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直面正视我国货币金融中的一些严峻问题

2025-02-26 学习 评论 阅读
  

  直面正视我国货币金融中的一些严峻问题(修改稿)

  

  信言不美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内部和外部严重不均衡状态。这种失衡在货币金融方面的表现是温和通货膨胀已转向严重通货膨胀;股市频频暴跌;房地产大泡沫似将破裂;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发的消极作用。

  

  一, 要把问题的严重性估计足些

  

  1,2007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是4。8%。这是政府调控的结果。约占我国原油使用量40%的进口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倒挂;煤炭价格上涨,电价有上调的压力,水价也有上调的压力。政府从大局出发,暂不提高油、电、水的价格。否则通货膨胀率早已突破5%(国际上把5%以上的通货膨胀看作严重通货膨胀),而且结构性上涨立即变为普遍性上涨。肉价涨得太猛。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也很大,早已超过国际粮价。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民收入增加,进而可以扩大我国内需。这是好事。问题是农民的这一收入往往被非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不同程度地抵消。由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异常高比重的投资惯性,工资和福利成本的上调,国际上燃料和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即使生猪产量恢复正常,大家不愿接受的严重通货膨胀恐怕难以避免。最近发布的统计数字是,今年1月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7.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1%。这说明,这是一轮全面性通货膨胀,而不仅仅是“结构性通货膨胀。”据国家发改委某人说:“政府已经将2008年全年通胀调控目标设定为4.8%。”(和讯网,2008年02月22日10:43  : 环球外汇网)笔者认为,但愿如此,但恐不现实。今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上述的一些深层次原因造成的,5%以上严重通货膨胀已不可避免。

  

  2,最近股市泡沫开始破裂了。2008-01-21日,上证综指以5188.8开盘,暴跌266点,跌幅达5.13%;接着22日再暴跌354点,跌幅达7.2%,有800多只股票跌停,创下七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超出2007-5-30日6.5%的大跌。这一天,熊市逼人,抛盘如潮,有人用“哀鸿遍野”来描绘股民们的惊恐和急迫的窘态。1月30日上证综指跌穿4342点年线(2007年250日上证综指平均线),2月1日午后开盘,进一步跌破4200点,跌幅超4%。据标准普尔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份我国股指共下跌了21.4%,仅次于土耳其,居全球第二,而发达国家平均下跌了7.83%。(中国经济网,2008-02-09)

  

  这次股市暴跌的诱发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美国经济衰退预期的全球影响。今年1月以来,全球股市都下跌。我国H股在香港股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香港股市暴跌直接带动了内地股市暴跌。这次股市暴跌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股市泡沫太大,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也起了重要影响作用。2005年上证综指一度跌破1000点,经过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陡升130%,2007年从年初的2728点疯涨至10月15日的最高点6164点,速度之快全球绝无仅有,其后虽然振荡下跌,全年依然大增97%。在6164点上,市盈率(PE)为70.79倍,市净率(PB)为6.7倍,高于日本大泡沫破裂前的PE 60-70倍(1987—1989)和PB 5.4倍(《A股估值已超日本泡沫破灭水平》,和讯网,2007年10月17日07:48  : 《重庆商》)2008-01-31日上证的PE为48.76倍(《经济参考》每日都公布这一数据)。西方国家成熟的股市PE在20倍左右,PB在2倍左右,如果按照这两个指标衡量,我国股价被投机力量炒得太高了。有人认为“A股的真正价值只有2000-2500点之间”。(《谢国忠:暴跌后还是大泡沫 真正价值仅2000点》,和讯网评论首页2008年01月28日08:57  : 《21世纪经济道》 :于晓娜)股价在一定时期向其内在价值回归是股价运动的规律,我国股市也决不例外。泡沫越大,跌幅也就越大。

  

