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鹤龄:毛主席的“浮夸”言论不浮夸——评《毛主席浮夸言论汇编》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中华论坛有位“安东才子”发一篇《毛泽东浮夸言论汇编》(下简称《汇编》),辑录了毛主席1958年的一些“浮夸”言论,细细读过,发觉这些“浮夸”言论,很多都是转述或评论别人的话,有的则是反话、风趣的话、调侃的话。谁要是对此还存疑问,不妨参照毛主席1959年4月29日《致六级干部的公开信》去解读它。

  鹤龄:毛主席的“浮夸”言论不浮夸——评《毛主席浮夸言论汇编》

  ——贺合林——

  

  中华论坛有位“安东才子”发一篇《毛泽东浮夸言论汇编》(下简称《汇编》),辑录了毛主席1958年的一些“浮夸”言论,细细读过,发觉这些“浮夸”言论,很多都是转述或评论别人的话,有的则是反话、风趣的话、调侃的话。谁要是对此还存疑问,不妨参照毛主席1959年4月29日《致六级干部的公开信》去解读它。

  一对1958年粮食总产量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1、1958年6月21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是粮,最重要,如若不相信,让厨房停伙三天行不行现在的口号是:“苦战三年,争取每人千斤”(六千五百亿斤)今年可能增产1000亿斤,达到4700亿斤到4800亿斤。……粮食今年可增产1000亿斤,也有同志估计为1300亿厅,我估计增它100亿斤有把握,1300也不反对。

  2、1958年8月17日《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粮食产量今年可能达到6500亿斤,一说7000亿斤……

  3、1958年9月5日《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今年大概可以差不多增产一倍(粮食),即有可能从去年3700亿斤,增到七千几百亿斤……

  4、1958年11月9日《在为八届六中全会作准备的郑州会议上的讲话第五次讲话》;

  

  提倡实事求是,不要谎,不要把别人的猪自己的,不要把300斤麦子成400斤。今年的9000亿斤粮食,最多是7400亿斤,把7400亿斤当数,其余1600亿斤当作谎,比较妥当。

  5、1958年11月23日《在武昌会议上的第二次讲话》

  

  又比如粮食,究竟有多少,去年3700亿斤,今年先说9000亿斤,后来又压到7500亿斤到8000亿斤,这是否靠得住(谭震林:7500到7800亿斤,差不多。)(XXX:9000亿斤,已经打了7折。)(李先念:7500亿斤是有的。)去年3700亿斤,今年7500亿斤翻了一番,那就了不起。

  6、1958年12月9日《在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粮食是不少,各地打了折扣以后是8600亿斤,我们讲7300亿斤,即翻一番多点,那1100亿斤不算,真有而不算,也不吃亏。东西还存在。我们只怕没有,有没有,没有查过,在座诸公都没有查过。就算有8600亿斤,四分之一是薯类。

  以上是《汇编》中毛主席关于1958年粮食总产量的几段“浮夸”言论。“安东才子”在第四条后面加注:

  

  “这个7400亿斤的“产量”本身就是‘浮夸风’。它依然是以‘万斤亩’为前提在9000亿斤的‘产量’上‘二八开’估计出来的,某些人所谓的‘给浮夸风泼冷水’纯属捏造。”

  

  别开毛主席浮不浮夸的问题,先说说“安东才子”的依然是“以万斤亩为前提”。当时的耕地是18亿亩,年产9000亿斤,平均亩产也就500斤,何来的“以万斤亩为前提”

  

  毛主席究竟浮不浮夸在1957年的3700亿斤粮食的基础上,六月间,有人估计1958年可增产1000亿斤或1300亿斤,而毛主席“浮夸”的只100亿斤,不足那些人的十分之一!

  

  八月间,估计数据达到了7000亿斤,九月初,变成了7000多亿斤!

