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大禹治水?还是大禹治税?

2025-02-13 学习 评论 阅读

大禹治水?还是大禹治税?

(《尚书》新解)

  

内容提要

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一向只有两条线索可循:一条是包含了许多历史传说在内的史学资料,一条是包含了许多历史文物在内的考古资料。除此之外,还能有第三条线索可循吗?是的!有的!这第三条线索,就是以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为依托的经济学推理。而这里正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推理来说明:中国历史上流传已久的那个大禹“治水”的故事,或许竟是大禹“治税”之误。

引言

国家是随着税收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或者说,治税乃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在中华大地的上古时代,这个孕育了中华帝国的税收制度,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1 盘古时代

三国《三五历记》:盘古时代“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1]  

三国《五运历年纪》:当时“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经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2]

……如此等等。

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传说究竟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史学资料的角度去探究?……其精要莫过如此。

从考古资料的角度去探究?……其前景一片茫然。

但是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经济学推理的角度去探究,我们却可以看到:

在盘古的时代,随着原始人类的逐渐进步和生存竞争的不断加剧。原来不分高低贵贱,不分长幼尊卑,没有社会分工,而是处在一片浑沌状态的原始人类;终于开始了一个使“阳清为天”(能者为上成为奴隶主首领),“阴浊为地”(庸者为下成为奴隶大众)的阶级分化的过程。终于开始了一个分别依“风云雷霆”、“日月星辰”、“五岳江河”、“田土草木”、“金石珠玉”(隐喻渔、猎、林、牧、农、工、商?)……等等而行的社会分工的过程。

这个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过程虽然还只是“萌芽兹始”,但却“一日九变”,历经“万八千岁”。终于使得“天地浑沌如鸡子”人类社会,在这个“遂分天地”,“肇立乾坤”的过程中,像 “日长一丈”的盘古一样,日复一日地成长壮大起来。

由此看来:这个“开天辟地”的盘古时代,应该还只是一个刚刚进入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时代。……并且由于这个过程,最初还只是局限在各自为政的原始部落内部;所以这个时代显然还只是一个内部“求利”,而非普遍“治税”的时代。

2 女娲时代。  

西汉《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3]  

东汉《风俗通》:“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4]  

……如此等等。

这个也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传说究竟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史学资料的角度去探究?……其精要莫过如此。

从考古资料的角度去探究?……其前景一片茫然。

但是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经济学推理的角度去探究,我们却可以看到:

在女娲的时代,继盘古“遂分天地”,“肇立乾坤”之后;女娲又进一步通过“以补苍天”,“以立四极”的壮举,来推进等级制度和分工制度的建立。而随着这些制度的逐步建立,曾经是火也爁焱,水也浩洋,猛兽也食,鸷鸟也攫的颛民和老弱们,现在终于是集合在部落首领(奴隶主)的旗帜下。大家齐心合力,分工协作,经历一番炼彩石、断鼇足、杀黑龙、积芦灰的艰苦奋斗;终于能够迎来一个“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的新时代。

与此同时,四面八方还有许多一向是单枪匹马,孤苦无依的男女老幼们,现在也都要争先恐后地投奔到女娲的,已经是组织起来的部落里去安身立命,从而使得女娲的部落顿时人口大增。就好像女娲的部落开始只是“搏黄土作人”(自己生育事倍功半);后来“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四处招纳事半功倍);进而“故富贵者(奴隶主),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奴隶),絙人也。”一样。

由此看来:这个“补天”和“造人”的女娲时代,应该已经是一个进一步建立等级制度,和分工制度的时代。……不过由于这个过程,最初也只是局限在各自为政的原始部落内部;所以这个时代显然也只是一个内部“求利”,而非普遍“治税”的时代。

3 伏羲时代。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5]  

晋《帝王世纪》:伏羲“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6]
《庄子·胠箧》:“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7]  

……如此等等。

这个已不再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传说,究竟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史学资料的角度去探究?……其精要莫过如止。

从考古资料的角度去探究?……其前景一片茫然。

但是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经济学推理的角度去探究,我们却可以看到:

自从盘古开天地(“肇立乾坤”),经过女娲补天地(“以立四极”);到了伏羲的时代,这个从未停息的分化过程终于又催生出一套,最初(或者本质上)应该是被用来进一步规范等级制度,和分工制度的——“八卦”体系。

