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货币流动性不均衡被正反馈放大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中国货币流动性不均衡被正反馈放大

  

  谁是谁非任评说

  

  现在对于流动性的松紧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说松有说松的道理,那就是中国的货币供给和新增贷款增量远远超过计划和预期,海外美国的量化宽松和欧洲、日本的跟进,热钱还大规模的涌入;如果要说流动性紧张,则可以见到民间融资利率的上扬、银行拉存款的急切以及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在短期上一度超过贷款利率,在长期上超过了国债利率,因此整个中国的流动性应当是松紧互现的不均衡状态。

  

  央行公告11日的1年期央票数量延续了七周的10亿元历史地量。同时央行还实施了600亿元的14天期限正回购,一举从市场中抽走了巨量流动性,为目前一跌再跌的资金价格踩了刹车,央行收紧流动性的决心之大由此可见。时隔近三年央行重启14天期限正回购工具,背后应是银行拆借利率高涨央票发行失败,央行按理在这十四天内提高准备金。本周的公开市场资金充裕,央票到期量较上周大增,本周央票到期量为1110亿元,发行由于利率倒挂而受阻只有10亿元,而上周到期仅有180亿元,如果再延续上周20亿元的对冲量,通胀将难以控制。下周多达2290亿的到期量,市场资金更宽裕。因此在这个角度看市场上的资金是充足的,央行提高准备金是有理有据的,所以在1月14日央行提高准备金就不奇怪了。

  

  本周公布的各项金融数据透露出三个信息:第一,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很有钱。2010年末居民储蓄30.33万亿,同比增16.31%;其他存款49.99万亿,同比增15.81%,总计存款高达80.3万亿。第二,货币贬值的速度很快。按照今后5年M2增16%的速度,若现在有100万元,第二年相当于变成了84万,第5年变成了49.79万,这意味拿着货币不投资,5年就相当于打对折。第三,人民币升值加快,热钱在加速涌入。

  

  但是市场上很缺钱,我们看到银行股的融资潮再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捉襟见肘。根据巴塞尔Ⅲ的规定,未来全球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5%,银行去年三季显示,农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9.75%,招行为8.03%,深发展只有7.00%,民生为8.34%。在去年银行大规模融资的背景下,今年的融资需求依然不减,现在已经初步预计需要融资1200亿元,民生、兴业等银行已经初步融资方案,而且去年刚刚巨额融资成功的农业银行也加入了再融资的行列,并且融资银行和融资额还在不断的增加中,给市场巨大的压力和恐惧,本人曾经论述的巴塞尔协议是中国的枷锁的观点越来越得到了印证,从这个角度看资金又是非常紧缺的。

  

  而在社会层面的资金紧缺可以从对于相关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看出来,现在中国对于集资处理异常严厉,根据刚刚出台的最新规定: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将追究刑责。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将追究刑责,而这个刑责是可以重到死刑的。2005年至2010年6月,我国的非法集资类案件超过1万起,涉案金额1000多亿元,每年约以2000起、集资额200亿的规模快速增加。这个犯罪的定罪门槛是非常低的,甚至不到一套房子的十分之一,几个亲友借款买一套房子自住都可能满足定罪的法条规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资金紧缺的情况,只有足够的紧缺才有这样冒险集资的必要。

  

  对于进来的热钱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从公开的数据中是可以找到端倪的,经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银行结售汇规模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前11个月已达到2.12万亿美元,超过2008年同期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4%;同期银行结售汇顺差3515亿美元,同比增长48%。海关总署10日公布2010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其中出口.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结汇顺差和进出口顺差的脱节,数额上和增值率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差别,之间的差距大约折合人民币亿元,这一万亿就是新进热钱大致的规模,而中国的M0总量才是4万亿左右,M1在20万亿,中国整体高流动性的资金应当在M0到M1之间,这些热钱的份额已经达到了足够引起巨大波澜的5%以上。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海外的人民币流动性,去年12月在香港金融市场,投资者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中国政府发行的人民币国债上。此次发行的人民币国债总额为80亿元人民币,但申购额达到571亿元人民币,超过发行额的7倍。在80亿元人民币国债中,50亿元面向机构投资者,但足足吸引了500亿元人民币,创下了10比1的竞争率。随着用人民币结算的贸易蓬勃发展,在香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民币场外市场。香港每月人民币交易额从去年上半年的40亿元蹿升到年底的700亿元。香港金融机构利用丰富的人民币资金,纷纷推出债券、期货等各种人民币相关金融商品。如果加上通过边境贸易等东南亚和中亚国家持有的人民币,预计在海外流通的人民币规模超过1万亿元。而这些钱由于属于人民币不是外汇,受到的监管将比外汇要松很多,在适合的情况下其回流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所以我们看到的中国流动性现状即不是流动性的泛滥也不是流动性的紧缩而是流动性的不均衡,而且这样的流动性不均衡还在不断的加剧过程中,为什么会加剧呢?这就是我们的调控对于流动性不均衡的作用形成了正反馈的效应,央行对于流动性的收紧的手段是面向全社会的,而热钱等流动性宽松的地方的流动性是操控在一部分的手里是不会被央行的货币政策所收紧的,这样的收紧流动性一定是要造成流动性的松紧不均的,这样的不均在总量的宏观统计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在微观上确实是差异极大,而且这样的不均衡不会简单而自动的变成均衡的状态,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挖一个池子就可以流进来,然后再流出去那样简单,这流动的过程是要有成本和代价的,那就是资金进来,在流动性不均衡的情况下,资金每过手一次,都是要赚钱的,也就是不让我得利我的钱不会付款给你的!因此央行所说的池子论,让热钱怎么进怎么出就是有问题了,因为热钱在过手中就渔利丰厚了。

