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经济必将重新陷入衰退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雄心勃勃的奥巴马政府救美国经济于水火,通过美元贬值,扩大出口,设置贸易壁垒,减少进口,减少逆差,2008年美国贸易逆差下降了3.3%,为6771亿美元,低于2007年全年的7003亿美元和2006年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7533亿美元。  

  

  美元指数从2009年3月的89.62跌至9月的76.45,短短半年时间跌幅达14.69%,事实上,这只是美元贬值一个波段,2001年7月的创下高点121.02后,一路下滑,至2009年9月则跌幅高达36.83%。  

  

  美国的救市计划中关于采购本国产品的规定打开了贸易保护的开关,中美轮胎特保案则是贸易战的导火索。  

  

  高逆差符合美国的利益吗?奥巴马要消灭逆差可行吗?  

  

  “顺差高不等于利益高,地位高。今年我国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顺差国,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利益就最大,我们是受益者,但并不是利益最大者。”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在8月18日至19日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在产业分工当中,我国处于低端,比较效益不高,大部分顺差集中在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没有顺差。  

  

  于广洲说,贸易顺差在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不仅中国,世界上许多大国都出现过顺差。比如美国,虽然是目前世界第一大逆差国,但是从1874年到1970年,97年当中有93年是顺差,长期高居世界头号的顺差大国;日本从1981年以来连续26年顺差。我国从建国到80年代末,持续逆差,从90年代初转入持续顺差,从2005年开始,我国顺差才出现高速增长,这和世界上各个国家先逆差后顺差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  

  

  于广洲认为,顺差的扩大很可能和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紧紧相连。我国现有劳动力是7.7亿,这个数字是美国的5倍,德国的19倍,英国的26倍,最关键是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3%韩国的5%,巴西的18%。换句话说人家1个劳动力的成本等于我们40个劳动力的成本之和。  

  

  他还表示,按原产地来反映顺差,是有统计价值而无经济价值的做法,当前的统计方法存在缺陷,如果根据企业国籍,增值的多少来计算,我国的顺差就会大大减少。  

  

  资本的天性是增值,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能源、矿产以降低生产成本,然后在富国销售,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全球化不是某个人的天真意愿,而是资本的意志。  

  

  在高企的贸易逆差顺差国的表象下,在硝烟弥漫、剑拔弩张的贸易战背后,是资本对利润的渴求;与其说顺差国逆差国之间的贸易战,不如说是投资与消费的博弈,厂商与居民两大阵营的战斗!  

  

  因此,设置贸易壁垒,实施贸易保护,不但伤害世界经济的复苏,更重要的是损害资本的利益,是资本的敌人。  

  

  在资本的自由国度,美元资本具有天然强势地位,奥巴马试图挑战这一根深蒂固的大树,无异于蚍蜉撼树,谈何易?!  

  

  而靠极端的美元贬值换取出口顺差,奥巴马政府恐怕是一厢情愿:对欧、日、英等国短期可能有些效果,但势必引发强烈反弹;而作为最大的贸易顺差国的中国,因为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美元资本完全可以对升值的人民币高抛低吸,先期买进人民币,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但资本项目顺差却减少,然后大举抛售套利,引发美元大幅升值,形势逆转。  

  

  由此看来,奥巴马的贸易战前景黯淡。  

  另外通过资产救助计划(TARP),拿出了7000亿美元救援资金,并实施了787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期望能挽救濒临破产的美国大银行、保险公司、地产、汽车,以及增加就业。但政府赤字将达到亿美元,创下新的赤字记录,是上一财政年度的4590亿美元的四倍,而未偿付的总国债已超过亿美元。  

  

  1969至1974年间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郝伯特。斯坦在《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一书中讲到,总统一方面对下滑的经济和失业率担忧不已,另一方面也对日益增长的赤字国债畏惧不安。增加就业机会,抑制经济下滑,通过扩大政府投资,但赤字国债不可避免地膨胀;控制赤字,增加税收、消减开支,结果必然是失业衰退!思前想后,权衡再三,只好选择次优,扩大赤字,增长为重。  

  

  而今,奥巴马对政府救助计划产生的40亿美元收益兴奋不已,迫于国会对消减赤字的压力,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求,必然对尚在陷入困境的花旗、通用、AIG必将加大催款力度,收缩政府投入,如此,不但实体经济失去利润空间,而且资本市场必将望风而逃,稍有起色的股市昙花一现,重走熊途。  

