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略谈毛泽东时代早期开放的模糊路径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略谈毛泽东时代早期开放的模糊路径

  

  

  新中国的前二十多年,可以称作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时代没有封闭,长期被封锁是段真实历史。这段历史的渊源必须追溯到共和国成立之前,在《别了,司徒雷登》前后,美国对华关系白皮书已经出笼,拒不承认新生政权,公开渲染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同时进入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状态。

  在整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基本处在偷偷摸摸搞外贸的被封锁状态,远洋运输总是打着别国旗号。尽管毛泽东同志表示:封锁吧,封锁它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实际对外贸易仍然一刻也没有停息。这个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在中苏之间展开,这是国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垒、以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国产国际)帮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所决定。这个时期开放的基本特征是,中国被全面封锁,但总算没有封锁住。

  到了中苏交恶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尽管国际形势十分不利,但中国进入了堂堂正正搞外贸的新时期。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中远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广远公司)同日宣告成立。4月28日第一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光华”号客轮,在广州黄埔港举行隆重的首航典礼。随后“光华”轮驶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港接运受难华侨回国。“光华”轮陈宏泽是新中国远洋运输船队的第一位船长,1921年1月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县的一个华侨家庭,毕业于广东省海事专科学校,曾参加广东滨海区的抗日斗争。1946年后,在上海招商局宝怀轮、海厦轮任实习生,后晋升为二副、大副。1950年1月,他参加香港招商局13艘船起义,后在广州海运局任大副、船长。曾荣获广东省、广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多次被评为交通部、广东省的先进生产者(工)。为广东省第6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调香港友联船厂有限公司,为第一任总经理。1988年3月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

  为了提高早期开放的能力,中国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自行设计建造万吨轮,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东风”号。“东风”号轮船于1958年被列为国家新科学技术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九局第二产品设计室,仅用3个半月就完成了设计任务。该轮总长161.40米,型宽20.20米,型深12.40米;载重量11754吨,排水量17182吨;每小时航速17海里,续航力为12000海里。在载重量、快速性、燃油消耗量、钢料消耗率等指标上,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都已经达到当时世界造船业的领先水平。1959年,交通部远洋运输局与江南造船厂正式签订造船协议书;1960年4月下水后,“东风”轮经历了长达5年的安装调试过程;1965年10月;轻载试航。1965年12月10日,“东风”轮试航成功,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河。“东风”轮建成后,大连、天津和广州等地纷纷上马制造万吨轮,“阳”字号、“风”字号等几十条万吨级船舶先后问世。八十年代后,我国制造的船舶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全国船厂制造的大约80%的大型船舶是出口船。  

  上世纪六十年代另一标志性事件是,1964年12月,中远首次按国际惯例利用银行贷款购进“黎明”号货船。这使中远成为中国首家利用银行贷款发展远洋船队的船公司。从此,中远开始按照“贷款买船,赢利还贷”模式,自力更生发展远洋船队。经过40余年发展,船队规模、赢利能力等方面,增长了近千倍:由一支4万余吨的小船公司,发展成位居世界航运前茅的航运公司。到了1967年5月,中远广州分公司“敦煌”轮从黄埔起航,开往西欧,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国际班轮航线的开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远船队规模大发展时期,1975年底中远公司船队总吨位突破500万吨,期间几乎是每年以近百万吨的巨额数字增长,受到国际航运同行瞩目。  

  时间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根据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的演变,毛泽东在1970年会见非洲客人时指出,亚非拉是第三世界,第一次明确表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再次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从而明确地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年4月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还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这是七十年代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时期中国显然主要是跟第三世界打交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小球推动大球转”指的是中美建交史上的一段佳话——乒乓外交。1971年4月,中国总理在北京接见了美国乒乓球队代表团的全体成员,由此大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又称《上海公》)。经历七十年代中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后,1977年初,美国总统卡特执政后,曾于1977年8月和1978年5月分别派国务卿万斯和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进行磋商。双方于1978年7月初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馆。邓小平副总理于1979年1月29日至2月4日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1979年4月18日,中远上海分公司“柳林海”轮从上海启航抵达美国西雅图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艘驶抵美国港口的中国商船。从此恢复了自新中国成立即中断的中美两国海上运输航线。  

  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毛泽东同志于1974年提议邓小平复出。1974年6月1日,自1972年春发现膀胱癌以来一直抱病超负荷工作的周恩来终因病势沉重,住进了解放军 305医院,直到1976年1月8日去世。四届人大召开在即,在周恩来病重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提出由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这也部分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当时对经济建设的某种思考,之后从“左右”问题开始,出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七十年代,本人已经上学,体会到了当时不很明白的一些事情,同时唱着一首歌是“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歌中唱道:迎着朝阳,乘风破浪,我驾驶着巨轮出海去远航……狂风暴雨不可阻挡……可见尽管当时也许只能在第三世界交朋友,但开放既有意愿也有行动,新中国的历史只有封锁没有封闭。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