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建言: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发展须上下合力
民生问题、改革问题、新能源问题成为了今年两会的三大议题。
这其中,新能源对国家持续发展甚至是整个世界进步都很重要,在我国又事关民生。生物质能产业作为新能源的主要“成员”,其要想快速成长,实现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产业化,才是必由之路。
在今年两会期间,我国一些生物质炉具及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企业,纷纷就行业如何更快、更好发展建言献策。企业老总们表示,如果能得到更大、更细、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同时通过行业内各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模式创新,内外各方共同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就一定能实现生物质能的快速推广应用,从而促进这一行业的大飞跃、大发展。因为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生物质能源的健康快速发展关系到缓解我国能源紧缺、保护环境、扩大就业(创业)、拓展农业功能和增加农民收入及生态农村建设等诸多方面。因而,业内人士期望今年的两会能多关注生物质能产业,细化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为生物质能源接下来5年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制约产业化发展多种因素
我国农作物的种类很多,而且数量也较大。水稻、玉米和小麦是三种主要的农作物,其产生的废弃物--秸秆是我国主要的生物质能资源之一。在我国,以前农村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来自生物质能源;如今,不少农村仍以直接燃烧生物质的利用方式为主,燃烧效率低于10%,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作物秸秆产量也在逐年递增,平均年增长率为2.33%。但是,正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且很多的农耕区的村庄分布分散,甚至有很多都位于老少边穷地区,其交通运输、集约效益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况且,秸秆等生物质都具有分布分散、能量密度小、热值低、成分复杂等缺点,而如果要让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利用得到很好推广应用,其基础是必须有效解决生物质能源的收集、储存、运输等问题,这也是秸秆类生物质能产业化的瓶颈。所以,不论是生物质推广应用,还是固体成型燃料项目本身,甚至秸秆气化、液化项目都需要解决秸秆的收集、储存、运输等问题。而利用秸秆固体成型技术将秸秆转化为成型燃料,将有效解决秸秆利用的相关问题。所以,还必须探讨出一种有效地产业化模式。
同时,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财政补贴政策可难操作落实、行业标准的制订与执行、技术和市场共享等问题也是各企业关注的焦点。
河北光磊炉业有限公司光磊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康铁良称:“目前国家财政部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财政补贴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补贴难以落实,这已严重制约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市场化进程,期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可操作性强的细则。”
吉林众禾董事长孙涛认为:“市场急需行业标准规范,成型燃料要有标准,成型机要有标准,炉具也要有标准,只有这些标准完善了,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产业链。否则,市场就会很乱,导致物料、成型机、燃料、炉具不匹配,企业的研发方向也可能会走入一个误区。现在市场上有些压块燃料密度达1.3mg/cm3,我认为这不仅成型能耗高,而且在炉具中燃烧也烧不透,导致炉具不节能,这不是成型机质量的问题,是燃料标准的问题。标准对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客户生产什么样的燃料,适应什么样的炉子,成型机企业和炉具企业才会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研发、生产相应的产品,否则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产业要资源整合协同作战
而对现实中的外部市场环境努力进行适应与调整的同时,一些企业也表示要整合行业内的资源,苦练内功,协同作战,在技术与市场开拓上进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并提出建立能为行业提供前沿共性技术等服务的行业技术研究院的新想法。
目前,各个企业各自为战,有限的资源不能完全共享,重复立项、重复研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造成社会有限科技资源的浪费。这是由于目前生物质能技术流通体制还不完善,即使有某个企业或研究院所、大学开发成功优势技术,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技术扩散与转移机制和环境,使这些领先技术的开发不能及时有效地向更多企业扩散,更不能快速投向市场,形成产业化,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申德总经理任曙认为,目前国内的成型燃料市场,与20年前渔饲料市场十分相似。物料、成型机、成型燃料、炉具等,市场各自为阵,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这样的市场是不健康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什么都做,什么也做不好,做不精,做不专。只有实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个产业才是健康的。现在我们的一些企业,既做炉子、又研制成型机、建成型燃料厂,还在为解决物料收集、寻求赢利模式发愁。其实并不是企业自己想这样做,而是不这样做,企业没法发展,是被逼出来的。”