由于这个既是作为最初的原始哲学,也是作为最初的原始法规的八卦体系,已经是如此地简单明了和行之有效。所以在它的影响下,生活在四面八方的各个原始部落(诸如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女娲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共公氏,祝融氏,神农氏……等等),现在也都会依次效法。从而不仅使各自的等级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巩固;而且也使各自的分工制度更加广泛,更加深入。

与此同时,生产力也因此而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已经是被部落首领(奴隶主)们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的,众多部落成员(奴隶)们;他们或者“作结绳而为网罟”(编织渔网),或者“取牺牲以供庖厨”(畜养禽兽),或者“以佃(畴)以渔”(采集、狩猎、和捕捞),或者“造书”“作瑟”(文字乐曲)、或者“制嫁娶之礼”……。大家分工合作,相互依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由此看来:这个“始作八卦”的伏羲时代,应该已经是一个开始用原始哲学和原始法规,来规范等级制度和分工制度的时代。……不过由于这个过程,当时仍然主要是局限在各自为政的原始部落内部。并且由于地广人稀和需求甚低,而使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所以这个时代仍然主要是一个内部“求利”,而非普遍“治税”的时代。

4 炎帝治税?  

战国《世本》:“炎帝,神农也。”[8]   

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9]   

东汉《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10]  

西汉《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  

毒。”[11]   

战国《商君书》:炎帝“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12]  

清《纲鉴》:“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13]   

东汉《越绝书》:“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14]   

……如此等等。  

于是我们仍然是从经济学推理的角度看到:自从盘古开天辟地,经过女娲伏羲承上启下;到了神农炎帝的时代,这个从未停息的分化过程现在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表现如下:  

由于“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的炎帝部落首创原始农业(社会分工继续深入),而且“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大公无私)。一向是分别据守不同领地,并且各自为政的许多原始部落,诸如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女娲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共公氏,祝融氏,伏羲氏……等等,现在开始众星捧月般地融入一个更大的体系——部落联盟(等级制度继续扩展)。  

与此同时。为了使加入部落联盟的各个原始部落能够互通有无,协调发展;已成为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炎帝,现在还进一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开创市场机制)。  

而一旦已经建立起这样的部落联盟;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一个由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向分别据守不同领地的各个原始部落征收贡赋,即“治税”的时代,也就从此拉开了序幕。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这个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炎帝,他当时是否已经顺势而为,开始向分别据守不同领地的各个原始部落征收贡赋了呢?  

根据史书的描述:  

由于炎帝“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无制令”。  

由于“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为民)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  

由于炎帝“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所以至少在开始的时候,炎帝尚未在部落联盟中建立起征收贡赋的制度。或者充其量不过是各个原始部落,在炎帝组建的市场上“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前后,象征性地缴纳少量贡品,以示对炎帝的感谢和敬意。并且即使连这一点也不缴纳,炎帝也只是“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不会多做追究。  

不过这样一来,同时还要肩负起整个部落联盟安全重任的炎帝,靠什么来组建一支强大的治安力量呢?……而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治安力量,当外来的敌对势力开始侵犯部落联盟,或者部落联盟内部发生了相互争夺领地的冲突;炎帝靠什么来对外抵御侵略,对内惩恶扬善呢?……  

5 黄帝治税  

《史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史记》: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15]  

……如此等等。  

于是我们还是从经济学推理的角度看到:正是因为神农炎帝未能及时并坚决地通过征收贡赋,来组建一支强大的治安力量。所以他所领导的这个大而无当的部落联盟,终于陷入了“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的衰败局面。并且即使炎帝的后继子孙们(例如榆罔)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不得不改弦更张,开始强征贡赋,以求力挽狂澜(所谓“炎帝欲侵陵诸侯”之意或许如此),那也是为时已晚。因为乘势而起的轩辕黄帝的部落,现在已经要捷足先登了。  

面对“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的衰败局面;面对“炎帝欲侵陵诸侯”的亡  

羊补牢之举。北部地区一向骁勇善战的黄帝,现在干脆将自己本来也是从事多种经营的部落,改造成为主要用来“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的,专业化的战斗集团(注意:将作为奴隶经济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战争,与作为奴隶经济消费资料生产方式的经营活动相分离,乃是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进程中的一次决定性飞跃!)。并依此对周围许多由于饱受侵伐之苦,而甘愿缴纳一定量贡赋的部落,实行强有力的安全保护。从而“诸侯咸来宾从”,进而“诸侯咸归轩辕”。  

