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用数据说话,分田单干到底好不好?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联产承包制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走向了富裕。这是被部分人津津乐道的。事实如何呢冰冷的数据是充满感情并会说话的,下面将1949年以来全国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的数据整理出来供大家分析 (数据于中国统计年鉴,图表与网络)。

  年度粮食产量(万吨)人口(万人)人均粮食(公斤/人)

  1949              209

  

  1950              239

  

  1951              255.

  

  1952              285.

  

  1953              284

  

  1954              281

  

  1955              299

  

  1956              307

  

  1957              302

  

  1958              300

  

  1959              252

  

  1960              217

  

  1961              207

  

  1962              229

  

  1963              246

  

  1964              266

  

  1965              268

  

  1966              287

  

  1967              285

  

  1968              266

  

  1969              262

  

  1970              289

  

  1971              293

  

  1972              276

  

  1973              297

  

  1974              303

  

  1975              308

  

  1976              306

  

  1977              298

  

  1978              317

  

  1979              340

  

  1980              325

  

  1981              325

  

  1982              349

  

  1983              376

  

  1984              390

  

  1985              358

  

  1986              364

  

  1987              370

  

  1988              355

  

  1989              362

  

  1990              390

  

  1991              376

  

  1992              378

  

  1993              385

  

  1994              371

  

  1995              385

  

  1996              412

  

  1997              399

  

  1998              411

  

  1999              404

  

  2000              365

  

  2001              355

  

  2002              356

  

  2003              333

  

  2004              361

  

  2005              370

  

  2006              378

  

  2007              379

  

  2008              380

  用图表直观表示

  

  1286875791702.jpg

  

  1、关于粮食产量统计方法。在联产承包制之前,全国的粮食产量是按小队、大队、公社、县、省、中央逐级过秤上的,采用的是统计方法中的全面调查方法,数据应该的比较准确的,即使是在浮夸风盛行的时候,不管纸上如何放卫星,但实际入库的数据还是实实在在的。联产承包后,由于农村的生产管理体系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全面调查、层层上、逐级汇总的粮食产量统计方法已无法进行。 现在的粮食产量是如何统计的呢国家统计局在全国800个县设立了调查队(全国有2861个县),占全国总县数大约三分之一。先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进行扫描,得出全国种植面积总的数据(在统计学上称为总体)。然后,由分布在800个县的调查队现场采样。每个县随机抽出一个乡的一个村的一块地的一平方米面积(这在统计学上成为样本)。组织人进行收割,晾晒或烘干达到标准后,进行称重。再将数据输入数学模型中,即可推算出全国的产量。也就是说,通过每个县1平方米,全国800平方米上的粮食产量推算出全国的粮食总产量。这种方法属于统计学中的抽样调查,按照理论来讲也应该是科学的,但是,800平米的样本太少,总体数据又不准确(为什么有的地方将裸露的地方都刷上绿漆和用绿网覆盖目的就是为了欺骗卫星,加上地方政府的业绩观错位,这样得来的全国种植数据只会多不会少)。为什么粮食年年丰收但粮食进口数量每年增加的原因吧,也许是中国人口增长太快。

  

  2、简单分析。1949年到1958年,土改和解放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加上合作社和大兴水利,国家采用统购统销方式,全国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56年,人均粮食超过300公斤,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建国后历史最高。1959-1961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人均粮食最低的1961年人均粮食为207公斤,1949年人均为209公斤,按照精英饿死几千万的说法,1949年也应该饿死几千万才对),1962年后,全国粮食产量就触底反弹并一路走高。即使是在WG时期,粮食产量也是稳步增长的,军垦农场的建设和大寨式的开荒增加了耕地面积,为粮食产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它还在是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加大科学育种,50年代培育的矮脚稻和70年代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中国粮食生产的两次飞跃。为什么人民公社的大锅饭还能保证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呢学者们要好好研究一下。

  

  1984年,粮食产量脉冲后,接下来又回到了原来的上升趋势中,但是,1999年后,中国的粮食产量破坏了过去的上升趋势线,出现了连续近10年的横向整理。按道理说,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为什么全国的粮食产量却开始下滑呢原来联产承包制开始实行后的粮食增产得益于原来的优质品种的培育成功和推广,原来的水利设施继续发挥作用,另外一个原因就是1979年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和粮食收购价格提高。由下表可以看出,79年后化肥的使用增长速度就开始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了,83年后粮食生产和零售价格大幅上涨。

  1286875837760.gif

  1286875876284.jpg

  