如何让企业集中精力做市场,吉林众禾董事长孙涛建议组建一个研究院或技术协作组之类的组织,服务于企业,实现企业之间的大协作,从而改变目前整个行业的技术研发力量薄弱的现状,打破原有企业研究力量各自为战的分布格局,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现成果共享。因而,组建生物质能专业研究院机构,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于产业发展和企业的现实技术需求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在于形成科技资源的集聚效应,加快应用研究的步伐,为生物质能技术升级、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撑。“企业不应太保守,一些企业对专利‘藏着、捂着’,产品既想卖,又怕被仿,很矛盾。其实专利对专业的人来说,只是一张纸,一捅就破,只有快速占领市场才是最好的出路。还有,我们还可以组织商会或企业联合会,维护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这样才能使整个行业发展壮大起来。”
大丰宝鹿总经理沈桀也表示:“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太大,如果有人想做我的产品,他的市场我又做不了,就让他去做好了,只要付我一点专利费就可以。如果在框架协议前提下,大家能达成共识,更多的企业与我共享产品和市场,每家企业的市场发展都会很快。这样多几个企业支持一点专利费,我的研发投入很快就能收回,就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于这个行业。”
产业化发展亟待政策扶持
生物质等新能源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政策的长期扶持。从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过渡到可再生资源大概需要10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需要国家持续、稳定地投入。
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已明确“国家给予适当支持”,农业部等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支持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的财政专项补贴,发改委也制定了办法,并提供了专项财政资金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财政补贴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加之一些小企业企图想方设法套国家支持资金等现实考量,使得补贴难以落实。
河北光磊炉业有限公司康铁良董事长表示,尽快出台财政专项补贴细则及补贴标准是关键,也是非常紧迫的事情。他算了一笔账:“建一个成型燃料生产点,大概需要10万元,按一个点年产600吨计算,就算能拿到140/吨的财政补贴,也不够,加上收贮运等成本,国家财政每吨补贴200元较适宜。如果一个成型燃料加工点,销售利润低于200元/吨,经营者的积极性就不高,因为按投入产出比算下来不划算。目前,即使是140元/吨的财政补贴,秸秆成型燃料厂也拿不到,补贴落实难成制约成型燃料市场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到产业化进程。”
鑫奥兴总经理田占国认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要想快速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只靠企业难。6年来足迹踏遍全国的他感叹到:“这个市场做得很艰苦,赔多挣少,关键是为之付出的精力太多了,与付出不成正比。回过头来思考走过的路,感觉这个行业太难做了,靠几个企业很难做起来。要想行业发展好,一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二是要靠企业的努力,三是要靠政策及配套资金的扶持,四是靠行业协会的引导。
据了解,固体成型燃料的市场需求巨大。基于环境保护和我国共有约50万个小型锅炉的需要,每年需消耗4亿吨标准煤,如果改造10%燃烧生物质燃料,就有大约7000-8000万吨的市场。仅目前中国生物质发电需要的固体成型燃料就高达500万吨以上。国家提出的生物质能发展目标是:2010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达到100万吨。到2020年,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达到5000万吨。因此,生物质行业希望两会能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为了探讨解决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经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批准,节能炉具专业委员会将于2011年4月26日~27日在北京东燕郊举办2011'全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发展研讨会。会议将围绕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加工技术、设备、炉具,以及物料收贮运、产业链、运营模式的现状进行经验交流和技术研讨。会议同期将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效低排放炉具和成型机展示会,集中展示国内优秀的高效低排放炉具、小型和常压热水锅炉、生物质燃料成型机。我们期望这次会议能成为推动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