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泽东的儿媳刘松林:传奇而普通的人生中国革命的见证者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毛泽东的儿媳刘松林:传奇而普通的人生 中国革命的见证者(组图)  

  张 琳

  

  /11/6 15:12: 今晚

  

  

  

  

  

   她注定要经历传奇而普通的人生,她是见证中国革命的见证者

  

   她是烈士遗孤、毛泽东的儿媳,新婚丧夫、几度大病、60年绵绵哀思……

  

   央视10月20日播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毛岸英》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该剧根据毛岸英妻子刘松林(即刘思齐)的回忆录改编。

  

   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60周年。

  

   央视10月20日播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毛岸英》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该剧根据毛岸英妻子刘松林(即刘思齐)的回忆录改编。该剧细腻地展示了毛泽东和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毛岸英与母亲杨开慧、与妻子刘松林、与兄弟毛岸青及亲人间的美好亲情。

  

   两个革命家庭的结缘

  

   刘松林的父亲刘谦初,1897年生于山东平度县。1922年考入燕京大学。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刘谦初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29年8月6日,刘谦初被捕入狱,1931年4月英勇就义,年仅34岁。刘松林的母亲张文秋,1903年生于湖北京山县,中共早期党员,几乎经历了中国革命全过程,曾两次坐过国民党的大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银行人事室副主任、中国盲人福利会总干事。2002年去世。

  

   当年,刘松林的父母都被关进监狱,母亲张文秋因怀上她被解救出狱,临别前让丈夫给腹中的孩子取名,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刘谦初说,就叫思齐吧,思念齐鲁大地。

  

   刘家与毛家这两个革命家庭的结缘可以上溯到刘松林出生以前。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见到张文秋,知道她结婚不久,开玩笑说:如果你生了女儿,我们就要“对亲家”。后来,不仅刘松林与毛主席长子毛岸英喜结连理,她的妹妹邵华与毛主席次子毛岸青也组建了家庭。

  

   刘松林回忆说,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时候,她才7岁,在延安,她主演了一部叫《弃儿》的戏,扮演一个共产党员的遗孤。由于与角色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刘松林演得很投入,毛泽东看后马上派人把刘松林叫来。当得知她的父亲是刘谦初烈士后,当即认她做干女儿。1946年,刘松林和母亲、妹妹从国民党监狱回到延安。那一年,她16岁,在毛主席的窑洞里第一次见到毛岸英。之后,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个年轻人相恋了。1949年10月15日,他们在中南海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婚礼。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一直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刘松林。直到3年后实在瞒不住才说出实情,从此毛主席把她当做亲生女儿来关心和疼爱。

  

   我的婚事成了主席最大的一桩心事

  

   刘松林得知毛岸英牺牲后一度神经衰弱,1954年,她高中毕业。为了让她换一个环境,毛主席让她去莫斯科大学,就读于数学系。可刘松林不喜欢数学,身体又不好,两年后回国,又进了北京大学俄文系,一上就是四年。如果加上出国前上的一年俄专,她总共上了七年大学,到1961年方毕业。其间,毛主席一直关心刘松林的学习和生活,为其计之长远,一再做工作、催促她重新组织家庭。

  

   “我的婚事成了主席最大的一桩心事。他一直催促我重新组织家庭,他觉得女孩子不能一个人,要有家庭和孩子,这样才会幸福。为这件事,他操碎了心,一开始介绍了几个,我都觉得不合适,其实是因为岸英始终住在我心里。岸英牺牲10个年头后,大约1959年的春节前后吧,我就跟主席提出来,去朝鲜给岸英扫一次墓,我总得看见埋他的地方,我这颗心才可以踏实下来……”

  

   1959年初春,刘松林带着对毛岸英10年的思念前往朝鲜祭奠毛岸英。临行前,毛泽东为她的行程做了精心安排,叫刘松林的妹妹邵华陪同,来回的路费和开销全部从他的稿费里出……“我因为一直在上学,没有工作,岸英牺牲后,我就跟主席说,我父亲是烈士,岸英现在也走了,组织上应该解决我的生活费和学费,主席不让我找组织,而是用他的稿费负担我的衣食住行、看病等全部费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工作以后。”

  

   刘松林在毛岸英的墓前泪如雨下,因悲伤过度而病倒,从火车上下来就直接拉到医院。“我那时候病得很厉害,主要是合并症,急性胰腺炎,还有脑膜脑炎,情绪特别不好,主席给我写过一封信,让李银桥送到医院,其中有八个字,我到现在都记得,就是:意志为主,医药为辅。我觉得他真的说到我心里了。”

  

   从朝鲜扫墓归来,刘松林对毛岸英的感情依旧,对自己的个人问题始终犹豫不决。毛泽东在1961年6月13日的信中写道:“女儿,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毛泽东的屡次开导使刘松林决心重新面对生活。1961年秋天,刘松林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某部从事翻译工作。1962年2月,刘松林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结婚。后来经过“文革”的曲折坎坷,刘松林被分配到军科院工作,直至离休。

  

   “主席知道有杨茂之这么一位同志以后,曾经通过组织了解过,然后告诉我这个人可以放心地交往。1961年年底,我告诉主席,我准备明年2月份结婚,他当时非常高兴,当即把新做的一首诗写给我,就是《咏梅》。那一天主席给我写了两幅字,另一幅是《三打白骨精》……后来他还叫人给我送来三百块钱,让我买点需要的东西,算是他送给我的礼品。”

  

   在毛主席面前,我永远是玻璃人

  

   再婚后,刘松林和父亲毛泽东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虽然见面少了但父女之情更加炽烈。“我对主席的感情很深很深。因为我从小就失去父亲,是妈妈一个人把我带大的,在遇到主席之前,父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而主席对我的照顾、疼爱,早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父亲的关爱。假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也绝对不会忘记他,何况作为一个国家领袖,他的担子那么重,年岁又那么大,却分出那么多心思来照顾我,时时处处为我考虑得那么周到……我快80岁了,我可以自豪地说,这个世界上最关心我、最疼爱我的就是毛泽东。

  

   “在主席面前我永远是‘玻璃人’,我心里想的,不说他也知道,一见面就能点出我的想法。因此我在他面前最轻松,可以口无遮拦,可以讲实话,不怕他生气。生活中,主席是一个非常好的普通人,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对杨开慧妈妈的思念几十年不变,他有着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他有6位亲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而他也承担了6次常人难以承担的巨大悲痛。”

  

   刘松林再婚后育有两儿两女,现都已成家立业。尽管身患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她坚持不请阿姨,连子女也很少麻烦。“我跟孩子们说什么时候躺在床上了再请。我能照顾自己,习惯了,也算是一种锻炼吧。我是在革命队伍中长大成人的,我教育孩子也是‘一切靠自己,做个利国利民的普通人’。”

标签:松林   主席   毛泽东   一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