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全球粮食库存新低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全球粮食库存新低
  □ 文 特约撰稿员/张国良


  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通胀开始在全球蔓延。
  面对大量出口给国内粮食供应带来的压力,2007年12月17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将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和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共涉及84个税则。
  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将减弱相关粮食品种的出口积极性,以增加国内市场的供应,从而达到缓解CPI增长过快的目的。
  2008年粮食价格将有一轮大涨
  随着新的农产品基准价格重新设定在更高水平,世界主要经济体将迎来第二轮食品价格上涨。在芝加哥,2008年3月交割的小麦和1月交割的糙米期货价格均跃升至历史最高水平,1月交割的大豆期货价格创下34年新高,玉米价格也升至11年高点。随着这些创纪录的价格成为食品行业的基准,价格连锁上涨将在未来几个月中传递到消费者层面,从而增加通货膨胀压力,限制央行抵御经济减速的能力。
  批发市场2007年夏季出现的第一轮谷类食品价格上涨,现在已经渗透到整个供应链,并导致通胀上升。2007年11月,欧元区折合成年率的通胀率从2007年10月份的2.6%升至3.1%,创下6年新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价格上涨。在美国,2007年11月份食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4.8%,带动整体通胀率升至4.3%。与此同时,英国2007年10月份食品价格较上年同期的涨幅已达到5.1%,而中国国际储备粮总公司分析师张钢预计,进一步升高的食品价格将推高12月份的整体通胀水平。农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需求上升、收成不佳以及粮食库存减少的结果。生物燃料行业已经给粮食市场带来压力,而新兴经济体收入的不断增加,推动了肉奶制品的消费,进一步增加了农业大宗商品的供给压力。
  欧盟取消粮食进口关税
  2006年以来,全球因粮食供应紧张而出现的价格上涨势头正愈演愈烈。随着欧盟的谷物库存降至24年来的最低水平,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的生活成本都显著提高,为了平抑粮价,欧盟不得不同意暂时取消对大部分谷物产品征收的进口关税。从全球市场来看,由于新兴经济体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耕地被用来广泛种植可以生产生物燃料的玉米,自2006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就开始进入一轮上涨期。
  2007年欧洲的情况更加严峻。受到不利天气影响,农产品歉收库存下降,加之全球市场供应紧张,欧盟在粮食产品市场上的进出口贸易格局已经完全扭转。在2007年7月之前,欧盟还面临着谷物生产过剩导致的净出口局面,而目前由于国内生产供给不足,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进口,这进一步导致欧洲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大幅上扬。作为众多食品主要成分的谷物,其价格在过去的一年里从每吨179欧元飙升至300欧元,导致食品生产成本全面上涨。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欧洲市场上面包、干酪和其他食品的价格上涨了3.8%,为5年多来的最快涨幅。国际集团和标普均预测食品价格将持续上涨,并在2008年愈演愈烈。虽然欧盟目前的谷物进口关税不到10%,也并不算高,但欧盟委员会依然相信,完全取消关税能够有效地减轻粮食市场面临的压力。除了暂停征收关税,欧盟甚至还取消了要求农民每年至少保留一定数量休耕地的硬性要求,使更多的土地可以用于种植粮食作物。
  美国粮食库存60年来最低
  张钢预测,美国小麦库存将跌至6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到年底,将从3.12亿蒲式耳降至2.8亿蒲式耳。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随着其他出口国削减供应,各进口国正争相大量竞购该国的农作物。寒冷的天气对阿根廷农作物造成损害,而旱灾影响了澳大利亚的小麦收成。在欧洲,洪水影响了收成。库存的下降和许多亚洲地区供应日益短缺的情况表明,2008年“可能带来又一年的价格冲击”。尽管价格屡创新高,新兴国家的需求却不断上升,因此玉米和大豆库存也将低于预期水平。有分析人士表示,大豆和小麦的供应现已紧张到“令人非常不安的程度”。
  英国《卫》道,世界粮食库存储备只有57天,和1962年历史最高水平81天相比下跌30%。与此相对应的是粮价和食品价格的飙升,这对贫困国家来说,简直就是场灾难。在布基纳法索,1个圆面包的价格已经由2005年4月的25西非法郎升至120西非法郎(1美元约合505西非法郎);在科特迪瓦,1公斤牛肉的价格在短短几天内从1300西非法郎攀升到1800西非法郎。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慧丽认为,低储备和高消耗的碰撞,是导致粮荒频发和粮价高企的祸根。整个冷战期间,全球大规模粮食危机仅发生一次,而冷战后却已发生5次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二战结束以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速远高于人口增速,但粮荒仍不时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关键在于人均粮食消耗的疯狂增长。据统计,在过去45年里,世界粮食消耗从每天230万吨增加至每天560万吨,增幅达149%。冷战期间,敌对阵营各国为确保粮食安全,大量囤积储备粮。上世纪60年代末,欧美主要国家粮食储备可供其国民消耗80.9天,美国更高达103天。冷战后,各国普遍认为保持大规模粮食储备不经济、无必要,导致粮食储备的直线下降,并最终出现“粮食储备危机”。
  全球经济进入通胀时代
  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欧佩克限产、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迅速发展增加粮食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均出现较高的通胀率。据统计,2007年9、10月份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过5%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俄罗斯(10.8%)、南非(9.7%)、阿根廷(8.6%)、越南(8.1%)、印度尼西亚(6.9%)、印度(6.7%)、中国(6.5%)和台湾(5.3%)。巴西9月份为4.1%,10月份为3.3%。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被国际上誉为“金砖四国”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国内物价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发达国家通胀率也在不断提高。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10月份美国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达到3.5%。《华尔街日》道,如果国际油价持续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年底美国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创15年来同期新高。
  美国能源改革造成全球粮食短缺
  美国参议院日前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新能源法案。尽管新法案被迫剔除了不少雄心勃勃的环保目标,但在汽车油耗标准和推广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从而拉开了美国能源改革的序幕。新能源法案中的一些措施,将使美国石油的消费量下降,而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的消费量将上升。发展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将成为美国“国策”。新能源法案鼓励大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此举将降低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因此有助于增强美国的能源安全。一些环保人士担心发展生物燃料可能导致粮食产品价格上涨。
:2008年第1期 总第278期 相关文章 温铁军等:粮食金融化挑战蒋高明:中国粮食危机严重 转基因不是出路!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手握种子主权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不确定性风险白益民:中国粮食安全与隐忧印度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的根源李昌平:未来粮食危机并非因粮食不够人吃郑风田:入世十年农业挑战巨大,后十年能否保住难讲中国玉米保卫战:美国“先玉335”侵占东北种子过半市场份额警惕中国未来粮荒郭生祥:美国用粮食危机拯救美元?
标签:粮食   价格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