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全球能源资源问题与中国对策
李稻葵:全球能源资源问题与中国对策
2006-12-01 11:33:18 : 网易财经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发言,今天和大家进行一个初步的交流,两个目的,一个想概括一下全球能源市场的基本趋势,再一个探讨中国经济的对策,探讨也是比较试探性的,具体来说三个内容,一个先概括一下全球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再一个讨论一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来自于能源方面的各种挑战;最后再提出我本人一些初步的想法,完全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在互动中提出更好的观点。
首先先简单概括一下全球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也是我根据很多阅读综合了很多方面的观点,我会一一给出出处,我总结有这么几点,五点观察,一个推论,第一观察是什么呢?是大家预期的未来的能源需求在上升,注意到,这是预期的未来能源在上升,为什么是预期的能源欲求上升呢?因为在WTO时代,世界上有一大批尤其像中国和印度一些大的国家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新的均衡,进入这么一个新的时代,这是大家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对能源的需求自然在不断高涨。
再有一个发达国家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在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比如说中国的水泥产量过去近十年以来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很多是从其他的发达经济里面转移过来的生产能力,把设备完全运过来的,其中一些设备不见得是最环保、最高效的。
再有一个原因我们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短期内倾向于直接把发达国家的技术直接承接过来,不仅是设备直接运回来,技术、设备的引进和设计的方案,因为短期内我们还没有自己创新的能力,不能够创造出洁能的高效技术,短期内我们还是倾向于承接发达国家的技术,而且这些技术都是比较耗能的。
这三个原因就能解释市场上未来预期的能源需求加大。这个图不太准确,不能反映大伙儿的预期,这是世界能源组织在2001年做的预测,那时候新的预期没有形成,但即便如此也能反映一部分能源的趋势,左边是过去能源需求增长总量,右边是未来30年预期的,当然我也说了这个预期是低估了,因为太早。
第二个观察我觉得大家现在有一个供需结构的错位,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地理位置上的错位,第二是能源品种上的错位,什么是地理位置的错位呢?就是大家与其的高速增长国往往是资源稀缺国,而能源储备国大家预期往往不是很高,这并不是巧合,而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稳定规律,就是资源多的国家一般来说GDP增长率反而不是太高,这是自然资源的诅咒。
我们都知道,所以产生地理位置上的错位,能力生产国有资源,但是本身增长率并不是太高,再有一个是能源品种上的错位,刚才说过了,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天然气对石油的需求和增长率是很自然地超过对其他能源的增长率,因为技术是从发达国家来的,发达国家的技术主要是依赖石油和天然气。
下面这两张图可能能部分反映这个趋势,这张图是BP的能源统计表,反映了世界石油的毛衣图,稍微复杂,但是基本的结构和我们想的是一致的,就是中国、印度大量进口,非洲一些国家主要是出口国,像尼日利亚本国增长率并不是太高。下面的图更说明问题,最右边是三个条形图,最小的一块是石油储备和产量比,最低,红色的是全世界天然气储备和产量比,高一点;最高的是煤,是完全调个的,对石油需求增加很快,但是储备量是最低的,石油储备低于天然气,天然气储备又低于煤,这就是刚才说过的品种上的错位,从这个表格上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第三个观察是全球能源产业相对储备不足,这个储备既包括勘探的储量也包括炼油和生产、开采的能力,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长期以来,至少是过去20多年以来资源价格包括石油价格比较低,朱民刚刚说了,所以使得勘探方面的投资相对不足,而且勘探本身属于高风险又属于长期投资,这个风险是非常高的,经常在某一个地方花很多时间勘探,一点收获都没有,经常是这样,而且投入周期比较长,最近几年突然大家预期未来能源需求增加了,当然会形成市场上类似于恐慌的心理使得价格上涨。
下面这个图也比较说明问题,这也是BP2006年世界能源统计表,这是全世界石油储量(可开采储量),从80年到90年80年代末增长比较快,可是进入90年代后增长就比较慢了,这个背后是80年代到90年代长期以来能源价格比较低造成的,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储量没怎么增加,但是突然预期增加了就有问题了。
第四个观察是什么呢?很容易理解了,就是短期内能源价格高涨,这个图和朱民的图是类似的,只不过我这儿故意画的是75年开始的,比较短期的,75年开始的到2005年的石油价格的走势,看最上面的那个指标是实际价格调整以后的通货膨胀的价格,2005、2006年价格高涨,但是没有达到80年代末的水平,那时候是伊朗革命时候的石油恐慌,下面我会给出一个更长的图为了说明另外一个问题。
第五个观察是能源生产国投资保护主义倾向凸现,这个事儿相对比较新,是最近两、三年出现的情况,这是怎么一个事情呢?就是说从能源贸易的收入大家留意,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长期以来财政赤字是一个负债国,最近一反过去常态成了财政和整个资本流通的盈余国,不仅还清了历史债务,还有相当的外汇储备,还有相当的财政的盈余,这种情况不是好事情吗?
