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抄底华尔街小心“伪精英”

2025-02-27 学习 评论 阅读
  

  抄底华尔街 小心“伪精英”

  

  
  中国金融机构在瓜分国际没落投行的战役里显得有心无力,但在抄底华尔街高级金融人才的行动中则显得自信满满。但这些中资金融机构在招募华尔街落难的“精英”时,分清良莠了吗?

  

  小心“伪精英”

  

  华尔街最兴旺时,大投行里共有约30万名员工。但金融海啸迄今为止,华尔街至少裁员13万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投行内的中高层人员,至少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年收入平均高达30万美元。他们在华尔街薪资相对较高,但又不是真正呼风唤雨的高手,成了最易被裁的一群人。

  

  这看来就是一个招贤纳士的好机会。中投、中金等好些大金融机构,正不惜重金,以几十万美元年薪,前往华尔街延揽所谓的高级金融人才,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而上海、杭州等各地也开始蠢蠢欲动,冀望通过抄底华尔街人才,来加强地区金融的实力。

  

  然而,华尔街正是美国金融忽悠神话发源地,也是金融危机大破灭的始作俑之地,全球金融界都将因此次金融海啸,而谨慎小心起来,并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敬而远之。虽然中资金融机构没有参与前段时间抄底华尔街的行动,但现时却以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去招募华尔街的落难“精英”们,难道风险就会少吗?或者我们不妨尝试从华尔街被裁的那些“精英”们的去向来看看风险在哪。

  

  华尔街投行的裁员不是降低成本的措施,而是反映金融业务根本性的转变。由于华尔街五大投行的消失,带来结构性的调整,当年风头一时的房屋抵押债券等许多业务,已成为过去时。曾经在这些业务里出类拔萃的员工,就再也找不到类似工作,被迫改行。由于经验不同,必须考虑大幅减薪,否则就只能彻底的离开金融领域。

  

  还有另一群人正在变稀少,如那些来自顶尖学校的数学奇才们,在投行和对冲基金里做“框子”(“Quants”,定量分析师的简称),这些人已成了“替罪羊”,被华尔街指责,认为是他们低估了与风险抵押相关的证券及衍生工具,从而扣动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扳机。

  

  显然,像这两种因为业务都已经消失而失业的“精英”,并不适合中国的金融机构。随着大型投行消失或转型,近两年不会再招新人。一些私人股本和小型对冲基金公司,反倒渔翁得利。这些专业小公司历来难以吸引重量级投行“精英”,原因在于其品牌和薪酬无法和大投行同日而语。现在这些小“精品店”的一个职位,常引来几百甚至上千个“精英”们争抢。

  

  原来在华尔街的“精英”,虽来自世界各地,但就喜爱在曼哈顿工作,其他地方根本不会考虑。现在好了,人斗不过命。像美林被美银兼并后,一些部门被整合进美银各区总部,美林的员工只能跟着迁过去。而能留在美国算不错了。

  

  离开华尔街的“精英”中,有人去了迪拜,只有那儿才能保持高收入;好些印度人回到孟买,那儿还需要电脑金融人才;不少香港人、台湾人回到港台,这些地方受金融海啸影响暂时还较小。更有一些来自中国内地的人士,将去参加上海财经招聘代表团的招聘会,回国当海归;而最诱惑他们的是,中国的金融领域仍处在扩张的初期阶段,而纽约和伦敦的金融行业已在萎缩。

  

  由此可见,愿意离开华尔街流落他乡或重归故土的,或多或少是为势所逼,或为利(维持高薪)所诱。虽说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某程度也说明,中国金融机构高薪请回来的并不一定就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金融人才。更要注意的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远不及美国,如果中国仿效美国致力于金融市场自由化,吸引华尔街的所谓“精英”们推出的金融产品,特别是引发了华尔街危机的金融衍生产品,把他人淘汰的行业搬回去,那就不是取其精华,而是引进了糟粕。因此,在招募华尔街的落难“精英”们时,要小心分清良莠。

  

  专家:陈思进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华尔街   金融   精英   危机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