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灾后更要读鲁迅
灾后更要读鲁迅
孔庆东
中国今年突发事件太多,我们不得不多多关注一下四海媒体。但也不能淹没于这些媒海把本职工作都抛下不管。咱们今天先读点报,再读点鲁迅吧。
《太阳报》6月19日文章《做中国人最难》:“……不错,中国人的确站起来了,但在香港则是例外。且不说本地当权者大多是殖民地余孽,爱国者常遭打压,即以最近的政治委任风波来说,曾荫权钦点的八个副局长,有五个持有外国护照;十七名政治新贵中,超过一半拥有外国居留权。曾荫权声称,本来想全部委任中国籍人士,可是不成功,为了用人唯才,不得不放宽国籍要求。既然爱国是原罪,中国人被歧视,不少市民只好继续模糊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如果别人问起,就说「我是香港人」。”
《成报》6月18日报道《北川公审18地震窃匪》:“汶川大地震后有不法之徒趁乱进入灾区,在倒塌房屋或商场等地进行盗窃,甚至从遇难者遗体上盗取值钱物件,引起极大民愤。北川警方前日下午首次对18名犯罪嫌疑人进行公开处理,其中13名涉嫌进入灾区倒塌的房屋盗窃被捕。涉案的疑人分别来自四川绵阳、山东、江西、重庆等地专程来到灾区企图浑水摸鱼。”
美国1994年“教育人员评估”杂志在《教师职责》中介绍,政府专门对教师在突发灾难时的责任作了如下规定:
Disaster Procedures During Class Time
当地震突然发生时,任课教师的首要行动(Primary Reaction) 是:
Earthquake—"drop and hold",If inside building.Evacuate to room
assignments(Assembly areas)on the football or baseball fields. Teachers are
to escort their students to their assigned assembly areas located on the
football or baseball fields. Students will remain with the classroom teacher
untill all-clear signal.
紧接着的第二个行动(Secondary Reaction)是:
The teacher shall take roll on the field to make certain that all members of
the class are accounted for. The teacher remains with the class and
supervises students in their assembly location assignment
从上述美国关于教师在突发灾难时的责任规定可以知道,如果教师失职,而教师的失职导致学生遇到伤害,学生家长则极有可能对学校和教师提出指控和赔偿,因为上述规定将成为学生家长起诉学校和教师的根据。所以,尽管教师失职并不触犯刑律,国家也通常不会对失职人员进行起诉。但是失职者面临民事诉讼则是难免的。当然,失职的教师将会失去自己的执照。至于丧德教师能够在公众媒体上理直气壮地进行道德裸奔,小人上天,英雄落地,则是只有今日的中国才会出现的人类奇观。
下边咱们静静心,读点鲁迅吧。
《上海鲁迅研究》07年春季号上,澳大利亚的寇志明写的《学习鲁迅四十年》,回忆在美国上高中时,“美国同学们有一点像阿Q,整天在课堂上拉长眼皮嘲笑中国人的眼,但不久就被征兵送到越南去死,一生中没有一霎那的觉醒。”谈到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无知和敌视。他们的历史老师解释美国为什么要打越南,说其实“是在打中国,让中国不能扩张”。寇志明在大学里介绍中国的课程越成功,那些敌视中国的人就越不高兴。同期《关于鲁迅书赠徐訏的两件诗稿》,也很有意思。续载的靳丛林于桂玲师徒翻译的日本竹内好的《鲁迅入门》(三),说鲁迅“有一种原罪意识。他的绝望感是宗教性的。”又说鲁迅之死,“并不是生命失去了,而是失去的生命苏醒了。他的精神活在百万人心中,产生了支撑八年抗战的力量。”竹内好的分析是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的。同期曹树钧老师的《鲁迅戏剧电影活动年谱》整理得非常扎实。曹树钧是戏剧研究专家,在曹禺研究方面曾经给我启发,这个专门性的年谱对于研究鲁迅跟戏剧电影的关系,极有参考价值。
夏季号上有纪念周文诞辰一百周年专辑。像周文这样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太重要的作家,很多搞现代文学的都没有读过他的作品,甚至连他写了什么都不知道。我从80年代到90年代,读了1千多部现代文学作品,做了几百张读书卡片,假如那时候就有博客的话,这些卡片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了。周文的小说颇有艺术魅力,特别是描写边地风光,独树一帜。王锡荣先生写的《关于“幻灯事件”的“诗”与真实问题》,逻辑清晰,辨别仔细。目前总有一些人从各方面来否定鲁迅文字的可信性,而且往往打着学术的幌子。这种做法的共同无意识前提,就是一贯以阴暗心理揣测人,企图消解一切历史记忆,最后颠覆整个中国。续载的竹内好《鲁迅入门》(四)中,竹内好认为鲁迅“因为没有从事政治运动而显示出了自己的政治性”,这个把握是准确的。
