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标志新自由主义彻底破产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标志新自由主义彻底破产
:丁冰
《中华魂》 2009年第6期
由2007年3月美国住房次贷危机引发,以2008年9月“两房”被政府接管、三大投行被收购重组或破产为标志,开始爆发海啸式的国际金融危机;10月以后又迅速蔓延、深化,使实体经济的衰退之势愈演愈烈,至今尚难见底。这次危机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各国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必然结果。
所谓新自由主义,核心是要实行全盘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其中包括金融自由化,以进一步加强资本的剥削和掠夺,其结果势必加剧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发展,从而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埋下了深沉的隐患和基础。
从私有化来看,资本主义制度本来就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无所谓私有化不私有化的问题。即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也只不过是“理想的总资本家” ① 的企业,而非劳动者公有的企业,因此,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企业。但新自由主义者由“华盛顿共识”强调提出的私有化的口号仍然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由英国带头掀起的全球私有化浪潮,不仅使欧洲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意等国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大批国有企业纷纷私有化,加强了资本家对劳动群众的直接剥削,而且也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以至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如苏东巨变,国有经济体系基本瓦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全面复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世界最富国家与最穷国家人均收入差距,在新自由主义刚兴起时期的1973年为44∶1,到2000年扩大为227∶1,② 即27年间贫富差距扩大了15.5倍!美国近年来两极分化加剧的情况大为明显。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中心2007年8月4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按年率计算,美国最富有的2%人口的净资产从1984年到2005年的21年之间翻了一番,而最穷的1/4人口的净资产同期不增反减。③
在两极分化日益发展的情势下,由于极少数最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使得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愈益下降,从而社会产品必然会出现相对过剩。例如,美欧各发达国家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和所谓新经济的发展,随着新自由主义的推行,作为其支柱产业的住房、汽车等行业的产品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美国的通用、克莱斯勒、福特三大汽车公司,德国的奔驰、大众,日本的丰田等近年都呈产能过剩、设备闲置、产品销量大减的格局。今年1月,美国汽车销量已减至980万辆,还不及我国汽车同期的销量1070万辆。与此同时,各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把一些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甚至带污染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然后进口其产品供本国居民消费。这样,一方面形成本国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另一方面又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生产过剩,不得不依赖出口来维持本国的经济均衡。一旦进口这些产品的发达国家消费萎缩、进口减少,那些发展中国家的过剩产品的矛盾就会立即暴露出来,从而形成跨国移动的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当前这次危机与以往危机的不同特点之一,就在于它不仅在一国范围之内发生生产过剩,而且还表现在各国之间出现了跨国移动的生产过剩。比如我国和东亚、拉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生产过剩在这次美欧发达国家消费下降、进口萎缩的情况下就暴露了出来,以致本国经济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冲击。
从市场化、自由化来看,新自由主义者从市场万能论出发,以经济全球化为借口,强调实行国际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其实质不过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客观上必然会加剧生产过剩的矛盾,促使生产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有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相配合,即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然会有相应的虚拟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因此,经济危机往往会首先从信用、金融危机开始。然而信用危机、金融危机却多种多样,层次也有高有低,所以各次危机的爆发点并不一定相同。当前经济危机的爆发点是2007年3月美国住房次贷危机。究其原因,这既与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决定生产理论和鼓励举债消费的思想政策有关,也与新自由主义鼓吹的金融创新、厉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有关。在上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形势下,金融业原有的种种抑制和束缚被逐渐削弱和冲破,金融动荡加剧,各金融机构为求生存和发展,力图从金融创新中既摆脱管制又规避风险,以达到多赚利润的目的。于是在股票、债券、汇票、不动产的抵押单等初级虚拟资本的基础上又创造出新的金融衍生品,如股票、债券、各类金融资产的期货、期权合同,以及更高级的金融衍生品如利率、汇率、股指等各类指数的期货、期权合同。1972年5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7种外汇期货合同,标志着金融衍生品的诞生;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10年之间,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衍生品都已出现并获得快速发展;90年代末以后在美国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衍生的信用违约互换(CDS)、打包的房屋抵押债券(CDO)、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以及把MBS、CDO捆绑在一起而形成的新指数ABX等新的金融衍生品也大量涌现出来。