  上面的出口、政府投资两大路径宣告为穷途,而消费不足则是老生常谈,路人皆知。  

  对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万分执迷的张维迎教授则把利齿伸向了格林斯潘:“他的低利率才是今日危机的祸首!”但张教授忘记了格老曾经是主流经济学家们的圣祖,过去的一年还是周小川行长着意仿效的楷模,也忘记了老人家力挽狂澜于不倒,面对高失业率、经济衰退,民间投资低落,低利率既是市场的选择,当然也是明智的、现实的、正确的美联储选择,嗣后,开创了长久的繁荣。  

  

  在这点上,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显得智慧得多。他的前期解释是中国的人口红利稀释了格老的宽松货币政策,有一定的道理,但仍停留在微观层次。9月18日的经济采访时则指出了央行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逐步靠近真相,这也是我所坚持的观点,参见《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来自央行,迫切需要改革》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下面的问题:利润从那里来?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如何减少失业、物价波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投资、出口、消费是解决经济增长的全部的、唯一的、标准答案?  

  

  众多的企业管理专家喋喋不休地告诫我们,人才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生命,管理是关键,但是,听了讲座的企业还是大量的倒闭了,因为,没有客户,产品没有市场。  

  

  在粥棚吃早点的时候,做肉夹馍的师傅告诉我,看见旁边瘸腿的老爷子没,八十多了,昨天在隔壁买彩票中了十万!天天来吃肉夹馍!满脸的自豪、羡慕、夹带着一丝嫉妒。  

  

  99年时天津塘沽的房价不足1000元每平米,买只狗栓那儿看家,十年后,已经涨到元每平米。  

  

  没有技术、人才,企业要倒闭,但有了这些也并非万事大吉;没有技术、资源,一只狗同样也可以获利;中国拼尽人力、资源、搭上环境挣钱远逊华尔街的投行叫卖垃圾资产收益。  

  

  然而,在津巴布韦,央行狂乱发行的成堆钞票并不能给国民带来任何收益,只有造纸空前繁荣和携带的极度不便。  

  

  由此观之,利润的有两个方面,技术、资源、管理等是剩余商品的必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货币对应,实现其价值;另外,居民、厂商个体认为钱就是财富,而国家则视纸币为财富符号,这表明微观与宏观的视角大不相同。  

  

  微观个体把钱视作财富隐含的前提假设是,钱有信用,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只存钱即可,企业也把商品销售出去,收到钱才认为有利润,而不是满堆的货物卖不出去。  

  

  然而,国家持有这样的想法却是危险的,因为它不懂得货币信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实物保障的。而这根源于货币与实体的分离特性。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扩大再生产,只有利润的积累才能持续发展,但利润增长的同时是消费的相对不足。比如企业和居民两部门,企业贷款1万亿,购买原料,招聘劳动力组织生产,结果企业的下级供应商获得4千亿利润,居民获得6千亿收入,该企业的产品期望价值1万两千亿,但实际上最终购买力只有6千亿,物价指数为二分之一,这还是假设消费者储蓄率为零的情形下的状况。  

  

  一方面是货币以利润的形式沉淀下来,导致最终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剩余产品的累积,引发供给大增,物价如何不跌?这也是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而扩大信贷、借贷消费、赤字经济无视社会上业已存在的过剩货币,祈求单方面增加消费能力,只能导致游资泛滥,消费不足并存的局面,于是,结构性通胀、滞涨接踵而至,不期而遇。  

  

  在自然经济时代,物物交换占主导地位,剩余产品就是利润,也就是财富,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消费不足,经济周期。  

  为此,央行买进重大研发专利、勘探成果、艺术品、荒漠绿化、储备煤炭、石油、金属矿石、水等战略资源;实施老幼扶助计划,即对60岁以上的老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每年发放5000元。  

  

  央行购买为社会诸多产品打开了利润空间,将带动商业银行储蓄投入其中,减少了过剩资本的盲动性,避免其绑架房价、损害消费权益的不良后果。  

  

  如果把央行购买定义为一级储备市场,那么商业银行的储备需求则为二级储备市场,它们可以逆周期而动,平抑物价,将大幅减少暴涨暴跌。  

  

  同时,也为就业方向打开了巨大空间,企业的利润得以顺利实现,尽最大可能调动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积极性,又使社会劳动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张二寅  

  

  2009-9-19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顺差   美元   经济   利润   消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