秋季号继续刊载靳丛林于桂玲师徒翻译的日本竹内好的《鲁迅入门》。竹内好说:“鲁迅大概是与概念思考无缘的人。恐怕那就是他的性格,他也许在有意识地强化这种性格。他不理解抽象。在这点上他与蔡元培正好相反,蔡的概念思考能力很强。”张学义的《“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双簧”戏法》剖析得非常细致,王敬轩再做冯妇,可见新文学界对于操纵媒体的技巧已经是轻车熟路。
冬季号开头是“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专栏,刊登了一些贺信和致辞。竹内好的《鲁迅入门》之六,逐篇介绍鲁迅的小说。余子兰的《浅谈陆游对鲁迅的影响》,有点意思。吴长华谈鲁迅对《西游记》研究的开拓,指出鲁迅和胡适共同打开了《西游记》研究的新天地,鲁迅在考证方面给了胡适很大的帮助。
《上海鲁迅研究》08年春季号开篇《新发现的两件有关鲁迅的史料》,文中考证汤尔和发给蔡元培的援救鲁迅的电报,时间是1929年。这在材料上不够严密,几条根据都是以大推小,特别是说“东北地区暂处太平,社会上较容易出现、传播各类言论与信息”,这样的揣测过于随便。在没有找到确切的报纸记载的情况下,还是认为1931年比较合适。续载的日本竹内好先生的《鲁迅入门》,指出“日本文化几乎歪曲了所有的东西,我怀疑鲁迅是否也会被这样歪曲。”还有更沉痛的自省:“日本文化是奴隶文化。我并不是指从欧洲引进的近代文化,而是说日本文化没有从唐朝以来的大陆文化中独立出来,并且还认为自己已经独立出来了。不把自己当奴隶的奴隶是真正的奴隶。”此话表现出竹内好先生高度自觉的学术精神。
王吉鹏老师寄来与申勇合作主编的《鲁迅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因为作者太多,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题目基本没有深入下去。但可以看作是开辟了一组研究的思路。
汕头大学彭小燕寄来《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07年11月版。这是她的博士论文,写得相当有深度,我读了十来次才读完。王富仁的序写得非常诚恳,读过的书就说读过,没读过就说没读过。农民式的质朴和幽默,是王富仁在他们那一代学者中的显著特色。彭小燕能够对王富仁、汪晖等鲁迅研究大家进行质疑和反省,论文中主体意识很鲜明,有一点王富仁和王得后的风格。通过对虚无和怀疑的超越,鲁迅把“爱”和“自由”守卫到了最后,这的确是从存在主义角度能够观察得更为清晰的。我在最近的给北大学生所开的鲁迅研究课上向学生推荐了这本书。
山东聊城王继冉寄来多篇鲁迅研究文章,特别是谈了鲁迅对中医既批判又肯定的态度,还对我和钱理群的观点进行了商榷。鲁迅的思想活在人民的身上,中国民众如果有万分之一的人能够研究鲁迅,理解鲁迅,那中国必将重新获得民族自信心。
《晶报名人演讲录》收入了我的《鲁迅与和谐社会》,做了一些删节。这是可以理解的,往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言论就越不自由。中国那些伪自由主义人士所呼吁的言论自由,不过就是咒骂共产党咒骂毛泽东的自由,当你纠正他哪怕一个小小的错别字的时候,他就收起自由,用“法制”和“人权”来对付你了。
收到河南文艺出版社《多维视野中的鲁迅研究》上下册,07年9月出版。这是青岛大学和鲁博合作的,内容丰厚,编者花费了大量心血。
收到杨迎平的《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光明日报出版社07年5月),杨迎平用十几年的功夫研究施蛰存,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空白。书中的文字于细致扎实之外,饱含着对施蛰存的敬重和深情。关于鲁迅和施蛰存的论争,梳理得比较得当,对新感觉派几位作家的比较,也很有说服力。
《徐州师大学报》08年3期梁伟峰《论上海租界对鲁迅的“堑壕”意义》写得很好。鲁迅在上海租界实际上是一个单兵作战的勇士,不仅深受统治者的压迫,也遭受了左翼阵营的误解和冷落。今人多不理解鲁迅与内山完造的友谊,有人竟然将最令汉奸胆寒的鲁迅诬指为汉奸。文章最后说:“只因中日交恶,就抹杀中日冲突期间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私人情谊存在的任何正当性,这又何其浅薄和荒谬!鲁迅曾言,中国人论人时往往极为苛酷,他的租界生存便是常受到种种苛酷眼光打量的。”此话用于2008年的中国,不也十分合适吗?
灾后读鲁迅,不知是让我们解脱于沉重,还是让我们更加沉重了。
本期博客思考题:
1、美国的很多道德问题都用法律来解决,你觉得中国适用否?
2、假如鲁迅活到建国后,于57年被划为“右派”,20年后他会要求“平反”么?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