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关于魏巍的争论

2025-02-14 学习 评论 阅读

魏巍去世了。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主席批示“印发全军”,魏巍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这是官方的报道。
在官方的报道中,出现了这样的话:
作家肖复兴得知魏巍去世的消息后,唏嘘不已。他说曾与魏巍多次在文学活动上谋面,“遗憾的是,每次都是在远处看着他,毕竟不是一个年代的人,所以少有交际。他总是给人一种慈祥、平易近人的感觉”。肖复兴说,在魏巍众多作品中,《谁是最可爱的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记得读那篇文章时,我还在上小学,是从教科书上读到的,读完后我莫名地感动。”肖复兴说,尽管后来也看了不少魏巍的作品,但少有像《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样令人感动的了。肖复兴感慨万分地说,尽管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但《谁是最可爱的人》至今仍被收录在教科书中,成为一个鲜明的时代标本,被一代代青年人阅读、熟知。同时,肖复兴认为,属于魏巍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已经无可奈何地过去了,“毕竟时代不同,让今天的年轻读者去读这篇文章,难免会产生隔膜”。
从肖复兴的话语中得知,他与魏巍交际很少,原因是与魏巍“不是一个年代的人”。肖复兴看完最可爱的人后,“莫名”感动。“莫名”的意思应该是不知道为什么,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吗?感性?看来不是那种英雄主义的精神感受动了肖复兴,而是一种“莫名”。肖复兴说,尽管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但《谁是最可爱的人》至今仍被收录在教科书中,成为一个鲜明的时代标本,被一代代青年人阅读、熟知。
我感到奇怪的是,既然肖复兴宣布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什么一个过时的时代标本竟然还被收录在教科书中,被一代代人青年人阅读、熟知。不知道这算不算肖复兴所宣布的那一代人的时代已经无可奈何地过去的标志。肖复兴最后代表青年下了结论:“毕竟时代不同,让今天的年轻读者去读这篇文章,难免会产生膈膜。”
一代代年轻读者既对这篇文章熟知,又产生膈膜,我觉得有点自我矛盾的嫌疑。按肖复兴的逻辑,也许说得过去吧。但翻了翻肖复兴的资料,是这样的。肖复兴,1947年生,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县人,现居北京。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1947年生的,肖复兴应该不算是“今天的年轻读者”了,不知道怎么知道今天的年轻读者去读这篇文章会难免产生膈膜,也许是听自己年轻的子孙们讲的吧,但肖的子孙是不是就一定代表了全部的年轻读者呢?
肖复兴最强调的应该是所谓的时代不同了,他与魏巍交际很少,原因也是与魏巍“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强调不是一个年代不知这是什么意思。可能说是年纪有差距吧。我今年才29岁,我不觉得与魏巍不是一个年代的人,我觉得他作品中的精神与我是相通的,是可以理解的。而一个60岁的人竟然感到与魏巍不是一个年代的人,这应该不仅仅是年纪差距的问题。我才29岁,读谁是最可爱的并没有感到有膈膜,似乎为肖复兴的结论提供了一个特例,这至少也说明肖复兴的话有漏洞。
魏巍的死让有些人松了一口气,在网络上一批人疯狂地攻击这位上过战场,当过战地记者的作家。他们高兴极了,又是骂又是说一些怪话。骂他是活僵尸终于死了,说他是失宠的文人等等。这位老作家真的是让一些人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魏巍一死,这些人终于如释重负了。魏巍好像一座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
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骂魏巍。魏巍与他们有仇吗?有个人的恩怨吗?应该没有吧。魏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品如何?我想应该不是一个贪官吧。应该还算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持的观点不同,可以辨论,为什么要进行如此的人身攻击呢?这些年来,这么多的贪官被毙了,最多说是死了活该,也没见被人这样恶毒地骂过。
  看来,魏巍的文章确实触到了一部分人的敏感神经,让他们慌乱,让他们憎狠了。有人说,魏巍是因失宠而愤世,如果给了他金钱美女等,他也不会这样了。这个应该是没有根据的说法吧,可以说是说这些话的人的自己的想法。更多的人攻击魏巍的理由是“老古董”,为文革翻案,为毛泽东唱赞歌。还有一条理由就是魏巍可笑地坚持共产主义,违背了普世价值。