如此一来。炎帝的部落联盟迅速瓦解,而黄帝的部落联盟迅速壮大;直至“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与此同时。处在东南方向,并且也特别擅长于“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的蚩尤部落;现在也急驱虎狼之师,大举杀入这场争夺炎帝遗产的战斗。决战关头,“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从此以后。众望所归的黄帝,在“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的广大地区中;正式建立了向分别据守不同领地的各路诸侯,征收贡赋的制度。并且为了保证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征税制度能够落到实处,除了“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之外;黄帝当时还需要亲自率领他的“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的专业化的武装集团,“以师兵为营韂”,像行云流水一样“迁徙往来无常处”。“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好不辛苦!  

6 尧舜治税  

自从轩辕黄帝凭借武力开创征税制度,经过颛顼帝喾承上启下,现在又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唐尧虞舜时代。  

先来看唐尧如何治税。  

根据《尚书·尧典》[16]所述,唐尧现在已无需长年累月“迁徙往来无常处”,亲自带领大队人马四处讨伐,“以征不享”;而是: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新译:任命羲和根据一年四季日月星辰的变化,来确定各地民众缴纳贡赋的期限。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新译:任命羲仲驻守东方旸谷,负责东部地区的安定和各种贡赋物资的征集,并且限定在每年的仲春季节向尧都朝贡。  

“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新译:任命羲叔驻守南方明都,负责南部地区的安定和各种贡赋物资的征集,并且限定在每年的仲夏季节向尧都朝贡。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新译:任命和仲驻守西方昧谷,负责西部地区的安定和各种贡赋物资的征集,并且限定在每年的仲秋季节向尧都朝贡。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卯,以正仲冬。”  

新译:任命和叔驻守北方幽都,负责北部地区的安定和各种贡赋物资的征集,并且限定在每年的仲冬季节向尧都朝贡。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卑乂﹖”  

新译:帝尧叹曰:“我的各位大臣们!在我们这么广阔的领土上,到处都有汤汤河流纵横分割,到处都有荡荡群山绵延阻挡,水也浩浩,山也高高;要将民间大量的贡赋物资集中运送到这里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你们有谁能帮我总揽这一艰巨的使命呢?”……于是虞舜出场了。  

再来看虞舜如何治税。  

根据《尚书·尧典》所述,虞舜接受唐尧所赋予的重任后,克己奉公,鞠躬尽瘁: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挚。如五器,卒乃复。”  

新译:虞舜正月刚刚上任,当年二月即亲率大队人马向东巡狩至东岳泰山。一番祭典大礼之后,与东部地区的各路诸侯长老相会。规定纳贡期限(协时月正日),统一纳贡度量衡(同律度量衡),并按照不同级别分别确定纳贡的品种和数量(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挚)。此时先收回各路诸侯的官印(如五器),待完成纳贡任务后方可返还(卒乃复)。  

“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  

“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如初。”  

“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如西礼。”  

“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  

译:其后五月南巡衡山,八月西巡华山,十一月北巡恒山,其礼与二月东巡泰山时相同。虞舜  

每五年巡狩一次,其间由四方大员入都觐见。  

对于那些玩忽职守,甚至心怀异心而不能按时足额完成朝贡任务的责任人;虞舜不仅制定了严  

厉的刑法,诸如“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等等。而且还毫不留情地“流共公于幽州,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自黄帝而至尧舜,逐步建立起强大的武装力量,逐步建立起严格的征税制度,逐步建立起周密的行政体系,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法律法规……。为了最终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华帝国,这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又应该是什么呢?……于是夏禹出场了。  

7 大禹治税  

到了夏禹的时代,疆域更加广大,人口更加众多,物产更加丰富,从而治税的任务更加繁重。面对滔滔河流纵横分割(汤汤洪水方割),巍巍群山绵延阻挡(荡荡怀山襄陵),夏禹带领诸侯百姓,“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琻”,“左准绳”,“右规矩”,“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如此忙碌究竟是在干什么呢?  

