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是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先兆
“次贷”危机是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先兆
于祖尧
自去年夏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在“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中苦苦煎熬、挣扎。发展中国家也受其害。“次贷危机”至今依然是困挠世人的世界性难题。
本文试图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研究“次贷”问题:即透过“次贷”看美国经济;又透过美国经济看“次贷”危机。这样思考问题,也许可以避免就事论事,可以从我们和世人己缴付的不菲“学费”中得到有益的收获。
近30年,由于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成灾,国人对美国及其经济有着一种莫明的迷信和神话,以致把它当作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榜样。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犹如一副令人清醒的退热剂,让人们重新审视新自由主义及其市场原教旨主义信徒们的说教。
“次贷”:美国经济的缩影
怎样认识美国盛行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由它引爆的信用危机?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次贷”危机是局部的、短期的问题;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实体经济并未受到影响。
我的看法是,“次贷”及其危机并不是美国经济的局部的、偶然发生的问题。“次贷”实际上是美国经济的缩影;“次贷”金融风波可能是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先兆。
“次贷”是上世纪6 0年代美国房地产热之机,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旗号下推出的一种金融衍生品。所谓“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贷款人向信用级别较低的客户,按较优惠的条件以房产作抵押提供贷款,而贷款人则将债权打包,用资产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次贷”及其证券、衍生品种类繁多,主要特点如下:
——靠贷款实现消费。即借用投资人的钱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然后用未来预期的收入偿还债主。
——转嫁市场风险。设计这种衍生品的初旨,美其名曰“分散经营风险”。但实际上是将市场经营风险转嫁到众多投资者和低收入群体身上。而且随着信用链条延伸,一旦发生支付危机,将引起“多米骨牌”效应。
——助推参与者的投机性。设计此类衍生品是以对住宅市场持续升温和房价攀高为预期,购房者和债券持有者能够实现资产增值,从而能够承担高利率负担为预期前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前提根本不存在。投资者一旦落入圈套,便千方百计靠投机脱身。
——酿造经济虚拟化、泡沫化。货币是价值尺度和交换的媒介。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产物。它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但当货币异化为资本后,它变成为以追求自身增值为目的,并取得独立的运动形态:G——G’。这样,在实体经济之外,形成了一个与之并存的虚拟的货币经济。“次贷”证券上市,在住宅市场之旁形成了一个以次贷证券为交易对象的金融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债权证券的投资人。他们的行为服从于证券收益最大化。过度投机造成“次贷”证券市场脱离实体经济而虚拟化、泡沫化。
——承担着经济支柱的重任。房地产业是美国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带动60多个相关产业。抵押贷款占房地产半壁江山。“次贷”比重又占其中的一半。但这根支柱的根基却建立在“地震带”上,毫无抗震能力。
“次贷”并不仅仅是种金融衍生品。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它已经发展为金融行业的重要分支,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
“次贷”实际上是美国经济的缩影。透视“次贷”,人们就可以看清美国整体经济的致命弱点。“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次贷”危机是美国整体经济体制病症的先兆。
——居民消费靠信贷支撑,家庭债务负担沉重。
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是经济协调稳定增长的源泉和前提。美国是高收入、高消费的富国,但贫富两极分化、基尼系数高一直是困挠美国经济的难题,1990年为0.428上升到2005年0.469,政府和厂商企图用消费信贷的对策鼓励消费,缓解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维持70%的消费率。但是,消费信贷在暂时增加居民消费的同时,却使广大中低收入家庭沦为“债奴”。2001—2004年“次贷”快速膨胀时期,家庭债务占收入的比重上升到13,6%,家庭债务余额高达11.4万亿美元,等于当年GDP的3/4以上。这就表明,作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消费是靠债务维持的;与消费相关的产业群的发展也是把希望寄托在消费信贷的持续上。但周而复始的经济衰退和危机,股市崩盘,房地产泡沫破灭等等,使消费信贷的违约率一路攀升。美国房贷的损失率一度高达37%(1998年),“次贷”损失率在20%至 40%之间,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50%。
——财政赤字长期居高不下,政府入不敷出。
财政收支平衡,是政府有效地履行职能的物质保证,也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运用财政政策实施宏观调节的必要前提。但是,美国政府无视财政运作的基本规则,长期奉行赤字财政,依靠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亏空。1980年,美国财政赤字为762亿美元,占GDP的1.9 4%;19 9 8年,美国财政账面盈余500亿美元,但这是靠动用社会保障资金填补财政资金缺口。之后,赤字逐年攀升,2005年达至创记录的4992亿美元,占GDP的4%。布什即将御任。在今年10月开始的2009年度预算赤字将高达4820亿美元,实际可能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但尽管如此,今年美国会仍通过了3000亿美元的一揽子住房救助法案。这3000亿美元对深陷危机泥潭的住房市场不过是杯水车薪。下届政府将陷入“次贷”和财政双重危机的困境。
