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成绩岂可用贬低前人的办法来说明
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成绩岂可用贬低前人的办法来说明
[ 穷乡亲 ] 于2008-09-10 强国论坛
改革开放是在前人的基础和肩膀上进一步提高和超越的。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是:原来的基础越高越说明现在的发展和成就更大,比如运动员创纪录,原来的纪录越高才能说明你现在的成绩和水平更高;相反如果原来的基础很低,甚至是负数,那么你的发展和超越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吗?人们常说否定历史就是否定自已,这话一点没假!
然而从媒体上看到,利用贬低和否定历史的方法来彰显改革开放成就的报道却屡见不鲜。例如近期网上有一篇来源自《学习时报》的帖文:《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以下简称“改文”)就是如此。为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我看引出来再重新晾一晾也是必要的。
文章说:“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人们知道,新中国刚建立时,面临的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状况己经降到了最低点。照“改文”的说法,新中国三十年的时间,经济总量不但没有发展,而且还“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那就是说,相比1949年更加落后,更加贫困,连旧中国也不如了。— 照此说法,中国人口怎能由五亿增至八亿,而且都能健康地生活下来?又怎能在世界反霸权斗争中越来越强?既然你把过去的纪录说得那样落后,那么你的超越和发展还值得称颂吗!如此谎言,只能令人不齿了?
“改文”还说:“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GDP持续和有效的增长,其他方面的发展便无从谈起。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这里明确表达了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然而“改文”作者应该知道:改革前的中国是计划经济国家,其经济总量主要是以实物、产品数量作统计的,其货币、产值形式都很低,另外还有大量经济要素和成果是没有进入产值统计的。当时的国人只知道“发展经济,保证供应”,多提高产量,是全然不知道GDP为何物的。连过去的国际经济组织,在统计各国经济总量时都采取“市场国家”与“计划经济国家”两种区别的统计方法,而“改文”竟然完全拿GDP方式衡量改革前的经济总量,岂不是荒唐可笑!如果非要坚持“以GDP为中心”作比较的话,那就要把毛泽东时代全部的建设投入、包括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所有的生产成果,如所创建的所有工业基地、还有“两弹一星”等等都按市场价格计算;还应把那时兴建的所有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全国的大大小小的水库、桥梁、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等都折算成GDP,然后再来进行这种对比,你看结论又会怎样!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中国1950年至1980年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增长情况是:
石油由20万吨增至10595万吨,约增500倍。
煤炭由0.4292亿吨增至6.2亿吨,约增16倍。
钢铁由97.8万吨增至3802万吨,约增40倍。
发电量由45.5亿度增至3006亿度,约增66倍。
水泥由141万吨增至7986万吨,约增57倍。
化肥由7万吨增至1232万吨,约增176倍。
粮食由2494亿斤增至6364.4亿斤,约增2.5倍。
棉花由44.45万吨增至270.7万吨,约增6.3倍。
等等不俱。(数据引自1981年《半月谈》载《我国三十年经济成就一览表》)
(中国改革以1978年12月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但各项经济政策的颁布及其贯彻实际上是在1980年之后才逐步开始的。因此,这里的资科引用到1980年应无不当。)
以上资料表明,改革之前三十年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增幅上都大大超过了改革之后的三十年,这里还不包括那个时代所创造的庞大固定资产。请问:这些难道不是最真实的“经济总量”的增长吗?
例如拿粮食产量来说,据国家的统计资料:从1965年至1979年全国粮食产量由19445万吨增至33211.5万吨, 年均增长率达3.5%, 1979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684斤, 这比2003年的人均数量还高。当时中国的粮食产量自给率己达到了95%—110%。人们知道, 从撤销人民公社之后的1984年至2003年,19年的时间全国粮食产量才增加了2338万吨, 即由40732万吨增至43070万吨, 年均增率只有0.3%, 这还不到改革前的的十分之一。这说明在八十年代改革之前, 中国的粮食及其他一些农产品产量己不短缺,中国人民从总体上己经达到了温饱 。又何来有什么“普遍贫困”、“吃不饱”的现象?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所有数据,都说明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例如,据逄先知《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文中所记:1950年,我国的国民总产值是100亿美元,美国是2800亿美元,中美之间差距是1:28。而到1976年,中国的国民总产值是3200亿美元(人均410美元),美国是18000亿美元,中美之间差距是1:5.625。(见《各国概况.1978年》)这就说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比同期发达国家快得多,26年的时间与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之间的差距就缩小了四倍之多,即使算上人口增长因素,其人均增幅及其世界排位也是大大提高的。而“改文”却竟然说:1978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却由1952年的5.2%“下降为5.0%。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1978年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这种判断与目前我国官方统计数据和公开发布的资料出入如此之大,实在令人吃惊!请问作者:你这里所用的中国GDP数据是哪家测算出来的?为什么不注明出处?莫不是自已随便编造的吧!如果照“改文”说法,1978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是5.0%的话,那么依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的研究结果:中国经济2003年在世界上的排名仍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样,居第六位。2001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不到4%,比六十年代还低一些。(引自《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不可高估》,2005年8月11日) 这就是说,中国改革以后二十多年的GDP占世界比重还远不如1978年的高。对此,“改文”作者又将作何解释?
人们知道,改革以来很多年份的GDP都以百分之八、九的高速度增长;然而,其中如果算上通货膨胀及环境污染、资源破坏造成的严重损失,算上投资失误、金融不良资产以及贪污腐败和犯罪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巨大成本,还有建造的大量豆腐渣工程,其真实有效的GDP难道能达到改革之前吗?
精英们如此愚蠢、拙劣的做法,真不知他们究竟是在赞扬改革还是在糟蹋改革。好在它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和争鸣,再不可被某些谎言继续欺骗下去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