《史记》云:“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尚书·禹贡》[17]云:“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原来夏禹是在划分疆土(禹敷土),树立界牌(随山刊木);是在山区和丘陵间整修山路(披九山),在湖泊和河流中开通航道(通九泽,决九河);是在顺应九山,九泽,九河等高山大川的走向,将广大的领土划定为九个行政区域(定九州);以求由此来规范和促进各地行政首长的朝贡职责(各以其职来贡)。  

正如《尚书·禹贡》如下所云:(此处细译极繁,只做粗译。)  

⑴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新译:冀州一带已有河道连接壶口、梁、岐、太原、岳阳、覃怀、衡漳等地。土为白壤,贡赋和田赋分别定为上等和中等。这里的各种贡赋物资,包括东夷的皮服等土特产品,经各渠道集中起来后,装运舟筏或者通过恒水卫水及大陆泽,或者沿右碣石进入黄河主道(通向禹都)。  

⑵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蕨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新译:济河一带属于兖州。这里已有许多河道和湖泊相互连通。土为黑壤,草木丰盛,适于种桑养蚕。这里的田赋和贡赋分别定为中等和下等。各种贡赋物资,包括生漆、蚕丝、编织品等土特产品,经各渠道集中起来后,装运舟筏沿济水、漯水进入黄河主道(通向禹都)。  

⑶海岱惟青州:堣夷既略,潍淄既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新译:海岱一带属于青州。这里已有堣夷、潍淄等河道贯通其间。土为白壤,海边有大片盐田,田赋和贡赋分别定为上等和中等。这里的各种贡赋物资,包括海盐、海味、丝麻、松木、奇石、畜牧等土特产品,经各渠道集中起来后,装运舟筏沿汶水、济水进入黄河主道(通向禹都)。  

⑷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蓺。大野其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新译:海岱与淮河之间属于青州。这里已有淮、沂、大野等河道湖泊环绕蒙羽、东原。土为红壤,草木渐盛,田赋和贡赋分别定为上等和中等。这里的各种贡赋物资,包括五色土、雉鸡翎、桐木、蚌珠、鲜鱼、丝麻织品等土特产品,经各渠道集中起来后,装运舟筏沿淮水、泗水进入黄河主道(通向禹都)。  

⑸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安。筱簜既敷。蕨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惟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旄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新译:淮海地区属于扬州。这里已有彭蠡、三江等湖泊河道相互连通。土地潮湿,竹林密布,草木丰盛,田赋和贡赋皆定为下等。这里的各种贡赋物资,包括金、银、铜、玉石、竹竿、象牙、皮革、羽毛、木材、草编服饰、丝麻织品、以及橘柚水果等土特产品,经各渠道集中起来后,装运舟筏沿长江入海,再沿海北上通达淮水、泗水(直至进入黄河主道)。  

⑹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导,云土﹑梦作治。厥土惟涂泥,厥  

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旄﹑齿﹑革惟金三品,杶﹑榦﹑栝﹑砺﹑砥﹑砮﹑丹惟箘簬、楛。  

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赐)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新译:荆山与衡阳之间属于荆州。这里已有长江、汉水以及众多支流湖泊相互连通,土地潮湿,  

田赋和贡赋分别定为下等和上等。这里的各种贡赋物资,包括羽毛、牦牛尾、象牙、犀牛皮、金、银、铜,各种竹木材料、磨石、丹砂,以及边远民族的特殊物种及草料,还有丝麻织品、珍珠、大龟等土特产品,经各渠道集中起来后,装运舟筏依次沿长江、沱水、潜水、汉水北运,越过一段陆路进入洛水到达南河(直至进入黄河主道)。   

⑺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荷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枱(丝)﹑絺﹑紵,厥篚纤絮,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新译:荆山与黄河之间属于豫州。这里已有伊水﹑洛水等众多河道湖泊相互连通,土地细腻肥沃,田赋和贡赋分别定为中等和上等。这里的各种贡赋物资,包括生漆、麻织品、丝棉、玉石等土特产品,经各渠道集中起来后,装运舟筏沿洛水进入黄河主道(通向禹都)。  

⑻华阳黑水惟梁州:泯嶓既艺,沱潜既导,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踰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新译:华山与黑水之间属于梁州。这里已有岷江、沱江等河道环绕蔡、蒙、和夷,土壤青黑,田赋和贡赋皆定为下等。这里的各种贡赋物资,包括玉石、矿产、石料、兽皮、毛毡、以及边远民族的特殊物种等土特产品,经各渠道集中起来后,装运舟筏先经潜水北运,越过一段陆路进入沔水后,再转入渭水进入黄河主道(通向禹都)。  

⑼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新译:黑水以西与黄河之间属于雍州。这里已有弱水、泾水、渭水、沣水,以及许多道路使各地相互连通,土为黄壤,田赋和贡赋分别定为上等和中等。这里的各种贡赋物资,包括玉石、珠宝,以及边远民族的毛毡等土特产品,经各渠道集中于浮石山后,装运舟筏经西河入渭河(直至进入黄河主道)。  

不仅如此!  