所有以上金融衍生品都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虚拟性。马克思在说明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时说:“生息资本的形式造成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产生这个货币收入的资本”。这个资本就是虚拟资本。之所以说它虚拟的,就是因为它不是现实的资本,而“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④
虚拟的层次越高,其资本脱离现实资本的距离越远,因而对服务于现实经济的作用就越小;同时也意味着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虚拟经济体系越来越复杂。据有关资料表明,截至2001年底,全世界有60个交易所在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金融衍生品生产出来。估计目前金融衍生品有两万多个,其中仅抵押贷款系列的衍生品就有约1500个之多。
第二,高杠杆性。金融衍生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基础资产的价值和相关的利率或指数,因而其交易并不必须按其全部价值支付现金,也不必及时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买空卖空),购买者只需支付一定保证金,当到期交割时再以现金结算衍生品的价格差额即可。如购买100元的某种金融衍生品,其保证金为10元,即只需拿出10%的现金即可购得100%的金融衍生品的全部价值,其杠杆率为10倍;若保证金为5元,杠杆率为20倍。杠杆率越高,所需现金相对越少。因而金融衍生品层次越高,交易次数越多,相互交错关系越复杂,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比实物资产所高出的倍数就越大。例如,这次金融海啸爆发初期,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规模为1.3万亿美元,而信用违约互换(CDS)的规模则达62万亿美元,相当于抵押贷款规模的48倍和当年美国GDP的4倍⑤ 。又据国际清算银行估计,2006年底,美国境内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为美国当年13万亿美元GDP的30倍。⑥
第三,高收益性和高风险性。资本只能在运动中才能赚取利润,获得收益。资本的流动性越强,周转得越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就越高。金融衍生品由于其相对独立于周转较慢的实物资本而快速转手,流动性很强,加之具有高杠杆性的特点,必然要比一般实物资本能获得更高利润率。然而,正因其具有高虚拟性和高杠杆性,一旦投资失误,其风险损失也必然更为惨烈,即在其庞杂的虚拟经济体系中,若有任何一个环节运行不畅,就可能立即引起整个链条的断裂,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它的交易一般是在场外进行,又要保持商业机密,透明度很低,很难监管;加之如果信用评级失真,特别是因为这种交易变现的预期性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风险就更大。不仅如此,从70年代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品,如前所说,本来就是在新自由主义的鼓吹倡导下,反对监管的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其高风险性自然成为其固有属性和特点。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在近30年来新自由主义金融创新或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在2001年股市泡沫破灭和遭到“9.11”沉重打击之后,为了避免经济衰退,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使银行基准利率降到1%,以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鼓励金融机构向房地产行业融资,使金融系统的住房抵押贷款上升,购房热潮兴起,住房次贷泛滥,房价上涨。接着从2004年6月底开始,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又连续17次加息,使利息率到2006年6月底高达5.25%。在此同一期间,房产因过剩而价格下跌。次贷购房者特别是炒房者受此利息上升、房价下降的双重压力,住房次贷危机到2007年3月就开始爆发了。如果说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住房贷款金融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是次贷危机的开始,那么,2008年3月最大的住房贷款机构“两房”(占美国住房贷款总额12万亿美元的44%)因亏损而市值下跌90%,以致同年9月7日被政府接管,便标志着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接着美国最大的五家投资公司中有3家都先后陷入困境,它们或被收购(美林),或破产重组(贝尔斯登),或遭破产(雷曼兄弟)。特别是去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便标志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因为它们不仅规模庞大,而且都经营与住房次贷系列直接相关的CDS、CDO、MBS、ABX等各种金融衍生品,也经营其它股票、债券、利率、汇率、期货、期权、期指等各种金融衍生品,而且它们还彼此形成相互交错,难解难分的联系,一旦次贷危机爆发,自然会使其它各种相关衍生品价值下跌而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不仅如此,在金融全球化已大大发展的情况下,还必然会发展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例如美国的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是全球最大的跨国保险公司,它的损失不可避免会将其他各国相关金融机构一起拖下水。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金融衍生品泡沫的破灭,原已存在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必然会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因为金融衍生品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既以实体经济的存在为基础,又是远离实体经济而能相对独立运动的虚拟产品。它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有了更大规模、更高程度的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也使这些矛盾在金融泡沫的面纱掩盖下被深深地隐藏了起来,甚至还出现表面经济繁荣的假象。即使企业的产品已出现过剩,在短期内由于有发达的金融支持,社会经济秩序也能照样正常运行,各个资本家,特别是金融资本家也能照样获得丰厚利润。然而,金融泡沫迟早总是要破灭的。这次由次贷引发的金融海啸,估计去年全球金融资产损失50万亿美元,约相当于全球一年的经济产出。随着金融泡沫破灭,企业生产过剩的真象就显露出来。