  

  十一月初,上数据达到9000亿斤,毛主席“浮夸”最多7400亿斤。就连这个数字他也信不实,十一月底,对于“压缩”的7500——8000亿斤,毛主席提出了“这是否靠得住”的问题。尽管有谭震林、XXX、李先念的“证实”,但毛主席还是信不过,于12月初,再次提出质疑:“我们只怕没有。有没有,没有查过,在座诸公也没有查过。”

  

  安东才子煞费苦心的“汇编”了这些毛主席的“浮夸”言论,却不料所得正好相反,恰好见证了毛主席一点也不浮夸。

  

  

  二、对当时粮食亩产量的最高估计

  1、1958年8月4日〈视察徐水时的谈话》

  

  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2、1958年8月30日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

  

  假如亩产万斤,达到现在的“卫星”时,一亩等于四十亩、八十至九十亩,还种那么多于什么呢……

  3、1958年9月8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第二次讲话》

  

  粮食,苦战三年,今年可能是七千到八千亿斤,明年翻一番,就可能是一万五千亿斤。

  4、1958年10月30日《在石家庄地区的谈话》

  

  今年一尺多,去年才有三、四寸,那就不错吧,是否准备大面积丰产,五千斤到一万斤有没有

  

  ××:有一个县搞一万斤。

  

  毛:你们今年小麦平均多少

  

  ×××:270斤。

  

  毛:今年丰产,有上帝帮忙,究竟不算。白薯亩产千斤的有几个县

  

  ×××:有十四个县。)

  5、1958年11月1日《在邯郸地区的谈话》

  

  把这些丰产方法推广,一推广就照他这个办法,那么,你们种植面积就可缩小到四百万亩。一亩一万斤,就是四百亿斤……

  6、1958年11月1日在新乡地区和五个县委书记谈话纪要》

  

  种地用深耕细作的方法,达到少种多收的目的。亩产搞他一万斤,先搞两千斤,加一番再搞四、五千斤,再翻一番就是一万斤。

  

  ×××:我们再搞卫星田。

  

  毛:搞大面积卫星田。

  

  ×××:全省八十万亩小麦,卫星田一千六百万亩。

  

  毛:占百分之二十。二、三年后,公社把耕地面积缩小。深耕三、四尺,亩产一万斤,一个深耕细作,一个机械化。

  7、1958年12月1日《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使亩产一百多斤或几百斤向亩产几千斤或者几万斤粮食转化。

  《汇编》中的这几段话,虽然毛主席都“浮夸”了“亩产万斤”,但是,除了第七条,亩产万斤都是毛主席引用或是在评论别人的言论。

  

  其中的第一条“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和第二条“还种那么多干什么呢”,明显的是反语,是对鼓吹亩产万斤的不动声色的批评。

  

  其中的第七条“使亩产一百多斤或几百斤向亩产几千斤或者几万斤粮食转化”, 是论述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是论述一定可以达到,更不是制定的要求达到的目标计划。而且,在后面,毛主席特别指出:“头脑要冷又要热,又是统一性的两个对立面。冲天干劲是热。科学分析是冷。在我国,在目前,有些人太热了一点。他们不想使自己的头脑有一段冷的时间,不愿意做分析,只爱热。同志们,这种态度是不利于做领导工作的,他们可能跌筋斗,这些人应当注意提醒一下自己的头脑。”

  

  “安东才子”把这些全省掉,只“汇编”了“浮夸”的这一小截而断章取,。

  

  那么,经过科学分析的当时粮食亩产可以达到多少呢。毛主席在《公开信》中说: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例如,去年亩产只有三百斤,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己,实际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是不可能的。”

  相信大家都看清楚了吧,五八年“浮夸”“亩产万斤”的毛主席,到了五九年四月份,粮食亩产量就降到了这样低!

  

  

  三、“粮食多了吃不完”是一句反话

  1、1958年11月21日《在武昌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次讲话》

  

  粮食多一点没关系,但每人一万斤也不好。要成灾的。无非是三年不种田,吃完了再种。

  2、1958年11月23日《在武昌会议上的讲话第二次讲话》

  

  农业快得很,明年再搞一年。就粮食而论,搞到一万五千亿斤,农民就可以休息了。就可以放一年假。粮食多了吃不完。

  3、1958年11月1日《在邯郸地区的谈话》

  

  你们小麦四百万亩,一亩一万斤就是四百亿斤,六百五十万人,四百亿斤就吃不完么……将来不是地少,而是地多,少种多收。深耕也就是耕三、四尺。细作无非是中耕、追肥、追水、治虫那套么,少种多收,也就是种一亩收一万斤……

  4、1958年9月5日《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今年如果搞到七千多亿斤粮食,明年如果又翻一番,就是一万五千亿斤。明年也许不能搞到这么多,太搞多了,除了人吃马喂之外,现在没有找到用途。也许会发生问题。但是明年总是可能超过一万亿斤。

  还好,这位“安东才子”的《汇编》总算没有把毛主席视察徐水时说的“一天吃五顿”当话把。有位“三月云淡风清”自作聪明,就拿毛主席视察徐水编了一个《特殊笑话》:

  这时,南梨园乡的乡党委书记詹登科、大寺各合作社支书阎玉如和社主任李江生也都落座,毛泽东拿出笔、纸,让把他们的名字写下,自己又念一遍,随后便问: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李江生应声道。

  

  “每亩平均多少斤”

  

  支书阎玉如接过话头:“754斤!”