其实不见得,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主义重新开头,还是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资本上国家决定不允许外国来投资于他们的能源产业,他们自己至少是新的能源投资不允许了,原则上讲,尽管他嘴上说还是欢迎大家合作,历史上他能够谈成的就是BP一家,新的不大可能了,他的逻辑是我不缺钱、不缺资金为什么把肥水流给外人呢?为什么找别人投资呢?这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情况。
推论是什么呢?我觉得推论是中长期内未来五到十年,我个人的估计全球石油、天然气价格,可能难于回到80年代、90年代很低的水平。
因为未来五到十年来自于快速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可能还是会高涨的,中短期内这些国家的技术偏好,比如说依赖于石油、天然气的偏好很难改变,短期内也很难使这些国家产生新的利用,比如煤的清洁利用,短期内难于时间,再有石油产能短期内难于提高。
其实沙特也和俄罗斯一样,这些国家的心态你和他们谈心态是很微妙的,他们当然高兴石油价格的上涨,同时也担心石油价格的上涨能不能维持,石油价格上涨之后会不会让中国或者印度也好找一些可替代石油的能源,会不会长期转走了,所以他们的说法是你不要看石油价格的上涨,你要知道提高我们的产能是要花钱的,大概是每提高一桶油的产能要花一千美元以上的投资,他说我不愿意投资,我万一投资以后产能上去之后价格下来我反而倒霉了。
他们的心态实际上我们一般作为资源稀缺国而言不太理解,俄罗斯讨论的是资源诅咒,怎么样能够长期维持能源高价格,他们的心态和我们完全不一样,这点我们不见得完全理解,综指我的推论是中长期内产能不见得能上涨,但是需求也有一定的刚性,所以说中长期内石油价格可能会比较高。
这张图我用的是专门的石油,这是从1861年到现在的石油按美元不变价格的走势,你看1861年刚开始石油价格猛涨,那时候产能不够对石油预期很高,需求很高,到另一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伊朗革命是一个高潮,除此之外价格都比较低,现在我们价格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是没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我个人预期可能再往上走的可能性不太大,能回到伊朗革命时期那么高的水平可能很难,但是回落能回落到80年代、90年代中的水平恐怕比较难,这是我的一个推测。
第六个观察也是最后一个观察,我想能源以及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议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谈这个问题是很难得的、很少见的大家共同关心的全球化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说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已经超越了传统意识形态上的关注和争论,比如今年六月份在美国Aspen城市召开了一个《头脑风暴》会议,是美国《财富》杂志组织的,300多个大公司的CEO加上政府精英、学者聚集在一块,会前做了一个调查,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球重要问题,头脑风暴嘛,在这个问卷里面80%以上的人都回答问题说全球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80%的人认为是能源的供给可持续性以及环境问题,很有意思的是80%的人认为在回答以下问题的时候说如果你认为全世界有三个领导人可以改变世界的话,在这个问题上80%的人认为我们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是重要的三个人之一,还有将近20%的人认为下届美国总统是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人,下届美国总统和胡锦涛是曝光率最高的。
那么中国在这个形势下面临什么挑战呢?在回答这个挑战问题之前我想咱们还是做两个观察,第一个观察就是中国已经成为能源大国,这是从BP的汪涛,我们的亚洲首席经济学家,他在我们今年十月份在莫斯科开的中俄改革会议上的发言,我从那里引来的,根据他的研究中国已经是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这是毫无争议的。
推测是什么呢?推测就是我们未来对能源的需求应该是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根据我们清华大学张稀良教授,他是我们清华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他的预期可能也是比较保守的,未来15年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一次能源的需求包括煤、石油,大概应该在2%-3.9%之间,与此同时全世界的未来25年预期是1.7%,大家注意到这个1.7平均的预期要提醒大家这个可能低了,这个预期是IEA国际能源组织在上世纪末做的预期,还没有考虑到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快速增长的情况,这个预期低了,但是不管怎么讲我想我们国家未来能源需求是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
所以从这两个观察出发,我想中国经济可能面临以下三个挑战吧,第一个挑战是如何保障我们能源的供给,不仅保障供给,而且要有稳定的供给。
这是第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进口是不可避免的,刚刚我说过了,我们地理上资源是错位配置的,增长快的国家是资源稀缺国,而资源丰富国一般增长比较慢,总是错位的,进口不可避免,那么如果来进口的话,供给的稳定性特别重要了,供给的价格也很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做一个简单比较,从粮食进口比较,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或者已经有共识的是粮食供给很重要,基本上满足自给自足,目前中国5%的粮食是进口的,很多同志已经引起担忧了,但是诸位想过没有,我们现在能源是10%左右的进口量,石油是40%以上了,我个人认为40%的石油进口的危险度对经济安全的危险度远远超过对5%粮食的危险度,我们储备少啊,粮食一年半的储备,石油七天的储备,如果海上封锁两个星期的话我们都有问题。