  当化肥、农药因素作用殆尽,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政策会加剧通货膨胀而停止后,加上耕地被大量占用,全国粮食产量就停止不前并开始下降。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化肥农药因素不再发挥作用,土地质量退化使得优质产品不能扩大种植后,通过西医式种植转基因农产品就成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首选方法了。面对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耕地面积缩小,人口逐年增加,精英们还在说中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不知道他们是无知还是有意。

  

  3、关于吃饱饭的问题。在粮食总产量按趋势上升的时候,我国的人口也在增加,衡量是否吃饱饭应该以人均粮食产量来衡量,我国建国以来人均粮食产量统计如下表

  1286875935290.jpg

  

  每个人到底一年吃多少粮食才叫吃饱了饭没有统一的答案。(以下分析不包含工业用粮,相信现在的工业用粮一定会超过以前)

  

  如果说每人每天消耗1公斤粮食,那么应该将吃饱饭的标准定为365公斤/人年,那么在1983年,中国人民才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在85、88、01—04年中国人又开始吃不饱饭了。

  

  如果每人每天消耗0.75公斤粮食,那么,吃饱饭的标准应该是274公斤/人年,52—58年,66年以后(68、69年除外)就应该算吃饱饭了。

  

  如果每人每天消耗0.5公斤粮食,那么每人每年应该吃183公斤,那么,从49年就开始吃饱饭了。是否每人每天消耗1斤粮食就会饿死没试过,不知道,反正现在很多女孩子每天估计吃不到1斤粮食,也没见饿死的。在人均粮食最低的61年,中国每人粮食产量为207公斤,平均每人每天可分摊为0.56公斤。

  

  在三年自然灾害最缺粮的时候,有的地区出现过饥荒现象,这主要的原因是当地的领导为了个人业绩,完成不切实际的公粮征收任务,减少集体留成造成的,对灾害信息反馈滞后和瞒,影响到中央的计划决策而造成,即使在信阳,在饥荒的时候,粮库的粮食还是满的,也没有发生抢粮的现象,开仓后饥荒现象就得到了缓解。好象当时的河南省领导在后来被平反了,有兴趣者对此可以独立研究一下。

  

  4、 关于农民收入

1286875986631.jpg

  图表显示很清楚,对中国农民的收入贡献最大的不是种田,而是劳务酬,即打工(红线),种田的收入(蓝线)严重下滑,这说明联产承包制并没有使农民靠种田增加收入,所以,千万不要歧视农民工,当资方的,就不要拖欠他们的工资,从农民手上购买农产品不要斤斤计较,他们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他们的肩上,扛着他们全家的希望。当然,有的农民通过努力也成为了富裕人士,但那毕竟是少数。

  

  5、关于联产承包制后的农村 这个问题敏感,就简单说说,大田改小田、大型农业机械改为小型农业工具,水利设施荒废,防灾能力减弱,土地质量严重退化,农科所撤销,假种子和假农药盛行,现在农村除了干部以外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妇幼了,农村基础政权、医疗、教育、养老、社会风气退化,中国农民又回到一盘散沙的局面。。。。。。。

  

  6、小结

  

  农业生产不是工厂流水线的生产,受到气候、政策、农业技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建国以来,通过集体化、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设立军垦农场、培育优良品种等措施,我国的粮食产量虽然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有下降,但从总体趋势上看,不管是粮食总产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都是沿着一条上升趋势线震荡增长。80年代初,实行了联产承包,在消耗完前30年农业基础资源红利,而未继续储备和扩大这个红利后,联产承包制就开始暴露出了先天的弱点。从98年开始,我国的粮食产量就停止了增长的势头开始横盘震荡。而人均粮食却在96年后打破了上升的趋势,开始下滑。中国从一个粮食净出口国开始变为粮食净进口国。从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看,并未看到联产承包制给中国的粮食产量带来突破,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相反,却造成了以前没有过的“三农”问题(在目前全国上千个未实行联产承包制的村子,很少有所谓的“三农”问题),联产承包也并没有提高农民种田的收入。重新回到几千年前的小农经济模式无法抵抗加入WTO后国际跨国公司的冲击,外资在中国农业市场的所向披靡就是很好的例证。

  

  世界潮流是集约化经营代替分散化经营,世界农业发展历程是小农化、机械化、化学化和生物化,分田单干的方式显然和世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和中国整个经济问题,就是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破除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只有借助建立在现代管理方法基础上的农村集体经济这个平台,才能使农村各方面得到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靠鼓励私有资本主导的土地流转,靠拔苗助长式的城镇化,不但解决不了反而只加会剧“三农”问题,并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

标签:粮食   粮食产量   全国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