——巨额外贸赤字拖累了世界经济。
进出口贸易平衡,是一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美国是贸易大国。年进出口额占世界的20%以上。外贸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强大的实体经济、巨大的市场容量以及美元的霸主地位,是美国在当今国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没有哪个国家有实力挑战美国的地位。按理说,美国可以高枕无忧。但是,如今美国却背上了巨额外贸逆差的沉重包袱。2006年,美国外贸逆差高达8830亿美元,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外贸额的1/3。据此,美国为了弥补巨额外贸逆差,必须每天借20亿美元外债。
——一方面在国内外大肆举债,另一方面无节制地滥发国债,造成债务恶性膨胀,经济虚拟化、泡沫化。
美国2006年净外债对GDP的比例达到5 0%。经常项目的赤字为8640亿美元。各国以美元为储备的外汇储备额达到2.72万亿美元。据国家审计署资料,美国内外债余额为53万亿美元,为GDP的3倍。金融资产的市值达到46万亿美元的规模。
滥发美元和债券,导致金融业恶性膨胀,三次产业畸型发展,经济整体虚拟化、泡沫化。美国经济这个庞然大厦隐含着深刻的危机,根基正在动摇。“次贷”危机只是冰山一角。金融家索罗兹多次放言,美国面临着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告诫世人,美国面临着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英国财政大臣称,英国经济为60年来最糟。他们的看法恐怕不能认为是危言耸听,是杞人忧天。“次贷”危机还在蔓延、扩散。
美国有先进的高科技和发达的基础产业,它是只真老虎;但从经济、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它又是只纸老虎。
“次贷”和所谓“金融创新”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银行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改革、创新的热潮。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也步美国的后尘,把金融创新、混业经营、开发金融衍生品列为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商品货币及其衍生物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进入计算机广泛运用时代,变化之快、品种之多、门类之广,更是史无前例。自此,金融创新由自发缓慢过程转变为加速自觉的过程。衍生品成为融资和牟利的重要工具。名目繁多的抵押贷款证券便是其中之一。
“次贷”危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研究金融创新之路的案例。从当今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金融衍生品并未因“次贷”危机陷入绝境,改革创新之路还很长。
在当今西方世界的金融市场上,主导金融创新的有两种不同的法则:一是反映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要求并为之服务的法则;另是为金融资本牟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法则。金融资本、货币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游离出来的衍生物。它虽是独立的资本形态,但只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它是为产业即实体经济服务、并只有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种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走上自身盲目扩张的歧路,便会异化为泡沫经济。泡沫破灭,必将给实体经济也给它自身造成灾难性后果。所以,金融创新,特别是其中的衍生品创新,必须有一条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以为实体经济服务,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原则。
“次贷”危机爆发原因就在于它违背了这个原则,突破了这条底线,终于酿成灾难。
——从“次贷”膨胀的背景看,就注定是证券市场上的一颗灾星。
证券市场是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发行债券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次贷”膨胀却有特殊的背景。上世纪6 0年代“次贷”问世后在相当长时期并未在抵押贷款市场上占据主体地位。只是到了新世纪初,房地产热引发住宅价格上升,再加上实行低利率政策,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诱使房地产金融机构拥向“次贷”,把它当作尚待开发的金矿,导致“次贷”及其衍生品规模和品种快速膨胀。“次贷”余额2001年仅1200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亿美元。“次贷”形成了房地产市场巨额虚拟购买力。
——从“次贷”运作看,它逆信贷通行规则而行,给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次贷”对象是信用等级低,履行贷款合同前期还本付息缺乏可靠保证的客户。贷款人把赌注压在住宅价格上升上。一旦客户毁约便收回抵押房产,也不会受损。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次贷”证券可以把风险转嫁给其它投资者。房贷公司玩的是空手套白狼、买空卖空的把戏。它先从银行借入资金,再从零售商买入房贷,然后打包成证券出售给投资者,投资者再将证券投入市场,每次倒手都可获得可观收入,GDP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房宅变现的链条却延长下去。一旦某个环节发生支付危机,整个链条便会引起“多米骨牌效应”。2007年,“次贷”余额虽然只有1.2万亿—1.5万亿美元,但经过包装,衍生为证券在二级市场流通,总规模膨胀到10万亿美元,其中在国际上流通的约占 2/3,涉及“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多达 2500多家,全球45家大银行和券商都卷了进去。
可见,这种所谓“金融创新”,设计之初就埋下了搅乱金融秩序,制造金融危机的祸根。
“次贷”和经济全球化