首先是金融企业及其所依存的工商企业因经营困难而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大批从业人员因收入减少,即使原来能靠透支消费信贷过日子,现在也难以为继;于是消费市场大大萎缩,继而使企业因产品缺乏市场而进一步亏损、破产、失业;随之,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危机就全面爆发。去年10月以后,美欧各发达国家,以至于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各个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由金融危机而延伸到经济下降或发展减速,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如美国GDP按年率计算,去年第3、第4季度分别下降0.5%和6.2%,失业率今年2月已由上月7.6%上升到高达8.1%,总数有1250万人之多;英国GDP去年第3、第4季度分别下降0.6%和1.5%,失业人口约300万;日本经济按年率计算去年第4季度下降12.7%,失业率上升到4.4%。这些都说明当前国际金融已明显深入发展到经济危机阶段,而且危机还远未见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衰退将持续至2010年。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就是这样在70—80年代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泛滥,而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彻底破产。
新自由主义乃是造成当前危机的重要根源。这种观点,连西方一些信崇新自由主义的学者和实践家在事实面前也是不否认的。例如,美国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2008年10月23日在国会作证时就公开承认:“我犯了一个错误,想当然地认为,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自利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股东利益和公司资产安全,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另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还指出,美国当前这次经济危机是整个近30年来世界危机的一个延续。他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泰国、印度尼西亚都已经历过了,现在是美国。” ⑦
意即近30年来,无论是拉美和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还是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都不过是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所产生的结果。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也撰文指出,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过去30多年以来自由市场意识形态主导的经济政策” ⑧ 美国著名的国际金融家索罗斯在谈到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时说得更清楚:“眼下发生的事情令人难以置信!这是我所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这一放任市场和其自动调节理论作用的结果。危机并非因为一些外来因素,也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是体制给自己造成了损失。它发生了内破裂”
⑨ 。
现在不可思议的是,国内有的学者却根本否认新自由主义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有任何因果联系,甚至相反地认为当前危机正是由于自由市场经济受到国家干预而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结果,说什么“这次危机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倒不如说是政府政策的失败,与其说是企业界人士太贪婪不如说是主管货币的政府官员决策失误。在我看来,这次危机也许是复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机会。” ⑩
诚然,政府的政策是否正确对危机的产生和发展会起到抑制或促进的作用,但危机却是资本自由市场经济所必然要周期性爆发的合乎规律的现象,绝不会因政府政策而根本消失。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认为,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而实行奥地利学派的彻底的自由主义政策,就可避免危机的产生,这既不合逻辑,也与事实相悖。西方自由主义者在现实面前尚且承认“危机并非因为一些外来因素,”而是“体制给自己造成了损失。它发生了破裂”,难道国内的学者连这个事实也看不到吗?
承认新自由主义与当前危机有无因果关系,这对于如何应对危机有重要意义。如果承认新自由主义是当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对策的根本着眼点就应是削弱和消除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在我国当前就是要趁机巩固、发展公有经济,恢复和发展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使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相应的共同发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拉动内需,消除生产过剩的危机。相反,如果认为危机是由于自由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策的根本着眼点就是继续发展新自由主义,首先是加强和发展新自由主义所要求的企业私有化,为此而不惜提出很不得人心的由全国人民来平分国有企业一部分股票的馊主意,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这个主意用心良苦,其目的无非是要使现存的很有限的国有经济进一步私有化,继续朝着新自由主义所要求的轨道迅跑。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03页。
② 唐袅:《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别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③ 见《文化纵横》记者李响:《新自由主义的最终崩盘——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公共讨论》,网2008年12月16日。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6、527页。
⑤ 严行方:《直面金融海啸》,金城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第33页。
⑥ 《中国证券》 2008年10月22日道。
⑦
保罗·克鲁格曼:《美利坚,请别为我哭泣》,2008年1月8日(转引自《文化纵横》,记者李响道《新自由主义的最终崩盘》,载网页,2008年12月12日。
⑧ 陆克文:《全球金融危机》,澳大利亚《月刊》2009年2月4日。
⑨ 《参考消息》2008年9月21日道。
⑩ 博客中国网站,2009年2月。张维迎:《复活奥利学派,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