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一位打工子弟学校校长的梦想

2025-02-26 学习 评论 阅读
  

  2011年3月25日,记者几经找寻,在距离中关村一小这所公办校不远处,发现明圆打工子弟学校海淀校区掩映在一大片城乡接合部的破旧民房中。逼仄的办公室里,校长张歌真正在结算该校老师的工资。“不好找吧,我们的学校总在不好找的地方。”

  

  从1996年到现在,如同散落在北京城乡林林总总数百所打工子弟学校一样,位于京城西北郊百望山脚下的这所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2003年9月1日,这所学校成为北京第一家获得教育部门办学资质的打工子弟学校,张歌真,这位山东汉子也被誉为打工子弟教育的“活化石”。

  

  创校维艰:靠打工给老师发工资

  

  1995年以前,木匠出身的张歌真从来没想过自己以后会跟教育有什么关系,他来北京的目的很简单,想学中医。凭着自身一股倔劲,他只身进京,半工半读,在一所民办高校学完中医学。后来,在自己孩子无法上学的情况下,更是凭着这股劲头,办起了打工子弟学校,意图解决打工孩子上学难的境况。现在办学规模已居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前列。

  

  与记者谈起办学经历,张歌真说,感慨太多了:“好人是真帮助你,坏人也是坏招使尽。”1996年,在圆明园的附近,张歌真在校门外贴出招生广告:本校专门招收外来打工者子弟,不收借读费、赞助费,优秀学生还可缓、减、免学费。他还贴出招聘启示,上面写着自己想为那些无学可上的孩子办所学校,需要教师。第二天,许多附近北大清华等高校的退休教授找到他,“我们还能教课,可以不要钱。”张歌真拿出妻子开杂货铺攒的两万元钱,又磨破了嘴皮子说服圆明园管理处借给他100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他的一群朋友也过来帮他粉刷旧房,赶制桌椅。真正办起学来,张歌真发现可真难,一个人500元的工资他都发不出。在一个招聘广告上张歌真看到西南饭店招销售,一个月3000元,他飞奔过去应聘,就是为了多挣点钱给老师们发工资。对方听说后难以置信。那个时候,知道打工子弟学校的人不多。

  

  在张歌真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很多显微镜,“这是附近一个大学的实验室淘汰下来的,我全都要回来,他们的教具只要不用的我全要。每年都有志愿者过来助学,他们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办学执着:十年心血终获认同

  

  2001年,创办在海淀区的明圆学校,已经发展了将近5年,学生数达到700多人。于是,张歌真决定在丰台区筹办一个分校,分校在6月份挂牌成立。分校成立后,发展顺利,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慢慢增加到200多名学生。

  

  2003年9月1日,是张歌真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也就在这一天,海淀区教委将办学许可证送到他手里。明圆学校成为北京第一所被颁发办学许可证的打工子弟学校。8年的艰辛办学,在合理不合法的道路上,他们终于坚持了下来。

  

  海淀教委之所以将第一个办学许可证颁发给张歌真,是因为他与一些只为赚钱,误人子弟的所谓“校长”不同。这位校长是真心办学,认真坚持为流动儿童教育鼓与呼的校长。“这些年,他一有机会就到我们这里来呼吁,与他的沟通中,我们也增进了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与了解。”

  

  2003年后,打工子弟学校开始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以后的办学逐渐走上了正轨。2004年11月12日,北京朝阳区区长召集教委、农委、城管等几个相关部门,听取4名打工子弟学校办学者的心声,其中包括张歌真在内,并当场表态,打工子弟学校要纳入朝阳区发展规划。将加快审批力度,降低审批标准,卫生、安全、师资三达标,就可以颁发办学许可证。

  

  2005年,明圆学校迎来了十年校庆。6月12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庆祝会,100多名专家到会。十年的艰辛和执著,终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这是我当时办学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张歌真说。

  

  教育之梦:我没想过长期存在

  

  张歌真对于实现了他在北京的人生价值的打工子弟学校十分珍爱,一大早他就开始查教室、贴剪、扫校园。

  

  背着手在校园里巡视,树苗歪了扶一扶,查教室时,他会一个挨一个地从前门查到后门,甚至会注意到教室的每一扇窗户。扫地时,他扫扫停停,不时地回过头看看。

  

  虽然张歌真很爱护自己的学校,但他知道自己的学校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为办学付出了努力,当然我也有了一点微薄的回,不知道以后历史会如何书写我们,但我知道我已经创造了历史。”

  

  他告诉记者,其实学校从成立起,他就没想过让它长期存在下去。“我们的教学水平,硬件设备和公办学校没法比,这些孩子都应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国家一定能想出好办法。”

  

  他一次次强调这里孩子有着巨大的潜质:“我的孩子都能吃苦,只要给予规范的教育,他们一定能成才,但我现在能做到的是,尽可能不让适龄的流动儿童流向社会学坏。”“我有一个梦,就是不再有目前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这样的办学模式,让这些孩子都能公平公正享受教育。”张歌真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

  

  【感言】梦想的实现

  

  文/赵昂 渠卫

  

  曾经有人说过,这并不是个完美的世界,因为永远都有人过着艰辛的生活。上个世纪,晏阳初等人深入乡村办平民教育。大半个世纪过去,张歌真等人却还在为一张办学执照而苦辛奔波。我们离教育无贵贱的梦想究竟还有多远?

  

  我有一个梦想,一个号称可以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介意留给孩子们一张小小的书桌。

  

  我有一个梦想,我们的教室不再漏风漏雨,我们的学校不会被人刁难。即使再简陋的屋檐,也能庇护孩子们读书。

  

  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没有人再叫这些孩子“打工子弟”,他们未来应当是这个城市的新公民。

  

  梦想的实现,不是凭张歌真一己之力。克服时下的艰辛,绝不能仅凭民间力量。突破户籍制度的重重壁垒,合理增加和分配教育资源,才能圆我们心中美丽的梦。

标签:学校   办学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