“次贷”在美国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经济全球化是近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实行经济扩张,把其它国家和民族拉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议论经济全球化,似应区分二个问题: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二是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现状。如果不作这种区分,用前者代替后者,就可能走偏方向。有人鼓吹“世界是平的”,“市场无国界”,就是例证。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现状的特点: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居主宰、主导地位。特别是美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推行经济霸权主义;二是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不公平极其严重,其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靠发展中国家、富国靠穷国养活的荒唐地步。
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它在经济上也有两面性。“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经济致命的弱点。但它毕竟拥有无与匹敌的强大实力。2004年,美国经济总量(GDP)约占世界34%,外贸总额占20%,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为64%,美元交易额占全球外汇交易的62%,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占66%。可见,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不但如此,美国还拥有维护本国利益、推行世界经济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这就是:它直接控制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主导制定了一系列体现它的意志和利益的国际经贸规章制度。
中美经济交往经历了曲折过程。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放弃了在经济上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近30年中美经济关系得到快速发展。现在,中国己成为美国的重要经贸伙伴。美中经贸交往,美国做的是一本万利生意。
——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中,美国获得了产业分工的巨大效益,使它能够把有限的短缺资源用于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
——美国无偿占领了世界上最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但市场却无价。市场是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车间”。加工贸易己经发展成为中国支柱产业和出口主导行业。这种依附型产业结构,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得以把我国纳入它控制的经济体系,在经济上依附它,丧失经济自主权和独立性。
——利用美元霸主地位,用分文不值的虚拟财富—纸币美元投资,获取高额回。美元早己与黄金脱钩。一张百元美钞,印刷工本费仅为3美分。
——中国成为美国价廉物美的消费品的可靠供应基地,抑制了美国通货膨胀,满足了美国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支撑了美国经济增长。
——转嫁环境污染和高物耗的成本,保护了本国生态环境和稀缺自然资源。中国创造的GDP仅占世界的5%,但消耗资源却占3 0—40%。
——中国用低工资、低消费、高能耗、高物耗换取美元,然后用美元购买美国国债,包括“次贷”抵押证券,使美国政府能够长期执行财政和外贸双赤字政策,维持庞大的包括军费在内的政府开支,并有可能借助于外来资金作为财政资源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节。据国财政部资料,中国共购买了美国国债及其它债券1.06万亿美元。
——通过合资、收购等方式,兼并我民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蚕食我社会主义经济阵地,控制我经济命脉。
——通过跨国公司操纵国际市场行情,用高油价、高矿产品价、高粮价等,搜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牟取暴利。
——推行弱势美元政策,操纵汇率,造成美元大幅贬值,美元储备缩水,使中国等蒙受巨大损失,减轻美国外债压力。同时又压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贸易陷入困境,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巨额投机资本(有资料估计,每天在世界市场上流动的热钱约1万多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破坏市场秩序,操纵外汇行情,搅乱股市,时刻威胁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和安全。
——压中国单方面地全面向美国开放市场,而对中资进入美国却层层设限。美国各大商业银行已在我国设立分行,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除原来的中国银行之外,30年来没有一家跨进美国门槛。美国国会、政府设立的监管美中经济关系的专门机构有5、6个,咨询、研究机构有十几家。美国至今禁止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和军工产品,有时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企图阻挠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事业。
总之,事实表明,中美之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决不是什么“失衡”、“不平衡”的问题,而是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不是后者援助前者,帮助前者脱贫致富,而是后者对前者进行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撕开平等竞争、公平贸易的假面具,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现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视为任意宰割的羔羊,从它的身上扒走的不是一张皮,而是十几层皮!“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能只看机遇,无视挑战。
“次贷”和新自由主义