  

  而且对于这样的不均衡下的渔利,本身会加剧流动性的不均衡而造成正反馈,因为对于流动性不均衡要渔利,首先就要找最刚需的地方,刚需的地方由于需求的刚性价格的变化可以硬性的向下游转嫁,由刚需的老百姓买单。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就是在流动性不均衡下,资金不是向流动性紧缺的地方去弥补流动性的不足,反而是流向流动性渔利的地方,因此造成渔利接盘能力强的刚需领域出现流动性的过剩,这样的结果就是流动性越富裕的地方流动性来渔利的越多,形成正反馈造成流动性更加的不均衡;与此同时在08年危机以后世界也有避险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美国的量化宽松以后,流动性也不是入美国所愿的流入其产业促进产业的发展,而是在美国的金融系统进行淤积,这样的淤积的背后也是因为这些地方流动性充裕,资金的安全性高,而流动性紧缺的产业在危机中安全性低,因此流动性会向金融系统淤积,而且这样的淤积是流动性的抱团取暖,流动性越淤积富裕的地方越安全越可以吸引流动性反而流动性越紧缺的地方风险越大流动性越远离,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实际上是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的失效,因此解决这样的问题一定是需要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的。这也是股市兴登堡凶兆所描述的一个现象,根据其模型是可以推算出来其后的危机的。

  

  热钱渔利如同大海中的旗鱼捕猎,旗鱼是世界上游速最快的大型肉食性鱼类之一,旗鱼捕猎的方式就是通过惊扰把一个鱼群赶到一起,让鱼群不断的旋转和聚集,因为鱼群的每一条鱼都觉得抱团很安全,然而这样的一大团反而被旗鱼控制成为了旗鱼的猎物和羊群。最后这些鱼群被赶上水面,不但要有旗鱼的攻击,还有天空中的海鸥,而海鸥的聚集有给渔民明确的大鱼群的信号,渔船也来了,最后整个鱼群被全部猎取了,如果鱼群不是因为害怕而聚拢起来,反而是旗鱼无法将它们集体猎杀。现在金融大鳄的热钱的作用就如旗鱼,而中国的新兴经济就是在危机压力下抱团求安全的大鱼群,流动性不均衡下的流动性聚集和抱团取暖,给了猎杀者一网打尽的机会,一旦这个大鱼群被控制和赶上水面,不仅仅是热钱和大鳄要大开杀戒,世界所有的猎食者都会蜂拥而至的落井下石分一杯羹,因此在流动性不均衡下资金的聚集取暖不是好事情,这样的聚集不是流动性的泛滥,而是流动性的不均衡到达极点下,经济即将彻底崩盘前的凶兆。

  

  上述的资金聚集和抱团,在流动性不均衡和在刚需领域渔利的情况,就中国国情对于老百姓的刚需,没有比吃和住更刚需的了,因此流动性要是收紧,我们看到的是反而是热钱到房子和农产品上渔利,所放的高利贷利息也成为新的流动性和成本支撑,造成农产品和房价流动性反而过剩被炒作,房价现在出现了回暖状态而农产品更是局部和个别品种的暴涨不断出现。中房信公布的数据称,截至2010年12月27日,上海各个环线新建商品住宅的套均总价分别为内环内651.6万元、内中环423.3万元、中外环317.5万元、外郊环215.9万元、郊环外171.1万元,环比分别上涨了36.4%、41.4%、58.6%、53%和55%。同时1月11日下午最新消息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1月上旬,北京住宅成交量达9239套,同比上涨75.8%。不过,北京楼市的供给则进入了“真空状态”。截至今日,仅有一个期房项目取得预售许可证,仅提供48套房源。这样的供需关系和成交量,绝对是连续暴涨前夜的样子。对于吃和住这样的刚需如果能够被收紧流动性搞得降价,那么还有什么行业能够有流动性?所有的行业一定是一地鸡毛和遍地哀鸿!所以我们的资金在通胀的压力下,在资金面紧缩的调控下,社会资金在保值避险等需求下一致的到房地产和农产品上进行抱团取暖,本身就是聚集起来的一个大鱼群,早已经是热钱旗鱼控制的目标了,下面的结果就是等待猎杀了,在这些行业的资金链难以为继的时候,这些产业的控制权就被外资所控制,我们看到的不光是外资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快速增加,更可以发现外资收购控制中国农产品渠道企业的加速,我们当年大豆和食用油的悲剧就要再度重演,在当年利用国际大豆价格的波动和压榨企业资金链的危机,国际四大粮商收购了中国主要的食用油生产企业,中国的大豆和食用油产业的控制权整体受制于人,这样的危机在当今流动性不均衡的情况下再度显现。

