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马克思+秦始皇 ──纪念毛泽东诞辰127周年
公元1958年8月19日,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伟人讲了一句话:“必须有控制,不能专讲民主。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为什么要给马克思这个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鼻祖,加上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代表的皇帝?
为什么是马克思+秦始皇
──纪念毛泽东诞辰127周年
公元1958年8月19日,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伟人讲了一句话:“必须有控制,不能专讲民主。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这就是在后世引起巨大争议的那句话“解决天朝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的由来。
关于这话官方的解释是“民主与集中”,而在公知群体中一直将其作为MZD“君主专制”的罪证。今天我们已经无须去论证“马克思”的意义,而亟需探究的是,为什么要给马克思这个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鼻祖,加上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代表的皇帝?
这就要从天朝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说起。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提出:黄河两岸易耕种的纤细黄土提供了生存资源——土地;黄河有灌溉功能却又时常泛滥;沿海吹来的季侯风,催生出一条以黄河为中轴由中国东北向西南延伸的“15英寸雨线”,线之北边雨量极少,其游牧文明时刻觊觎着线之南边因年均至少15英寸降雨量而形成的农耕文明。几千年来,天朝始终面临的困局是:如何建立一种管理动员体制,有效的管理人和土地以实现温饱,并动员人和土地展开治水和国防以实现可持续的温饱。
而秦始皇给出了答案:以皇权为枢纽的中央集权式管理体制,有效动员黄河两岸的人力和土地资源,通过在黄河中下游兴修水利——“实现温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资源动员为国防力量,在“15英寸雨线”抵挡住游牧民族的入侵——“实现可持续的温饱”。
纵观天朝史,在充分动员各种资源的有效性上,能够超越秦朝的只有新中国,而新中国的领袖恰恰是推崇秦始皇的!这并不是巧合,而是伟人在洞察天朝社会本质之后发出的由衷感叹,并非像某些书呆子而言“是独裁专制的向往”——无法理解秦始皇对天朝历史的伟大意义,也就无法理解天朝革命对天朝历史的伟大意义。
韩毓海在《漫长的革命——MZD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中认为:唐朝以前,王朝统治的基础主要是围绕皇权建立;唐中期后,地主乡绅阶层在维护统治基础上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天朝两千年封建史,恰恰是一个中央集权(皇权)不断强化,官僚地主(贵族)不断被压制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中央集权(皇权)、官僚地主(贵族)、农民阶级(平民)的三方博弈史,每一次统一,都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强化,也就意味着中央与底层的联系最顺畅;随着时间推移,官僚地主(贵族)作为中间阶层则不断扩张,弱化了中央与底层的联系,这时就需要改良(变法)去维系中央与底层的联系;而当改良效果越发低下之后,此时也是官僚地主(贵族)最强大之时,农民就只能起义,通过暴力清洗官僚地主(贵族),用血肉之躯去重新打通与中央的联系!
换句话说,每一个王朝建立之初都会尝试拓宽与农民的联系渠道,以直接获取人力和土地资源,天朝古代从节流(轻瑶薄赋)到开源(屯田制、均田制),也就始终围绕着土地制度而展开。自武帝屯田开始,皇权就总是把让农民从国家手里直接承包土地视作最有效的方法,董仲舒限田,西汉末师丹提出“限田限奴”;王莽改制,宣布天下土地为“王田”,是中央集权打通与农民直接联系的又一次主动尝试;汉光武帝的“度田”“屯田”是又一次,失败;曹魏的屯田算是一次成功;西晋武帝有括田制;北魏有均田制;唐初通过均田制大规模向农民直接分配土地,其制度之完善、范围之广大是中国帝制上前所未有的,支撑了唐初的繁荣;唐玄宗也曾在初期抑制土地兼并,然而此时均田制早已因为地主官僚(贵族)的广占土地而终结。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贾似道,都曾尝试丈量土地而失败;明太祖是在土地制度方面最着力、对地主官僚打击最彻底的皇帝,他在前朝庶族官僚政治的基础上,再次把皇权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成功的把地主官僚(贵族)完全压制在中央集权(皇权)之下,然而百年后张居正仍然不得不重复前人做过的丈量土地,行“一条鞭法”;到清朝,清承明制,从康熙的“永不加赋”,到雍正的“摊丁入亩”,一方面终于走到了中央集权动员机制的又一个巅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央集权动员机制再次遇到瓶颈,地主官僚(贵族)已经彻彻底底成为了天朝历史发展的绊脚石;直至新中国成立,通过消灭地主官僚(贵族)这个阶级,终于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农民阶级的直接联系,“耕者有其田”这一中国农民喊了千年的口号和梦想也终于付诸实践。
可见,天朝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中央集权的建立与改良积累了量变,而农民阶级的暴力革命(重建中央集权)则完成了质变!
回望历史,中国GCD的伟大在于: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其根本在农业,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如何与中央集权建立更有效联系,最有效办法只能是消灭横亘在中央(皇权)与地方(农民)之间的地主阶级,而不是像国民党那样妄图不触动旧有的农业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求得富强,而MZD的伟大则在于他认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组织起来,强化集体主义,依靠集体的力量;他认识到不是集体(公有制)就是个人(私有制)不是前进就是后退,绝无第三条路。这就是他说的“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难道还有第三条路吗”的含义。在MZD眼中,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央集权凌驾于地主(官僚)之上的伟人,嬴政将中国带进了一个正确的拐点,从而使中国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故而“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皆行秦政治”;而在确立帝制以后下一个拐点则是打碎地主官僚,使中央与地方真正联系,既打破治乱循环,避免暴力革命,实现长治久安,又能最大限度调动资源,继续前进。两千年来没人做到,孙中山、蒋介石没做到,MZD做到了,他在秦始皇的基础上消灭官僚地主,带领中国进入又一个正确的拐点。MZD无愧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这就是他所说的“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的题中之义。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英文版的名称是《无关紧要的1587年》。的确,在这无关紧要的1587年——王安石不会想到,他梦寐以求的“方田均税”在五百年后依然骂声一片;朱元璋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竟被地主(官僚)束缚得几十年不上朝;张居正更不会想到: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农民阶级便开始用暴力打击横亘在皇权与农民之间的地主(官僚)阶级,以血肉之躯重新打通与皇权的直接联系。
谁都不会想到:大约四百年后,一帮被唤作“赤匪”的人,打倒了地主,把土地分给农民,建立了全新的中央集权式管理体制,并率领农民军在“三八线”这条新的海洋游牧文明与大陆农耕文明的分界线上击败了十七国联军!
这帮人的首领叫作MZD,这种新的管理体制的名字叫作“人民当家作主”。
──是伟大的农民阶级暴力革命一次又一次的促使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伟大飞跃!
一册读毕,已闻鸡鸣。伏台搁笔,掩卷沉思。
回首往事,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不是思考者写的,不是胜利者写的,更不是圣人写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回首往事,我们终于懂得:只有深刻理解现在,才能正确认识过去;只有认真总结过去,才能永远展望未来。
回首往事,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马克思加秦始皇。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