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简评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几点错误

2025-02-15 学习 评论 阅读

简评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几点错误
  
作者:风声
  
  1.神宗遗诏
  
  讲到童贯是王爵,广阳郡王。于是自然会说这位宋朝唯一的异姓封王是如何封的。
  
  宋史童贯传里讲了,”诏用神宗遗训,能复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于是童贯被封为广阳郡王,尽管童贯并没有能够复全燕(十六州)。
  
  但这是神宗遗训,不是神宗遗诏,这个虽然一字只差,但实际差别却是很大的。
  
  宋史里没有收录北宋的诏制,只有在《宋大诏令集》中才有收录。而《宋大诏令集》里边,神宗遗诏的全文中并没有复燕云者王这类的话。
  
  袁老师或许是只看了宋史(很多书里讲到童贯时都说了这事,比如国史大纲等),但估计没看《宋大诏令集》,所以把神宗遗训和神宗遗诏给搞混淆了。
  
  2.西军精锐之处
  
  袁老师讲到西军是宋朝最精锐的部队。原因只说了2个字,有码(……这输入法不怪某吧 )
  
  某当时等着他继续说,结果没了……某立马233.开疆拓土的时候你可以说没骑兵不行,影响颇大,但是金兵南下之时,你丫守城部队的干骑兵鸟事啊……
  
  陜西路虽然有马监产马,但马匹产量低到令人发指,而河套地区还在西夏手中,马匹数量严重不足。
  
  西军精锐是因为自仁宗朝起一直跟西夏交战,经年不断,而河朔军自澶渊之盟后,百年无战事,到徽宗朝,自然全是没开过苞的新兵蛋子,加上河北地区多高官外戚势力,腐败更甚,自然战力不可与西军同日而语。
  
  3.募兵制
  
  袁老师喷及北宋军队为何战斗力低下之时,提到了太祖的募兵制,说因为太祖的募兵制收拢的是流民,自然战斗力低下。
  
  看及此处,某不得不对袁老师治宋史的水平提出质疑了。难道袁老师不知道还有教阅厢兵和不教阅厢兵幺?
  
  当然,教阅厢兵是仁宗朝才设置的,但是厢兵却是一直都有的。招收的流民,符合禁军要求者(身高,能力等),入禁军,不符合者入厢兵。
  
  厢兵的军俸大约只有禁军的一半,干的活基本也都属于“役兵”类,诸如运输,修建,邮递系统等等。而禁军武技不合格或者犯法,也要降入厢兵。
  
  所以,以军队战斗力不行嫁祸到募兵制上,这点实在说不过去。募兵制给北宋带来的负担集中体现的是冗兵的花费太高,而于禁军战斗力无关。
  
  4.童贯
  
  袁老师说话比较随意倒是真,随口就说了没胡子的宦官……
  
  宋史童贯传里是这幺说的,“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
  
  前两日有人发帖说童贯带兵水平,某在这也顺便说说。说到宦官带兵,自然不得不说李宪。宋史童贯传第一句就是“少出李宪之门”。
  
  李宪一身监军西北多年,不论拓边还是守城,战功颇多,要一一说起来就太麻烦了。
  
  当年王韶复熙河,监军者正是李宪。无独有偶,多年之后,王厚(王韶次子,有乃父风)合军十万破羌族取青唐(也就是袁腾飞提到的那次胜绩),监军的是正是童贯。
  
  单以这两场胜绩而言,意义上,难度上后者远不及前者多矣。
  
  战略意义上,复熙河是北宋多年来第一次成功开边;政治意义上,及时的给予举荐王韶《平戎策》的王安石巨大的政治声望,并以此成功压制了旧党的声音。
  
  难度上,王韶与李宪是孤军深入千里,失去联系数天,最终成功使青唐羌族首领俞龙珂率所属12万人归附。
  
  到了元丰四年神宗发动三十万大军五路伐夏之时,更是以李宪为元帅。注意,这可不是监军。
  
  当时虽然没有王韶了,但领军将领有种谔,王中正,刘昌祚、高遵裕、姚麟等,也许大家不熟悉这些名字,在当时,这阵容也勉强能算得上是银河战舰级别了,毕竟,这可算得上是神宗的全力一击。
  
  李宪能成为这样一支远征军的元帅,可见他的带兵能力和指挥实力如何。李宪成功的取得了初期阶段的胜利,虽然很遗憾最后五路罚夏失败了。在宋史中那段段否定李宪的文字中,拓地降敌无疑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肯定。
  