  2008股价走势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2008年的上证综指年线低于4000点的可能性较大,在5、6月份,因猪肉、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下降,奥运会的临近,股价可能有较大幅度的上扬,7月份股民们就会抛售股票,奥运会后股价会大跌,不会出现5、6月份的高点。笔者这一预测的根据如下:1,2008年我国因受内外多种原因的制约,GDP的增长幅度可能下调;2,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轻意放弃。这意味着紧缩信贷,鼓励股份公司去股市上直接融资,从而增加股票供应量,降低股价,同时也增加了从银行借款炒股的困难;3,大型国有控股公司的非流通股解禁(行话称“大非解禁”),香港红筹股回归A股,创业板的出台都会使股票供应量大幅度增加,促使股价下跌;4,今年因西方国家经济萎靡不振或衰退,众多出口导向型公司的业绩不如去年,甚至下滑,其股票魅力不足。同时,房地产大泡沫必然破裂,那些上市的房地产股价必然大跌。这些都将降低股价总水平,并影响股市的资金净流入;5,“黑色1月”的股价大跌使股民们、基民们的投资意识谨慎起来。在奥运会前,股价并非只涨不跌,股市黑嘴们误导股民的难度加大了 ;6,目前股票的静态PE仍然高达50倍左右,有继续下降的空间和必要。

  

  笔者认为股市大泡沫逐步破裂要比突然大破裂所引起的损失要小得多。如果在2008年内上证股综指逐步回落到3500点左右,这样的股市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就相当不错了。现在有些股评家、经济学家不断为股价上涨鼓与呼,甚至要求政府出面救市。这恐怕是利益驱动使然,而不是什么学术观点。在50倍左右PE的泡沫境况下,政府还要出面救市?!难道我国股市繁荣要靠大泡沫来支撑?股市的投机性越强越好?“非理性亢奋”的股民越多越好?

  

  一切事物都具二重性。股价大跌当然会引起不对称的损失。“在过去的‘黑色一月里’,沪深A股总市值缩水5.144万亿元,流通市值缩水1.024万亿元。据此推算,A股总市值日均蒸发2338亿元,流通市值日均蒸发465亿元。”(《一月A股总市值缩水逾5万亿》,《联合早》2008-02-01,据中国证券网)在市值缩水中,股份公司的资本金会在账面上相应缩水,但是,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由于我国银行还不能直接经营股票,它们旗下的一些证券公司或投资公司(可经营股票)即使有亏损,数额也不大,所以市值缩水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安全不会形成威胁。相对于承受力,损失最大的应是普通股民和购买股票型基金的基民。他们或者被套牢,或者“割肉”退市。2007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是负利率,还要扣5%的利息税,银行不再是避风港。于是发生了“银行储蓄大搬家”的现象。由于楼价飞涨,这“大搬家”主要搬到了股市,而股价大跌又使绝大部分股民亏损。这样,我国一般老百姓还有资金保值增值的合适场所吗?无疑,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3,今年楼市大泡沫必然破裂,我们要做的事是尽量使它逐步破裂,以免遭受重大损失。“2003年至2006年,全国城镇房屋销售价格涨幅同比达到5.1%、10.8%、6.5%、5.3%。到今年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增长9.5%;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6%,呈现出总体持续上升的趋势。”(人民银行刘士余副行长:《要切实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调整房地产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网 首页 2007-12-18)与前几年比,房价已经翻倍,甚至几倍,连白领人士也望而却步了。“伦敦房价比上海还便宜, 均价8000元”(中国经济网,2008-02-07)这种高昂的房价突显资本的骄横,住房以投资炒作为主(如温州炒房团的投资),而不是以民生需求为主。房地产业是我国最大富翁(婆)分布最多的行业,我国最富10人中有6人是房地产开发商。这种暴富的秘密就是极高利润率推动的极高房价。开发商们为了获取土地和银行贷款,顺利立项开工,行贿是必要手段。行贿成本不能公开是楼价成本不能公开的根本原因,也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原因。(请参见易宪容:《房地产暴利是权钱交易的结果》: 和讯网 2007.06.26 09:34 每日观察第49期)地价上涨也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少地方政府把土地出让金收益当作财政收入的主要之一。(请参见孙荣飞:《土地财富流向之歧路》,新浪网 2007年11月15日06:41 《第一财经日》)

  

