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飓风中的美式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飓风中的美式资本主义
王学军 张森林
源起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飓风。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也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以来发生的第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式资本主义模式长期被美国政府引以为豪,并到处推广,但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遭受日益广泛的质疑批评。无疑,经济危机飓风给人们提供了深入认识美式资本主义的历史契机。
一、美式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所谓美式资本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说的,学术界普遍称之为“盎格鲁一撒克逊式资本主义”,以美国经济为典型代表,即美国自由市场式资本主义模式。它是现今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两大具体运行模式之一(另一模式学术界普遍称之为“莱茵式资本主义”,以德国为典型代表,即德国社会市场式资本主义模式)。美式资本主义主要产生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此前,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后,以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政府干预”模式取代了“自由市场”模式,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模式。由于“政府干预”模式运行至 70年代引发了美国经济空前的滞胀危机,经济新自由主义取代了凯恩斯主义成为救治滞胀危机的药方,使“自由市场”模式得以复兴和发展。经济新自由主义和“自由市场”帮助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摆脱了困境,并开创了“里根时代”,所谓美式资本主义也从此开始作为品牌在世界上走俏,世纪之交甚至被冠之为“华盛顿共识”。其实美式资本主义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基础,并没有超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和“自由市场”的案臼,其理论与实践上的基本特征主要是:私有化、大市场、小政府、低税收等。
1.私有化。从里根政府开始,美国掀起了私有化浪潮,积极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大力扶植新型工业和中小企业,把政府掌握的产权自由转让出去,将政府经营的企业转变为私人经营的企业,同时削减或取消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管制,赋予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以经济权力。
2.大市场。崇尚极端的自由市场主义,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完全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完全靠企业家(经济人)不断追逐利润来推动。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作销售决策,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作购买决策,市场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趋向最佳配置。
3.小政府。崇尚小政府主义,倡导“国家最小化,市场最大化”原则,认为政府只是社会的保卫者和管理者,不应是市场的参与者(而是守夜人),不应直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不赞成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在促进社会公平分配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里根政府积极推行了小政府策略,极力限制和缩小政府的经济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尤其是放松金融管制。
4.低税收。主张实行平等、便利、节省的原则,开征有利于资本发展的税种,减少税收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损害,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机会、保持经济持续繁荣。里根政府改变了罗斯福政府时期的对资本课以重税后的再分配政策,实行以减税为核心的供给管理型政策,富人的纳税额被大幅度减少;改变了凯恩斯主义通过加大投入来增加需求的策略,代之以消费借贷来拉动需求,鼓励民众采用通过借贷方式透支未来的消费形式。
这场以“部分私有化、大幅度减税、减少政府管制、削减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里根革命”,使美国全面修正了罗斯福新政,走出了一条新路,形成了所谓美式资本主义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在后来的布什政府、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时期,虽有一定的调整,但总体框架未变,一定程度上还得到了巩固,并通过美国主导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经济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加以推广。
二、美式资本主义的明显弊端
“自由市场”模式对于克服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模式导致的严重“滞胀”危机,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曾在一时造就了美国经济新的辉煌。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它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也积累了大量而又严重的社会问题。
1.金融秩序混乱。崇尚市场机制万能,放松金融体系监管,必然导致金融秩序混乱。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金融分业经营的局面,使金融风险在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蔓延与传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金融资本家们在疯狂追逐利润动机的驱使下,不断研发和推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透明度低的金融衍生品,再利用杠杆放大效应,谋取暴利和转嫁风险。这使得原本设计作为避险工具的金融创新产品,最终成为金融风险的。这种过度投机的危害,早在2000年纳斯达克股灾中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但政府不仅没有加强金融监管反而进一步松绑,大大助长了金融资本贪得无厌的投机行为。
2.财富分配失衡。长期不当地对富人采取减税政策和削减社会福利政策不可避免地导致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在这样的政策下,美国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远远低于社会发展速度。“在过去30年中,美国收入和工资分配是所有高收入国家中最不平等的。”广大的社会贫困阶层,由于收入较低,只能申请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来满足拥有自有住房的要求,因而构成了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债务的主体,自然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
3.借贷消费过度。长期放松金融监管,同时又不当地鼓励借贷消费,导致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小布什执政以来,美国贸易逆差迅速膨胀,连年跃升。2001年贸易逆差总额为 3628亿美元,到2006年已高达7827亿美元,创下美国贸易逆差新纪录产小布什执政期间,除去第一年外,连续7年财政赤字。为了支撑超前消费和维持海外战争需要,美国不得不凭借美元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透支国家信用,乱发美元。2006年后,受海外美元大量回流,以及高额财政赤字的影响,美国国内资本流动性严重过剩,成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重要原因。
4.军费开支无节制。多年的新保守主义在小布什执政期间进一步深化,对外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和“人道干涉”登峰造极。连年的海外干涉耗费了巨额金钱,成为美国财政的重要负担。在2001年到 2007年间,美国军费开支增幅高达59%,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0%以上。无节制的军费开支不断攀升,不但挤占了社会福利,增加了财政赤字,而且进一步削弱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
三、美式资本主义的掠夺实质
自由市场式资本主义是美国资本主义运行的一种具体形式,也可以说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虽然从特征上看,它与国家干预式资本主义有许多明显的变化与不同,但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完全一样的。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就会鲜明地看出美式资本主义的掠夺、欺诈和贪婪的本性。