上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跃升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主导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次贷”出笼,是新自由主义的产物;“次贷”危机,也是新自由主义酿成的苦果。这叫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一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提供优惠贷款条件,从投资和信贷两方面刺激房地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上世纪末,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崩盘。但房地产业得益于政府的扩张的货币政策而幸免于难,保持了90年代的发展势头。2000年美联储为扼制经济衰退的迹象,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利率从6.5%下调为6%,接着连续13次降息,2003年6月利率降至1%,并持续了1年多。受美联储低利率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的利率纷纷下调。30年期住房固定抵押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降至2003年的5.8%。1年期可调息抵押贷款利率从2 0 01年底的7%降至2003年的3.8%。“次贷”乘放松银根之机急速膨胀。2003年,住房抵押贷款发放规模创历史新高,达4万亿美元。2006年,抵押贷款市场成为美国最大的债务市场,达8.82万亿美元。“次债”余额跃居第二位,占12%。放松银根直接刺激了住房投资的攀升。2006年,住房投资在全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30%以上。新世纪初,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突破了7 0%的大关。
——在实现“居者有其屋”战略目标中,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让位于市场,房价实行市场化。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完全有实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但目前无房户和租房户仍超过1/3。由于贫富分化严重,收入差距悬殊,低收入者无力承担高昂的房价。住宅完全市场化的路是不可行的。基于住房消费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美国政府早就介入房地产业。在全国土地面积中,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拥有的土地约占42%。1934年,根据《联邦住房法》建立了联邦住宅管理局,负责向中低收入者发放住房贷款或提供全额担保。退伍军人管理局为退伍军人申请贷款提供全额保险。1965年,成立联邦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负责利用财政资金支持住房建设。政府服务的对象是低收入者和退伍军人。70年代开始,美国房地产业走上了市场化道路。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将低收入者推入房贷金融市场,沦为“房奴”。“次贷”是推进住房市场化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二,按照市场化、私有化原则将原有以政府房贷机构为主体的结构改造为以私人资本为主体的多元结构。先后通过改制和新建了两家房贷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占据了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现在这二家股份公司持有和担保的房贷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第三,放开房价,由供求调节市场。在低利率的“次贷”政策刺激下,住房价格一路飙升。1997—2006年房价上涨了85%,为战后第二个高峰。第四,房地产热和房价持续上涨,给住房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政府企图借此来增加居民收入,缓解分配不公的矛盾。200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财富高达6万亿美元,个人消费因此增加5000多亿美元。但是,好景不长,泡沫最终还是被刺破了。第五,评估机构实行市场化经营,以牟取暴利。
——政府放任房贷监管,房地产金融专门化、独立化,走上了自由化经营。
住房信贷市场具有高风险性,本应严加监管。但是,美国政府却反其道而行,实行自由化。“次贷”的恶性膨胀就是经济金融自由化酿成的灾难。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国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仍然我行我素,继续奉行新自由主义教条。在所谓“金融创新”和改革的旗号下,为“次贷”畅行一路大开绿灯:评估机构以牟取暴利为目的与被评估人合谋蒙骗公众。向低收入者放宽借贷条件;开放房贷二级市场;准许发行房贷证券;支持抵押贷款衍生工具等等。大量投机资本拥向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名目繁多,仅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就有300多种,抵押品不断创新,转按、加按、换按、转加按、二按、再按,住房证券市场急速膨胀,其规模超过债券市场的3倍,其功能已经由实现“居者有其屋”蜕化为金融投机家的大赌场。
“次贷”危机的爆发、扩散、发展,再次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政策破产。
自去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以来,西方国家政府面对“次贷”危机的威胁,动用了经济、财政、金融、行政手段解救陷入困境的银行业,扼制“次贷”危机蔓延和扩散,避免经济陷入全面衰退。甚至通过媒体散布“次贷”风波即将过去。但是,一年多过去了,救市的一切措施均未能如愿。“次贷”危机还在蔓延,而且又遇到了高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升、经济减速的难题。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正在把这些国家拖进一场世界性的经济衰退。新自由主义已经走到尽头,甚至凯恩斯主义也救不了主,不得不打出最后一张王牌:国有化!今年2月英国财政大臣宣布将北岩银行暂时收归国有。无独有偶,今年9月,美国政府在向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公司注入财政资金无效之后,被迫宣布由政府接管这二家公司。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史无前例”,令世人震惊。国有化能否救主,人们拭目以待。但它却向世人宣告:新自由主义及其信条市场原教旨主义已经陷入绝境。
今天,当我们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恰逢资本主义世界“次贷”危机始发周年祭,这个历史性巧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
(《环球视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