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气候门”看哥本哈根峰会前景

2025-02-26 学习 评论 阅读
  

  从“气候门”看哥本哈根峰会前景——“少数派”科学家质疑“气候变暖论”

  

  
郑若麟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还没有一个主题比“气候变暖”问题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事实上,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临近,全球“气候变暖派”和“气候变化派”的争议更趋激烈。日前曝光的“气候门”事件,更是对这一争议增添了新的变数。尽管法国大众传媒对“气候门”几乎没有道,但法国两位同样著名的人物——前教育部长克洛德·阿莱格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尼古拉·于罗——在最近一段时期有关气候问题针锋相对、甚至可以说是极为激烈的的争论,却同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气候门”源于“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服务器被黑客入侵事件。有人通过国际互联网成功入侵该校服务器,将数以千计的邮件和内部文件披露于众。从中人们发现,在“气候变暖派”科学家交换的邮件中,暴露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现象:有关气候变化的原始数据可能已经被销毁、科学家自己对气候是否变暖也表示怀疑、现存用以证明气候变暖的数据被人为修改……“气候门”顿时激起了一场新的“阴谋论”辩论,双方均指责对方在搞阴谋。“变暖派”认为这是哥本哈根峰会前抛出的反峰会炸弹;“反变暖派”则认为,被披露文件证明了气候变暖是一场骗局……

  

  两者争论的焦点,在于气候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化”、其主要原因到底是人类的工业活动,还是大自然的正常变化。“气候变暖派”应该说已经占据主流媒体,并得到大多数政治家的支持,特别是在欧洲得到势力越来越强大的绿党的“护航”;而后者则是一小批科学家,利用各种国际论坛和互联网,力图发出不同的声音。由于这一争论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利益,涉及到全球各国的工业发展方针和政策,甚至成为某种新的“国际绿色干涉主义”的武器,因而有必要了解不同方面的不同观点。

  

  法国政治月刊《今日价值》不久前发表了一篇题为《气候变暖:他们所不告诉你们的实情》的调查,介绍了两派、主要是“反气候变暖派”的观点。这是法国主流媒体相对罕见(如果不是惟一的话)的一篇文章。这场最新“交锋”是在前教育部长克洛德·阿莱格和大名鼎鼎的“环保”电视主持人尼古拉·于罗之间展开的。阿莱格是法国著名学者、政治家;他是地球化学专家,在专业领域曾接受过最高荣誉:1986年克拉富尔德奖(相当于地理学术界的诺贝尔奖)、1987年获沃拉斯顿奖、1994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金奖等。于罗则是一个主张环保高于一切的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他拍摄的环保节目影响很大。他主要是用画面、情感、耸人听闻和强大的媒体机器来影响大众;而阿莱格则属于根据自己的研究、以游兵散勇的方式在做着零星“抵抗”的少数科学家之一。前者动用的是电视、电影、刊等影响力巨大的传媒,后者则通过出版书籍、讲座、特别是互联网等方式来影响公众。双方实力悬殊。这场争论实际上已经影响到法国和欧洲的政治生态。在今年欧洲议会选举时,一部名为《地球》的环保影片在投片前一周上映,居然大大影响了选民的投票意向,使法国绿党得票率几乎与社会党并驾齐驱,成为欧洲议会选举的大赢家。

  

  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着气候到底是在“变化”还是在“变暖”、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人类工业活动的结果、还是大自然的自然形成、气候变化对人类到底是带来灾难还是福音等三个方面。法国并非第一个出现非议气候变暖的国家。2006年加拿大就有61位科学家给总理哈珀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展开一场广泛的全民气候问题的辩论。他们强调“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门新学科,无疑比过去涉及过的学科都要更为复杂”,很有可能还要研究多年才能真正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在信中写道:“环境保护人士反复引用所谓‘气候变化是一个现实’来说服公众气候灾难已经迫在眉睫,而人类是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毫无意义的说法。没有任何气候变暖的担忧是被证实的。地球气候由于自然原因一直在变化,而人类活动对这种自然变化的影响却无法证实。”他们认为应该让人民了解这场争论。

  

  这种观点得到了法国巴黎一大地理学教授马蒂纳·塔波的认同。塔波认为,气候变化既有地球内部原因,如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陆地和海洋生物圈的活动,也有外部原因如来自太阳的影响。这派人士的观点认为,地球从1850年起走出了历史学家们所声称的延续了500年左右的“小冰川期”,其特征是比此前几个世纪的气温降低了1,5度。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凡尔赛宫的葡萄酒曾被冻成冰。此后地球气温在逐渐上升。从1906年至2005年上升约0,76度,但主要限于夜间气温上升。在温热带气候并没有变化。因此,塔波认为,气候是在变化,但并非总体上在变暖。各地域气候变化并不是趋于一致的。巴黎十大地理学教授伊韦特·维雷持相同观点。他也认为“并不存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因此“1992年里约峰会提出建立环保世界政府的观点,是以环保的名义,意图干涉各国内政”,“我们不能将一种模式强加于世界各国。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和过去情况都不同。”

  