  

  毛泽东笑了:“不少呀!”他又问社里和县里大秋作物的预产量。

  

  张国忠告诉毛泽东:“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亩产2000斤。”说完,又补充说明道,“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35万亩。”

  

  毛泽东听后,不觉睁大了眼睛。他笑嘻嘻地环顾着屋里的人们,说:“要收那么多粮食呀!”他显然又想起汽车上张国忠向他介绍的徐水县的情况,伸出巴掌算账说:“你们夏收才收到9000多万斤粮食呢!秋收要收11亿呀!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聪明过头的“三月云淡风清”特意加了一条按语:“夏收才收到9000多万斤!秋收要收11亿呀!”如果毛泽东问:这怎么可能他就离真理走近了一步;可是他问:“粮食多了怎么办啊”他与真理擦肩而过。且向相反的方向急驰而去。

  这个问题把大家都难住了。事实上,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实在还是因为粮食当时并没有打得那么多。但在当时,没有人会如此说。

  

  张国忠踌躇着开口解答:“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泽东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的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

  

  李江生又出了个主意:“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泽东认为这还不是答案:“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

  

  大家答不出来。毛泽东呵呵地笑,环视四周。旁人也跟着笑

  

  张国忠打破尴尬说:“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

  

  毛泽东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他又笑了笑,“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粮食多了,农民可以半天耕作,半天休息,搞文化、学技术。”说完,他站起身,要到村子里去看看。

  聪明至极的“三月云淡风清”又“按”起来了:

  

  君君臣臣,十九品的芝麻官,一起热热闹闹地讨论“粮食多了怎么办”的大问题。

  

  换机器,不行;造酒,也不行。伟大领袖处处地方显得比别人高明。

  

  问题是伟大领袖提出来的,正确答案也是伟大领袖自己找出来的:

  

  一天吃五顿;半天耕作,半天休息。

  俗话说,物极必反,这位聪明过头的“三月云淡风清”正好走到了聪明的反面,暴露了自己的愚蠢!并且以为一国之主的毛主席也应该向他这样的愚蠢才行!

  

  试问,你知道毛主席到徐水是来干什么的吗毛主席不是来专门处理徐水浮夸风问题的,而是来调查了解浮夸风在当时的农村基层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的。如果当时的毛主席也像你“三月云淡风清”一样的愚蠢,不是风趣地提出“粮食多了怎么办啊”融进群众中让大家无所不谈而是板着面孔逼问“这怎么可能呢”,接下来将会是什么场景接下来毛主席就必须“下车伊始,哇哇啦啦的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了。面对着干部们“谎军情”,毛主席不提出批评行吗可是,批评了这几个基层干部不打紧,毛主席还有可能从基层干部和群众口中了解到浮夸风的真实情况吗!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他就装起了傻,他必须装傻!而你“三月云淡风清”却暴露出了真正的傻。当然,还有很多如“三月云淡风清”一样的编“笑话”者如“安东才子”之类,要不是真正的傻就是别有用心的在装傻!

  在那个岁月,毛主席真的担心“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吗毛主席是真的在和徐水干部讨论“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吗他在《公开信》中给了那些真傻瓜和装出的傻瓜以有力的回答:

  

  他担心的是粮食不够吃怎么办!他要和大家讨论的是粮食不够吃怎么办!毛主席在《公开信》中说:

  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闲时半干半稀,杂以蕃薯、青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一件大事。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装傻”的别有用心者,一方面拿着“忙时多吃,闲时少吃,闲时半干半稀,杂以蕃薯、青菜、瓜豆、芋头之类”嘲弄那时的苦,一方面又拿来着“粮食吃不完了怎么办、一天吃五顿”指责毛主席的浮夸。

  

  希望那些受误导的“真傻”,把毛主席的这封信好好的读几遍吧,不要再受欺骗再犯傻了!

  

  

  附《毛主席浮夸言论汇编》

标签:粮食   毛主席   浮夸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