《尚书·禹贡》由此而下关于“道九山”、“道九川”的补充说明中,所有涉水、涉河、涉江、涉海之述,其真正含义亦皆为将各种贡赋物资及民用物资,按指定水路(及其间陆路)集中和流通;而非大兴水利工程,四处开挖水道,以求排洪减涝之意也。  

例如:“导岍及岐至于荆山,踰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新译:疏导西北地区的各种物资经由岍山、岐山、荆山之间的各条水路、陆路进入黄河,并自壶口直达太岳、王屋、恒山,再经碣石通达四海。  

例如:“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新译:疏导西南地区的各种物资经由其间的长江支流东向入沱水、澧水,再经九江通向东陵和太湖地区,最后东向返回长江以通达四海。  

……如此等等,不再一一赘述。  

至此我们看到:先有了炎帝时代所建立的部落联盟和市场机制,又有了黄帝时代所建立的征税制度和武装力量,再有了唐尧虞舜时代所建立的行政体系和法律法规,最后还有了夏禹时代所建立的物资交流和公共交通系统……。于是,在世界的东方,一个主要是由“炎黄子孙”和“华夏地区”来组成的,中华帝国的雏形,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8 几点结论  

⑴中华上古时代有关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以及伏羲始作八卦的历史传说,其实均非无可理喻的虚妄之言。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经济学推理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原来早在(一向被称之为新石器时代的)盘古、女娲、和伏羲的时代,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便已经开始了一个,乃是以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为基本内容的,奴隶经济的历史进程。从而为后来进一步建立起奴隶主阶级国家,做好了前期准备。  

⑵炎帝,黄帝,直至尧、舜、禹的时代,乃是一个逐步建立部落联盟和和市场机制,逐步建立  

征税制度和武装力量,逐步建立行政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物资交流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过程。……而有了这些(并且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⑶《尚书·禹贡》(注意:所谓“禹贡”,讲的就是大禹的贡赋制度!)中所有涉水、涉河、涉江、涉海之述;究其真实含义,应该均非是通过大规模开挖水道,以将各地洪水排入大海。而只是合理利用既有河道及湖泊,以使各地物资通达四海。……况且在那个尚未出现冶铁技术(此乃千年之后的事情!),从而既没有一支铁铲,也没有一支铁镐的时代里;我们这些古老的先民们,他们拿什么来进行那种浩大的水利工程呢?  

⑷还有一条比较明确的证据是:《尚书·禹贡》第五条(扬州)中有“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说明。倘若这里真的是在“治水”而不是在“治税”;又怎么会在已将洪水排至江海之后,还要再返回到淮水和泗水中来呢?  

⑸在此之前,其实已有若干先人指出“大禹治水”之说难以置信;所以这里只能算是对这种“非主流观点”的进一步说明。并且其中对于古史资料的所有失之偏颇,失之浅薄的不当解释和说明,还望各方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也最为要紧的一点是:千万不要因为“奴隶经济”这个名称不好听,就认为它一定是一种不好的东西。奴隶经济的时代其实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在这些大智大勇的英雄们的领导下,千千万万曾经像野兽一样四处流浪的原始人类,他们才得以走出混沌,走出蒙昧,走向分工,走向联合,走进财富,走进国家,走进文化、科学、艺术……;并且直到今天,我们大家都还在继续蒙受它的恩惠。  

  

注释  

[1] 百度百科(盘古)网 2008-5  

[2] 同上  

[3] 百度百科(女娲)网 2008-5  

[4] 同上  

[5] 百度百科(伏羲)网 2008-5  

[6] 同上  

[7] 同上  

[8] 百度百科(炎帝)网 2008-5  

[9] 同上  

[10]同上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  

[14]同上  

[15]潇湘书院(史记)网 2008-5  

[16]中国古典名著译著丛书之《尚书》徐奇堂译注 广州出版社 2006-年(第三版)  

[17]同上  

(拙作对《尚书》的译注多参考借鉴徐奇堂译注)  

  

  

标签:部落   时代   这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