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汶川不哭---并献上对昭通抗灾军民的由衷敬意

2025-02-13 学习 评论 阅读

将写给汶川大地震的一首长诗,来遥祭往生,并献上对昭通抗灾军民的由衷敬意!

惊闻云南昭通6.5级地震致398人死亡,特将写给汶川大地震的一首长诗,来遥祭往生,并献上对昭通抗灾军民的由衷敬意---

汶川不哭

开篇

以为庞贝的深埋

那是一个永远

以为唐山的震颤

曾是挥散的云烟

可公元2008’5月12日下午两点

青藏高原襟连的成都平原

那1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川

突然山崩地裂河堵路陷

几十万人深埋

4600多万人遭灾

无数的生灵瞬间涂炭

噩耗传遍神州

万千同胞泪雨涟涟

可十三亿中华儿女

还是共同发出一声呼喊

汶川不哭!

一、天堂有灵篇

就在地陷西南生死一线

他用双臂紧紧撑住倒塌的屋沿

拼力呼喊同学们快跑

自己断后在岁月的戛然

还有王周明谭千秋……

教师是他们共同的姓名

如果天堂有灵

那里就有了更多读书声

就在那大难降临天摇地动

她将伤员背负到方舟

自己倒在坍塌的废墟

给孩子留下最后的短信

宝贝 记住我爱你

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

潸然湿透白衣

如果天堂有灵

她一定能听到

襁褓中的孩子长大

会呼喊我更爱妈妈呀

一位救灾的战士给女友留言

如果我留在那里

请你千万莫哭,

别问我留在什么地方

建好了就去那里看看

如果天堂有灵

他定能听到女友的婚誓

你是我永远的爱人

我和你的心同在

十三亿人相信

天堂一定有灵

不然一个个英雄的名字

缘何能千年不朽

不然民族之路的前行

缘何被照耀的通明

不然嫦娥缘何翩翩起舞

长空万里放歌不停

二、众志成城篇

噩耗虽如晴天霹雳

可汶州不哭

四川不哭

中国不哭

多难兴邦的民族处惊不乱

史无前例的大救援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中央政治局连续开会

驰援灾区千军万马兵车行

总书记穿行灾区临机果断

他亲吻着失去妈妈的婴孩

饱含党与人民的亲情

温总理第一时间踏上灾区

挂帅出征指挥若定

那沙哑的声音呀

成为当今世界最佳的感动

10万铁甲雄狮昼夜兼程

子弟兵永远是灾区的最盼

为弹响动听的生命之歌

白衣天使连翩不绝络绎南行

各行各业总动员

水陆空立体展开

一切服从灾区

快快快

时间就是生命

多少父母官的家人生死不明

可他们都站在了抗灾最前沿

司令员带头高空跳伞

省长余震中开路探险

“一把手”无愧为抗灾排头兵

“向我看齐”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们凝聚了人心不散

他们经受了大灾的考验

他们向人民交上了合格的答卷

献血的国人排成逶迤的长蛇

拾荒老太都未缺席募捐的洗礼

港澳同胞点燃了救灾的激情

演艺圈唱响救灾的主旋

各兄弟省市更争著先鞭

要啥给啥百分之百满足

举全国之力

何愁托不起那片锦绣的河山

信息公开是中国新闻的革命

当灾区成为世人的焦点

协同作战的记者风雨兼程

电视新闻24小时滚动不断

报台网站报灾抗灾尽显全面

洋记者自由出入八仙过海

透明的资讯为抗灾

赢得赞誉赢得先机赢得主动

三、海纳百川篇

将大门八方洞开

实施开放性救灾

这标志共和国

已走进成熟的年代

在海峡那边

世纪大灾震不碎两岸情缘

政党不分蓝绿

百姓不分东西

省籍不分内外

捐款派员直航

两岸的心从未贴得这么紧

两岸的情从未融得这么深

没有一个民族的游子能像他们

更懂得根深才能叶茂

没有一个民族的游子能像他们

更珍惜与母体割不断的血脉

世界各地的华人心系灾区

他们用心将受伤的母亲温暖

患难见真情

汶州震动了地球

地球做出快速反应

灾区救援队汇集各种肤色

连极贫穷的国家

也伸出温暖的双手

钱不在多少

物不在寡丰

力也不在大小

无价的真情让人懂得

地球原来是个村

四、化蝶明天篇

当行政管理体系已被打乱

灾区人民的脊梁不弯

心贴心手挽手肩并肩

一位医生抢救生命于忘我

心中却怀丧子之恸

奋力自救谱写感人的诗篇

大灾未震碎他们对未来的信念

那一片秩序井然

让世界惊叹是奇迹出现

这就是生长未来的根基未断

无论失去多少亲人

灾区的人民不忘感恩

那小男孩深埋数日浑身淌血

解救时未忘给解放军叔叔行礼

几位失去亲人的孩子

将写着“谢谢”的纸牌

插满了路边的树丛

这无数闪光的人性

熠熠在岁月的大河波动

这更是生长未来的根蔓

没有震碎信念

就是放飞希望于未来

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

有大智大勇大实力

更有大爱无边

汶州能挽狂澜于不倒

四川能炼彩石于补天

中国也能扶天柱将倾西南

10万平方公里的山崩地裂

定能被轻轻的抚平

定能重建美好的家园

化蝶涅磐的汶川

已遥见桅杆

王婆卖瓜(之三十七)

这是笔者写给汶川大地震的一首长诗,值云南昭通遭受地震之际,拿来当祭文,以示悼念。就本篇博文的写作而言,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博友注意。

首先,全景史诗。无论格萨尔王、奥德修记及荷马史诗,凡作为史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承载历史信息,要传递历史信息。伟大的民族,需要有她光辉的史诗。本篇长诗记下汶川地震发生最初一周,整个全景驰援,以及用血换来救助特大地震天灾的重要经验,这就有了史诗特点。全景纪录汶川地震最关键的八方救援第一周;又是170行的长诗,还是在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内写下的诗,至少在我所看到的有关诗歌,已为天下之先!

其次,紧盯时代。博友春深评论我的诗文很有“新闻含量”,这恰恰就是我诗文的突出特点。绝不能让我的诗文缺席历史,那就要盯着时代,关注国家,倾情民生;又要浓墨重彩的去表现时代,表现国家,表现民生!本篇博文就是笔者看到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悲惨,看到国家组织救援的倾力,看到无数奋力救援的震撼,真真激情难遏。作为一个业余的诗歌爱好者,我至少是以飞扬的激情,以诗歌的新闻性,以诗心文情应负的历史责任,在与历史同行,在与祖国同行,在于人民同行!

任何巨大的灾变,任何民族的苦难,都最能造就出不朽的诗篇,也能造就出不朽的诗人。可如果在汶川这场大地震中,中国凡带“国字号”的诗人,若没写下一行诗句,那就是丧尽了诗人的天良!他们要是拷问自己的灵魂,那将永远不得安宁。

再有,高唱赞歌。很多清高的诗人不屑于写赞歌,以为那都是御用文人的不耻。可司马迁作为御用文人,他写出了“无韵之离骚,千古之绝唱”。试问:我们的自由撰稿人,有谁取得了超过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古人论诗曾深刻指出:“愁苦易工,欢愉难好”。或者说,流行歌曲好唱,也好流行;而赞歌最难唱响,最难唱成时代的主旋。写新闻也是如此,最难写的就是工作通讯,就是典型经验,它对文字驾驭的能力要求格外高。

标签:灾区   他们   就是   抗灾

条留言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吴中经济开发区越溪若水网络推广工作室 保留所有权利.   苏ICP备17010502号-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