再有如果有人在极端情况下进行制裁不太可能在粮食上进行禁运,这是违反人道的,但是在石油上禁运一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再有就算粮食禁运了半年或者是一年,那很快三个月我想我们广东、福建都可以种出粮食出来,基本上满足我们口粮,喂猪不够了口粮是满足的,这个问题可能国家没有这么进行比较,但是想想我觉得很可怕。
所以如何保证供给和供给的稳定性这是第一大挑战,第二是如何应对高能源价格及其波动,这也是进口不可避免,所以国际价格波动一定会传导到国内成本上,尽管开车的司机不感觉到价格的波动,但是这个价格波动是由中石化承担的,他进口一部分原油提供我们成品油的供给,所以如何应对高能源价格,如何应对高能源价格的波动这是一个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能够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外溢性的、隐性成本,外溢性是对环境破坏的成本,我们开车的人可能想不到,我们对环境的破坏,烧煤、取暖的人可能想不到对环境的影响。
再一个大部分能源我们国家88%以上用的是不可再生性能源,这个东西的外溢性也是很大的,用了以后就得不到了,所以你是不是应该逐步减少,提高我们技术研发的投入,找到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供给,这是外部性成本,更重要的是隐性成本我觉得谈得不够,包括生产中的伤残与生命损失,我们市场价格中有很多缺陷,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生产成本和生命成本,这当然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了。
再有一个为了保障能源的供给,我们花费了巨大的国际政治运作的成本,这个成本也是很大的,这个成本虽然我们谈得不多,但是客观上也是成本,当然这个不好计价,难于计价,但是尽管如此他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保证能源供给你必须在其他方面做一些让步,贸易方面、国际援助方面进行各种各样的援助,我绝对不是批评我们的政策,我只是说这个成本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要注意。
下面提出一点非常粗浅、试探性的想法,第一,我想对于国内年生产的能源可能应该更快健全我们市场机制,首先我们的税费体制现在极其不合理,健全市场要从根儿上做起,一个在勘探阶段可能要进行正规的勘探开采以及招标,比如目前中石化没有勘探费,这样才能反映国家的政策,再一个在使用环节,要按用途来收环境污染费,比如煤做煤化工就应该收低一点,做煤燃烧就应该收高一点,还有不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性也是应该注意的。
我觉得应该尽快宣布时间表引导消费和投资,拖延不好,会引起一系列问题,这是汤敏的说法“富人搭穷人的便车”,就是富人开车了搭的是穷人的。第二点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结构调整,第一服务业是未来发展方向,能耗比较低,第二大城市里面人均资源消耗是最低的,肯定比农村、小城市低,这个大城市不可避免,这个要顺应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第三战略储备易早不宜晚,刚才我讲了能源问题远远比粮食进口要可怕,这个地方不宜掐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逐步买进嘛,一点一点买进,不要算是高是低,算不清楚的。
第四对于走出国门,我稍微花点时间,对于走出国门投资我的建议在短期内不要急于搞控股投资,因为这个政策、经济成本太大,我们还没有这个能力经营、管理国外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这个成本更高,相反我觉得应该转向非控股性投资,找一些国际上比较好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非控股公司,分散能源风险,另外通过控股的我们可以参与战略经营,比如说3%的股份买一个公司,壳牌或者是其他,你可以进入董事会,在特殊情况下你可以要求,在同一个价格上是不是应该保障对中国经济的供给,如果石油管道生产出问题了,这是很合情合理的,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第五要建专项基金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由国家购买节能专利低价转让给企业,这也是很明白的。
如果你考虑降低能耗的话哪些部门容易降低呢?这是世界能源组织的发现,哥哥产业部门的能源系数的下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信息,两个部门很有意思,一个是制造业,一个是家庭,家庭和制造业最有潜力降低能耗,这个和价格优关系,如果降低价格肯定愿意投入能耗比较低的技术。
最后一条占领国际舆论制高点,我个人认为应该拧过来,应该打能源牌,第一句话“中国的发展需要获得国际能源市场的供给”,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是中国人民基本发展权力。
“中国为了全球世界能力发展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比如我们的沼气用得很好,全世界用沼气最好的就是中国,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可以做原料,太阳能、热水器中国第一,55%的太阳能热水器在中国,我们成本也是最低的,再比如我们的水电非常厉害,我们要宣传;“世界各国应该和中国通力合作,不要指责中国各个方面的问题,共同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努力”,这是化解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我刚才已经讲了,在资源方面,全世界各国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关注度了,中国现在至少8%是新型可再生能源,比如水力、风力和太阳能资源,这个图可以比较,我就不说了。
总结一下,第一句话全球能源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公共政策焦点,大有超过传统意识形态问题关注的趋势;第二点中国经济应该全方位地、战略性地未来中国能源挑战,市场化、技术进步加合理的经济外交。
好,谢谢大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