  而童贯的胜绩,主要就集中在合军十万破羌族取青唐上边了(十五万正规军平方腊流民这种差距明显的一边倒战斗就没啥说头了)。
  
  这场战役,实际上是王厚指挥的,王厚军事才能如何?“厚之降陇拶、瞎征,取湟、鄯、廓州,功足继韶”,总之一句话,实力相当强悍。
  
  真正领军的人够威武,手下兵又多,战机已然成熟,到了攻必克的程度。当然,抗旨还是需要有勇气的,如果没有童贯,王厚铁定是不敢进兵的(王韶就被神宗怎么喊停过),但也并非如袁老师说的那般夸张。
  
  适禁中火,帝下手札, 驿止贯毋西兵。贯发视,遽纳鞾中。厚问故,贯曰:“上趣成功耳。”师竟出, 复四州。也就是说,最起码,王厚是知道的。
  
  童贯其实是托了王厚的福,他知道王厚一定能赢,又对徽宗的脾气知之甚详,于是才选择赌了一把。实际上他的军事眼光和水准并不高明,不然也不会有燕云之败了。
  
  而就是在西北,他也还证明过他并没有什麽真正的军事才能。比如在萧关的古骨龙,当刘法表示并非合适的出击时间时后,依旧逼其出塞,最终导致刘法遇伏身亡,兵事失败。
  
  不过童贯手段威武,将其隐瞒,传了捷报。百官切齿,然莫不敢言,被迫入贺。童太师威武啊,之后童太师指挥的那些个战役就不用某再详细说明了。
  
  二、第四节太八卦。
  
  当然,第四节的标题本身就预示这内容很八卦,风流天子。尽管某知道,更多电视机前的观众,其实对这些八卦更感兴趣。
  
  于是袁老师不厌其烦的说这个道士和徽宗有什麽故事,那个道士和徽宗有什麽故事。拜托,百家讲坛唉,又不是娱乐无极限。
  
  说书法字画的时候还能听,毕竟徽宗的作品到现在可是无价之宝。说完炼丹(八卦),说石头、最后自然不会忘记把风流拿出来说,这个估计也是观众们最关注的内容,没办法,李师师要登场了。
  
  《贵耳集》中记载的那篇耳熟能详的关于徽宗,李师师,周邦彦的轶事(关键词:躲床底下)又拿出来说一边……
  
  注:轶事,也写作“逸事”,一般是指人们不太知道的事情。大多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是零零星星没有经过汇集的事迹,不少轶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的丰富、加工,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当然还少不了《少年游》那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婉约派到底还是太婉约了,某在此给大家分享一首更开放的词,作者是谁?废话,舍徽宗其谁?这首才是勉强符合本区不上黄网系列要求的词。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三、第五节某对是否该用兵燕云持不同看法
  
  当时很多大臣认为用兵燕云是背弃盟约,有悖伦理道德,不是人干的事儿。袁老师也沿用了这些理论。但是不难发现,历来反对用兵燕云者(不包司马光这类),大多河北山西籍,或者在此处有大量产业。
  
  真宗之后,各代皇帝对复燕云之念头,从未断绝,最甚者如神宗,宫中着戎装,还吓到了曹太后;留下的遗训也是复燕云者王。以柴世宗为起点,经历太祖太宗都以复燕云为几任,可见帝王负燕云之志有多强烈。
  
  澶渊之盟不过是城下之盟,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界的小摩擦也从未中断管,而宋与西夏交兵之时,辽也多次屯兵边境,威胁北宋,所以并不具备多高的道德伦理约束力。
  
  金既灭辽,攻打宋朝是迟早之事,并不仅仅是因为你战斗力弱才打你(宗弼被岳飞打得血本无归,照样继续不断南侵),而若得燕云,则有险要可守。
  
  袁老师大部分理论根据出自打不过金,反而吃了大亏这种以即成结论反过来倒推的方式,这本身就是马后炮。至于“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只能说政治上没有头脑和远见”
  
  童贯出使辽国,遇到马值献计之时,是政和元年;金太祖起兵是政和三年九月,正是建立金国,对辽用兵是政和四年正月,这时候,他集中了各部共2500人……
  
  各位试想一下,换成你,不穿越的话,你会相信这2500人(政和元年时还不知道有几个人),能连北宋都给灭了幺?
  
  而到了需要北宋出兵燕云之时,天祚帝已逃,草原各部已判,剩下个燕京,帮不帮都是被金灭的命。
  
  回过头来说北宋为何冗兵?就是因为四面环敌,无险可守,所以才要如此多的军备来防守。冗兵之患,根源在燕云。要根除此害,则必复燕云。
  
  至于北宋军队战斗力太低下,这个谁能预料得到退化如此之大?尤其是守城的能力。
  
  从后来的汴京保卫战来看,若以西军守城(当然不能让童贯统军,折家将,种家将,宗泽等等谁都行),金人是打不下来的。
  
  恩,差不多某的看法目前就这些,下节开始讲赵构了,但感觉基本没啥看透。

2009-8-13

标签:老师   北宋   战斗力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