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刘泰特谈话105:中国汇率政策的困境

2025-02-26 学习 评论 阅读
  

  人民币严重低估后是选择一步大幅升值还是选择缓慢升值和国内通胀来对冲人民币低估,这是有关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十分重大的问题。  

  

  经济规律是:货币大幅升值会导致经济紧缩,由此造成资产泡沫破裂和贬值,而普通国民收入因为货币大幅升值带来的好处不会像资产泡沫那样随风而去,也就是资产泡沫多的少数富人财富会大大缩水,而国民劳动则收获得到了人民币名义工资升值后提高了的国际购买力。日本近二十年经济是充分的证明。  

  

  简单说,一国货币升值,总体是是有利于该国劳动收入,而不利于资本收入。  

  

  当然升值对经济有广泛影响,比如经济紧缩后影响就业,但是任何经济政策不可能无负面作用,关键比较利弊大小,就社会全体劳动者收入而言,不容置疑升值更加能够改善劳动者国际劳动收入地位,这早已是被实践证明的问题,比如日元升值和日本国民劳动的高收入是等同关系。  

  

  有人强调,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维持低工资能扩大就业,而且称之为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好像低工资还是在为穷人着想,是为了解决他们就业问题,这完全是一面之词,甚至是一派胡言,是站在资本的立场上讲话。打个比方,穷人对有钱人说:你的钱太多了,你根本化不完,我来帮助你花钱,有钱人愿意吗?  

  

  诚然在政府缺少真心实意帮助低工资劳动者的情况下,资本利用劳动者的相互竞争是可以遥遥无期的维持低工资,像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甚至可以再维持几十年的人口红利,但是这种做法背离了社会和谐的原则,也是与世界上经济发展成功的国家,经济增长带来劳动者收入大致相平衡的增加的普遍规律格格不入的。  

  

  我们一定要从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农民起义中,吸取深刻的历史政治教训。  

  

  三十年来,中国一直将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政权稳定、民族意识重商拜金的政治文化条件下,当经济效率发展提高到一定水平,特别是当中国市场规模经济优势凸显以后,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就大大提高,人民币升值潜力就越来越大,换一说法是人民币越来越相对的被低估。  

  

  如若人民币不升值,在购买力平价国际经济贸易规律的作用下,中国会出现大量贸易顺差,顺差结果是中国美元储存增加。  

  

  美元是主权货币,外国持有美元越多,美国就越是产生美元贬值的内在动机,即变相的减少美国的国际债务,所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赖掉国际外债是逻辑统一的。巴菲特等在未来十多年内不看好美元,恐怕这是重要原因。  

  

  这样,人民币不愿意升值,导致中国储存美元越来越多,由此而产生的美元贬值风险就越来越大。  

  

  而人民币升值越是推后,中国的美元储存会日益增多,日益增加的美元储备又使中国政府更不愿意人民币升值,因为越来越大的汇兑损失,一朝买单会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关责任部门会留下历史的骂名。  

  

  于是这个隐患一直被小心翼翼的搁置一边。  

  

  但是,中国的外贸经济却绕不开这个日益尖锐的矛盾,于是陷入决策悖论和恶性循环:  

  

  如若人民币马上一了百了的升值,储存美元的汇兑损失马上浮现,数额惊人!坚持不升值,美元储存与日俱增(人民币缓慢升值效果一样),后患无穷,最终逃脱不了一次性大幅升值,届时遭受更巨大的汇兑损失!  

  

  于是中国政府双管齐下,一是人民币慢慢升值,二是人民币对内贬值,即国内通胀。  

  

  人民币缓慢升值对于解决人民币低估问题(实质是国际货币名义的低工资),几乎杯水车薪,而升值被含糊的无限期的拖延,相伴的是对人民币资产非理性的无限(没有底)升值的预期,即资产泡沫不断膨胀。  

  

  而国内慢性通胀政策,对冲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的被低估,也是很多问题始料不及,矛盾重重,防不胜防。  

  

  比如,中国采用通胀,美国也会跟着货币量化宽松采用通胀,中美两国通胀相互对冲,人民币依旧严重低估,中国仍然大量贸易顺差。  

  

  除非中国一步到位的采用“恶性”通胀,大幅降低人民币国内的实际购买力(而且是购买劳动,即工资),来对冲国际贸易中的人民币低估。  

  

  事实上,中国主要是采用缓慢通胀来对冲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那么中国“持久战”性质的内外货币政策(即缓慢通胀和升值),应对和对冲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如何转化成中国空前的资产泡沫和世界首屈一指的两极分化的呢?  

  待续刘泰特谈话106 《中国资产泡沫和两极分化的货币政策原因》  

  

  ——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  苏州雨果书店与您交流思想  

标签:升值   人民币   中国   美元   经济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