  这些理由都可以拿来讨论,邓小平还说过“永不翻案”呢,可是这就是可以人身攻击辱骂的理由?如果魏巍真的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那他就是圣人一样的人。共产主义有罪吗?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勇于超越自我的人,不是罪人啊。
  魏巍在垂暮之年的作为,难道是为了个人利益吗?他不缺吃,不缺穿,他文革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红大紫,他还没有浩然红呢,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这个作家也不是魏巍。这个作家也没有被这样骂过。因为魏巍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持,不随波逐流,站在保守的立场上采取了批判的姿态,才让一些人不爽。他们不爽的根本依据,或者潜在的心里话就是,马克思主义有罪,共产主义理想有罪,天下为公有罪。   
  魏巍是上过战场的。是看到过流血牺牲的惨烈的。战场上却没有经济人的理性,如果坚持经济人理性,这样的军队早完蛋了。流血牺牲时所持的信念,所坚持的理想的失落才是让亲历的未亡人感到愤怒的。所以才有批判的姿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毛泽东不是神话,改革开放同样不是神话,为什么改革就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不能批判?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从改革开放的神话解放出来。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对的,可两极分化同样不是社会主义。小平同志许给我们的共同富裕的理想看来是越来越远了,也看不到先富者有带大多数物后富者的意思,我们的理想就这样破灭了。改革开放确实有不当之处,十七报告中也提到了这些。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改进,而不是讳疾忌医。
  知人论世,对人的评论不能脱离时代背景。魏巍那一代人是为理想而奋斗的穷人的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后代们也开始了分化,有的成为既得利益者,有的成为随波逐流者。如果以猪栏的理想来衡量的话,魏巍的生活质量还是很好的。他和他的后代们不会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应该对邓以及改革开放感恩戴德才是,可他还是以一个卫道者的姿态站出来了,这难免让说一套做一套的得到利益者感到不快,又由于魏巍是拿他们说的那一套来批判他们,搬出他们的原装的指导思想来批判他们现在的思想,所以他们感到太压抑了太痛苦了。
  本来人应是盖棺论定,魏巍已经死了。照古人的做法,有啥不对的地方也该一笔勾消了,可人死了还被人进行人身攻击,也可以看出这些有多恨他,也看出有多心虚。有人说,魏巍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这样一个坚持理想,坚持社会应该公平正义的如果进了垃圾堆,难道应该留一批贪污犯在历史正册中?谁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不是由一两人说了算的,去问解冻的大地,去问开化的河流,去问南来的燕子,去问轻柔的杨柳。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人民创造历史,对此我有自己的理解。确实巨大的力量蕴藏在沉默的普通人之中,他们是大多数,他们现在在田野里劳作,他们在工厂里作工,他们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他们在酒楼浴场强颜欢笑,他们在中国这个号称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底层辛苦挣扎。他们是不自觉的强者,是自觉的弱者。他们是个体的,偶然的反抗是无目的的赌博,他们又是集体的,他们有共同的关于公平正义的要求。他们的力量也许永远不会爆发,一旦爆发就是惊天动地。
  雨果在《悲惨世界》这部小说开篇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而这些,在现代的中国,都有活生生的例子。黄赌毒泛滥,黑砖窑,血汗工厂,这都受到过魏巍的批判。
  这样一个有批判精神的人,为大多数的穷人说话的人不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说这样的话的人恐怕根本就进不了历史的视野。魏巍最起码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而恶毒攻击他的人都只是历史中的影子而已。只能说,群氓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标签:一个   他们   复兴   不是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