们看见了,社会主义者是帮助他们、保护他们的。”⑼   

  我们是赞成列宁的吗?如果是的话,就得依照列宁的精神去工作。不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也不是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而是要照着列宁那样地去做。   

  第二篇,是从季米特洛夫⑽在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的报告中摘下来的。季米特洛夫说了些什么呢?他说:“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这些战士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反映出千百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   

  “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我们远不是随时都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我们还没有能够抛弃背得烂熟的抽象的公式。事实上,你们只要瞧一瞧我们的传单、报纸、决议和提纲,就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常常是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写得这样地艰深,甚至于我们党的干部都难于懂得,更用不着说普通工人了。”   

  怎么样?这不是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吗?不错,党八股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笑)但是我们总得照着季米特洛夫同志的指示把我们自己的毛病赶快治好才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把它当作定律,当作布尔什维克的定律: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⑾   

  这就是共产国际给我们治病的药方,是必须遵守的。这是“规则”啊!   

  第三篇,是从《鲁迅全集》里选出的,是鲁迅复北斗杂志⑿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他说些什么呢?他一共列举了八条写文章的规则,我现在抽出几条来说一说。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讲的是“留心各样的事情”,不是一样半样的事情。讲的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我们怎么样?不是恰恰和他相反,只看到一点就写吗?   

  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我们怎么样?不是明明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硬要大写特写吗?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孔夫子提倡“再思”⒀,韩愈也说“行成于思”⒁,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第六条:“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句法有长到四五十个字一句的,其中堆满了“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许多口口声声拥护鲁迅的人们,却正是违背鲁迅的啊!   

  最后一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论宣传的民族化。六届六中全会是一九三八年开的,我们那时曾说:“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必须反对空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活的共产党员,必须联系中国的革命实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队伍中存在着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是应该认真地克服的。”⒂   

  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总之,有许多人把六中全会通过的报告当做耳边风,好像是故意和它作对似的。   

  中央现在做了决定,一定要把党八股和教条主义等类,彻底抛弃,所以我来讲了许多。希望同志们把我所讲的加以考虑,加以分析,同时也分析各人自己的情况。每个人应该把自己好好地想一想,并且把自己想清楚了的东西,跟知心的朋友们商量一下,跟周围的同志们商量一下,把自己的毛病切实改掉。   

  

  

--------------------------------------------------------------------------------  

  

  注  释   

  〔1〕 凯丰(一九○六——一九五五),又名何克全,江西萍乡人。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2〕 见本卷《整顿党的作风》注〔1〕。   

  〔3〕 “将一军”是中国象棋中的术语。中国象棋采取两军对战的形式,而以一方攻入对方堡垒捉住“将军”(主帅)作为赢棋。凡是一方走了一着棋,使对方的将军有立即被捉的危险时,就叫做向对方“将军”。   

  〔4〕 反对新旧八股是鲁迅作品里一贯的精神。鲁迅曾在《伪自由书·透底》一文中说:“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二来,连应试的人也觉得又省力,又不费事了。这样的八股,无论新旧,都应当扫荡。”洋八股是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浅薄的知识分子发展起来的东西,并经过他们的传播,长时期地在革命队伍中存在着。鲁迅在《透底》附录“回祝秀侠信”中批判这种洋八股说:“八股无论新旧,都在扫荡之列,……例如只会‘辱骂’‘恐吓’甚至于‘判决’,而不肯具体地切实地运用科学所求得的公式,去解释每天的新的事实,新的现象,而只抄一通公式,往一切事实上乱凑,这也是一种八股。”(《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106页)   

  〔5〕 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52〕。   

  〔6〕 《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六日在延安创刊,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七日终刊。   

  〔7〕 这是鲁迅《南腔北调集》中一篇文章的篇名,一九三二年作。(《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1页)   

  〔8〕 解放以前,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9〕 以上三段引文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一章第三节(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19页)。   

  〔10〕 季米特洛夫(一八八二——一九四九),保加利亚人。一九二一年任工会国际中央理事会理事,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三年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回国后,任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   

  〔11〕 以上三段引文见季米特洛夫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三日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结论《为工人阶级团结一致反对法西斯主义而斗争》的序言和第六部分《仅仅只有正确的路线还是不够的》。   

  〔12〕 《北斗》杂志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间出版的文艺月刊。《答北斗杂志社问》载鲁迅《二心集》。(《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4—365页)   

  〔13〕 参见《论语·公冶长》。   

  〔14〕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中国唐代著名的大作家。他在《进学解》一文中说:“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作事成功由于思考,失败由于不思考。   

  〔15〕 以上两段引文见《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  

标签:八股   我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