  

  在我们初期已经错失以泡沫对抗泡沫的情况下,西方的泡沫已经进来,再出现泡沫让他们的泡沫膨胀得利就更惨了,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继续收紧流动性而硬着陆,以经济调整需求下降对抗泡沫了,让中国经济率先二次探底,带动世界经济的探底而争取主动了,现在央行的做法似乎走向这条道路。我们现在不断的宏观调控和热钱不断涌入二者恰恰是流动性不均衡的一个推进器,加剧了流动性的不均衡,收紧流动性使得社会民间融资成本增加,资金利率加大,资金就要找更能够承受高利率的刚需来实现其资金的利率,结果就是收紧流动性使得原来流动性紧缺的地方更紧缺,流动性富裕的刚需领域渔利的投机资金流入而流动性泛滥,而同时热钱的涌入有加剧了流动性更泛滥,原因就是我们的调控收紧流动性是平均的面向这个金融体系而不是具体针对某个泛滥局部,而热钱流动性进来要找流动性好的地方渔利保障其成交量和安全,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不均衡的正反馈放大直到崩盘。

  

  我们应当看到的是所有经济危机和政府进行干预的经济背景,都是一个市场自我调节失效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流动性不均衡发展到正反馈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的人为干预,其结果必然是不均衡的态势越来越大,超过经济体系的承受范围,一定是系统性的崩溃,要出现经济危机或者是硬着陆的,因此对于现在中国出现的不均衡正反馈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深度的认识这样的经济形势,及时干预流动性不均衡的状态,需要的是微观调控给具体的不均衡领域进行干预找到平衡,而不是总体上的宏观调控,因为对于不均衡在宏观统计平均上是难以反映的,宏观调控并不能起到控制流动性不均衡的效果,不能打断流动性不均衡不断发展的正反馈链条,经济的动荡和危机是无法有效控制的,而现在流动性不均衡的情况快速发展,转变市场调控的观念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们所进行的微观调控,就是要在微观上打断流动性不均衡正反馈的链条,让流动性不均衡和外来流动性渔利机会得到控制,本人认为对于房地产这样的领域,既要调控又要有政策扶持保障房的建设,开发贷款和融资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对于保障房建设给与特殊的金融扶持政策,否则我们天量的保障房建设没有资金支持只能是一个空话,以保障房的流动性注入减缓刚需对冲其他外来资金的渔利空间;对于我们的农产品我们要看到中间渠道和加工企业的压力,就如我们要求大米不涨价但是稻谷的收购价已经上涨40%以上,这样的不涨价的背后是加工和渠道买单,因此对于中国的粮食加工和渠道是要保护和补贴的,就如对于蔬菜的控制价格要在运输上对于鲜活产品免费来补贴!更进一步的是在资源领域不能因为流动性紧缩而造成企业的贱卖,就如08年后的稀土一样,而国家收储稀土就是给稀土产业局部注入流动性,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还可以更激进一些,比如将稀土变成货币的一种形式,不但注入了流动性而且把这些流动性锁定在了稀土的行业领域不影响其它行业造成流动性泛滥。这些手段都非常好的避免了外来流动性的渔利,控制了在微观领域流动性不均衡的发展。

  

  中国的流动性问题不是泛滥而是流动性的不均衡,中国不是经济能量的泛滥而是经济无用能量的增多和失控,也就是社会肌体的熵在增加,而且这样的无序超过了市场自我修正的范畴,内部的不均衡不是总量的增多就不能通过宏观上简单的减少总量来实现调控,必然要采取更多的手段在微观控制不均衡的正反馈进行微观调控,把流动性的不均衡控制在市场可以自我调节的领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世界已经全球化,现在的微观范畴已经大大超过历史形成微观经济理论的时代,对于微观上超过市场负反馈自我调节的部分,一定要以政策手段打破,否则这样的不均衡不断的放大和被外来流动性的渔利造成财富不断外流,一定是以经济的整体崩盘为代价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流动性问题不是泛滥也不是紧缩而是不均衡,现在不均衡被微观上渔利动机造成正反馈的放大,对此宏观上是统计和政策是不足的,一定要进行微观调控控制这样的正反馈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流动性不均衡的情况下在民生的关键领域控制住通胀的发展。

标签:流动性   均衡   资金   这样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