  “气候变暖派”的论点,主要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机构“跨政府气候研究小组”提出的。这个小组提出,地球到2100年时相比于1990年气温将上升1,8至4度。而这主要是人类工业活动造成的结果。这一论点被全球媒体广泛作为事实而进行传播。本来,这一论点只是世界气候变化的可能性中的一种,但却被纳入世界主要大众传媒、甚至包括电影手段的广泛宣传之中,最终使得一种预测变成了事实。法国石油与地质专家让·拉雷尔认为,这一论点所说明的“并非预测”,而仅仅是一种可能。德国《能源与环境》杂志主编索佳·波埃梅·克莉丝蒂安森认为,这一论点“不足以对我们面临的气候危险做出理性的演变过程”,因此以此为依据“用法律制裁来迫使全世界接受限制标准”是不当的。“气候门”揭露的恰恰也是这一论点缺乏数据支持。

  

  但两派意见一致的地方,则是气候正在变化之中。只是“变化”并非“变暖”,而其原因则是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地理学教授塔波认为,“海洋水汽蒸发才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百倍于工业化造成的后果,“但未来气候观测模式只看到CO2投放,却没有观察水汽蒸发。”更何况,塔波认为联合国“跨政府气候研究小组”的数据是建立在对未来工业和人类增长的预测上的,如果这一预测出现问题,对气候的预测也就不可信了。《今日价值》杂志透露,“跨政府气候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的气候学专家斯蒂芬·施纳德早在七十年代甚至曾宣布地球将出现气候变寒现象,他曾认为,“我们的计算认为地球将会变冷,大约会降低3,5度。如果地球出现这一平均温度降低现象,并持续几年的话,将会使地球重新出现新的冰川期。”然而几年后施纳德成为“变暖”小组的研究成员……

  

  另外一个争论焦点:如果气候变暖是真的,那么当地球气温平均上升2度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最经常被引用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坦的描述,“气候变化……将会使人类经历最重要和最大的市场失败”。沙漠化、水灾、热浪、飓风、数百万的“气候移民”等现象,将使人类陷入一场全球化的悲剧之中。地理学家维雷特认为,“这是一种灾难歇斯底里。绝非所有自然变化都会导向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大约从十至十三世纪,气候曾经变暖,人类于是便向北发展,开发了大量的新的农垦地,从欧洲到亚洲,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并没有造成任何灾难性后果。水位上升确实会淹没四分之一的荷兰,但“海水将是逐渐上升,”法国地理学院院长阿兰·缪塞克说,“人们完全可以找到技术上的解决方法,如建筑堤岸和水闸”……气候变暖如果成为现实的话,甚至会给人类带来新的资源。为什么俄罗斯人急于前往北极占领新的土地?因为他们看到冰的融化将会使北极的石油资源得到开发!此外,无论是从海洋运输、农业耕种等其他领域,气候变暖同样会带来正面效应。总之,对于“反气候变暖说”的科学家来说,气候变暖将是有利有弊,并非绝对灾难性的。

  

  有趣的是,法国电视二台最近采访了阿莱格,其中一句对话令人深思。记者问,你逆世界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而行,你已经被认为是“气候否定派”,你不感到孤独吗?阿莱格回答:“科学真理从来不是多数投票决定的,而是由事实决定。否则太阳就一直是围绕地球转了,因为伽里略一直是少数派。”阿莱格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这一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全球性讨论,一种“学术舆论独裁”阻止了对科学事实的探讨。他说,美国一家气候杂志对气候专家进行调查,高达50%的专家认为“人类活动并非气候变化的原因”,仅25%支持这一论点。阿莱格还表示,一些诉诸画面、情感的说法,取代了科学的论据,是使这一争论无法健康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戈尔的电影中称,两极冰川的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六米,导致曼哈顿被淹没。阿莱格认为,这根本就是骗人。就好象将冰块放入威士忌一样,冰会化但酒却不会升高,因为两者的密度是一样的。事实上,科学计算海洋上升一个世纪仅25厘米。阿莱格指责说,不懂科学的环保人士垄断了这一科学讨论,“气候变暖”这样一个“伪话题”实际上掩盖了人类真正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危机,如饥饿、水资源匮乏、贫穷、文盲、健康等重要问题。阿莱格问道,哥本哈根为了解决“人类一个世纪以后气候上升2度”的问题,邀来了65个国家的元首,而不久前在罗马举行的全球儿童饥饿(每天儿童死于饥饿)问题,却不见任何主要国家元首;在几个月前土耳其举行的地球水资源问题,也不见任何主要国家元首。而这些,对于阿莱格来说,这才是人类面临的真正问题。因此,阿莱格认为,哥本哈根将是一场媒体大戏,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 马也:第三世界的声音,终审判决--从里约到德班(4-5)郎咸平:气候问题大骗局---欧盟征收碳排放税的荒诞理由德班世界气候大会:资本主义富国判贫困国家人民气候死刑!福斯特:《京都议定书》的失败丁一凡:要防止低碳成为新的金融投机的借口气候政策和行动:中国和美国的比较南美召开“世界人民气候大会”受关注从里约走来--哥本哈根思考之一西南赤地千里,华北沙暴肆虐--亟需计划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危机王中宇:哥本哈根:闹剧后的沉思哥本哈根会议检讨刘仰:哥本哈根之后中国的“低碳危局”
标签:气候   变暖   认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