1.政府积极推动垄断资本大肆敛财。在2001-2005年期间,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政策。较低的利率水平,充足的资本供给,刺激了住房贷款市场,为垄断资本提供了敛财之机。垄断资本趁机通过资产证券化,以及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放大自己利润和转嫁风险。随着资产证券化的规模扩大,美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进一步刺激了投资房地产的欲望。美国政府对资产证券化采取了积极推动策略,不但为大量持有次级债的房地产企业(如房利美、房地美)提供担保,而且积极游说世界其他国家大量购买和持有美国资产债券。这既帮助垄断资本实现了利润,又解决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贫困阶层住房问题。
2.政府姑息纵容,垄断资本疯狂炒作。2007年初,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影响,次贷危机已初露端倪。但垄断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采用操控国际石油价格、营造虚假繁荣的种种手段,为自己高位出逃创造条件。在垄断资本的炒作下,国际石油价格节节攀升。随着石油价格的暴涨,期市、股市行情也随之走高。在金融市场火爆假象的掩护下,美国垄断资本则趁机实现高位减仓。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对垄断资本疯狂炒作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直到2008年中期次贷危机势不可挡,才对市场和垄断资本有所干预和抑制。但期市、股市、债市随石油价格一同暴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来不及兑现的投资者顷刻之间陷入了悲惨处境。
3.政府“慷慨”救市,垄断资本转嫁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慷慨”救市,不断追加救市资金,最终推出了总额高达8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对于美国垄断资本来说,这无异于又一场饕餮盛宴。例如,美国国际公司(AIG)高管们先是以破产相威胁,积极争取政府救市资金。而一旦救市资金到账,则迅速瓜分,中饱私囊;在此次危机中,美国养老保险公司作为债权人本已损失惨重,这相当于普通民众已经为次贷危机付出高昂代价,而政府的“慷慨”救助,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此外,美国政府的巨额救市计划,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大量持有美国资产的国家,则无异于新一轮的劫掠。因为如此庞大的投资计划,引起了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导致美元迅速贬值,美国资产大大缩水,从而使世界各国都程度不同地蒙受损失。美国以透支信用、转嫁风险为手段,迫使全世界为其经济灾难买单。美国垄断资本既是经济危机的制造者,也是危机的受益者。由此可见,美国垄断资本不但严重地剥削了美国人民,也严重地剥削了世界各国人民。
四、美式资本主义的未来前景
此次经济危机飓风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危害之深均前所未有,美式资本主义的处境也前所未有地受到举世瞩目。有两种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
其一,美式资本主义及其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遭到了空前的质疑和批评。一些著名政要和学者纷纷发出质疑和评论。类似“美式资本主义走到了尽头”、“新自由主义寿终正寝”、“市场原教旨主义终结”的声音到处响起;“‘华盛顿共识’死亡”也成为世界性的主题词。这些声音已经不仅来自左翼阵营,也出现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流论坛。如法国总统萨科齐称美式资本主义“是对我们信仰的资本主义的背叛”,呼吁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并提出应对危机肇事者“追究责任,绳之以法”。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撰文指出,全球经济危机“始作俑者就是过去30多年以来自由市场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原教旨主义、撒切尔主义或华盛顿共识’”。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指出,这场危机表明,“新自由主义金融体系在沉没,资本主义在动摇”。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随着这次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华尔街投资银行成为了历史,美式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走入死胡同。美国国际金融家乔治•索罗斯指出,这场危机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这一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理论作用的结果。危机并非因为一些外来因素,也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是体制给自己造成了损失。”美国《华盛顿邮》还发表了署名吉姆•霍格兰题为“美国方式受审判”的文章。
其二,非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手段被美国政府作为挽救危机的应急措施而大力采用。随着危机形势日趋严峻,美国政府不得不对市场进行干预。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与新自由主义原则相矛盾的干预措施,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救市行动,诸如推出8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救助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资融资机构,收购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公布旨在加强监管及贸易保护的金融管理全面改革方案,等等。据了解,这次以国有化和加强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干预”,堪称自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改革以来规模和力度最大的一次,以致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近来出现了关于美国的“社会主义”倾向的广泛议论。与此同时,美国一些重要新闻媒体前所未有地关注“中国奇迹”,许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都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从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中国模式”。
从操作层面上看,此次危机是放任市场的必然苦果,但从制度根源上看,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生产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不必然发生经济危机。商品生产所内含的二重性矛盾只构成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资本主义制度才使经济危机的爆发变成现实性。因为商品生产中内含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在私有制度下表现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其外在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矛盾,并且具有不可调和的对抗性质,始终潜伏着或酝酿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美国,高度垄断的资本主义制度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相结合,把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性与生产社会性的矛盾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程度,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经济危机。此次危机不仅又一次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也又一次突出表明,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是罪恶之源,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放任自流的恶果是严重的。美式资本主义模式及其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无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对内实行统治和剥削的武器,还是作为对外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武器,或者作为诱导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武器,都失灵了。
毫无疑问,美式资本主义的确出了大问题,受到了严重创伤,且前景不妙。但是,它不会立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体现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自由主义也不会被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轻易彻底抛弃。美国政府违背美式资本主义原则和新自由主义理念积极介入经济生活,不惜代价大力救市,不过是在用类似社会主义的一些办法作为克服危机、摆脱困境的手段,至多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具体模式的又一轮调整或转换,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的范畴。国家干预式也好,自由市场式也好,作为美国资本主义运行的具体方式,都是服务和服从于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
(《环球视野》摘自2009年第11期《高校理论战线》)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