  楼市泡沫破裂的端倪已开始显现。深圳、广州、上海的房价已开始下降,北京“猫冬”的房价也难以长期维持。楼市泡沫必然破裂的根本原因是绝大多数老百姓买不起天价房,同时,开发商们也不会长期占压资金,支付巨额贷款利息,一见大势不好就会纷纷降价抛售;当前的货币紧缩政策将加速楼市泡沫破裂的进程。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商的自有资本仅占开发总资本的35%,其余全靠银行贷款。现在“受银根紧缩等综合性政策影响,房地产开发商的生存‘命门’——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专家认为……一些小的、融资能力差的房地产开发商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性加大”(《经济参考》,2008-01-30);用70%的城市住房土地兴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限价格,限套数)的新政策和落实计划(如建设部的“定心丸”计划)对高房价形成了巨大压力。只要廉价房供应充足,楼市大泡沫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市场万能论可以休矣,民生大问题还需国家调控这一只手。

  

  城市住房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电力、电器等50多个部门的发展。一旦楼市大泡沫突然破裂,这些部门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危机;同时,住房建筑业与银行业稳定高度相关,一旦楼市大泡沫突然破裂,银行将会出现巨额不良资产,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截至2007年10月,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达4.69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余额的18.02%。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达1.76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2.6万亿元”(同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前文)开发商贷款风险已如前述,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也不可小视。开发商售房所获现金的90%以上于银行对个人的按揭贷款。这一贷款在银行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部分商业银行基层行采取变通、变相或违规做法,降低贷款标准,减少审查步骤,放松真实性审核,严重影响银行资产安全。2006年有关部门对16个城市的住房贷款抽样调查发现,平均22.31%的借款人办理贷款时未曾与银行直接见面。郑州、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该比例分别高达46.31%、35.4%、32.83%和32.2%。”(同刘士余前文)这就是说贷款得来太容易,就“借款人办理贷款时未曾与银行直接见面”这一点来看,它与美国的次极贷款比较,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我们现在还看不到这部分贷款的坏账率究竟有多高。

  

  由于房地产业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银行业有很强的影响力,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的数额巨大,占银行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很高,贷款中的违规漏洞很多,再加上今年国内外的一些不利因素,房地产大泡沫确实是一个危险的大泡沫,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4,长期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弊端明显暴露。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和外资是正确的、有益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在短期内也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是长期积累就会带来严重后果:其一是我国国民经济明显的对外依赖性:其二是巨额外汇储备触发了通货膨胀。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约合亿美元( 按12月31日1美元=7.3元人民币计算)出口亿美元,出口依赖度36%;进口9558亿美元,进口依赖度28.3%,合计外贸依赖度高达64.3%(据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1月24日发布的数字计算),而美国和日本的外贸依赖度仅在2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体,占我国出口总额近60%。多年以来,我国一些人士认为,引进外资多多益善,为我国引进外资的数量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居全球第二而兴奋,却较少考虑、过多地引进外资(特别是低质量外资)的弊端。这里,笔者不拟广泛谈及我国利用外资所存在的其它问题,只想说,外资占尽了我国的便宜,却把GDP高增长的统计数字和双顺差的后果留给我国。显然,奇高的外贸依赖度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西方国家,并随其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今年,美国等西方国家面对经济衰退,很可能提高进口关税,威胁我国大幅度提高人民币汇率,进行汇率战。若然,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对这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当然需要未雨绸缪。

  

  双顺差也是形成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双顺差逐年迅速增加,随之,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量越来越大。2001年底外汇储备余额仅1656亿美元,2006年底达亿,居全球之冠,5年增长了5.4倍,2007年底更高达1.53万亿美元,1年就猛增43%,全球绝无仅有。外汇储备由央行支出人民币兑换而来。这一外汇占款是我国基础货币主要之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由1995年的32.6%升至2004年的78.1%(《经济学动态》2007第7期,第15页)基础货币是高能货币,可最终提供数倍(货币乘数,即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的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增量越多,由此发行的人民币就会数倍地膨胀起来。这是我国近年来流动性过剩,以致发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回收过多的人民币,央行不得不发行大量央行票据加以对冲。然而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治本之法。

  

  以上四个货币金融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叠加起来同时出现,不能不说是严重的。这种局面可用险象丛生,“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1月24日温家宝说:“08年恐怕是经济上最为困难的一年。”笔者赞同这一判断。

  

  二, 根本原因和调控的难度

  

  以上各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具体原因,然而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大规模私有化必然产生的贫富两极分化和内需不足。马克思说:“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生产要素的背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进一步决定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随着私有化的发展,我国贫富收入差距越来越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十七大告中就有一句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我国富人之多名列世界前茅,富人暴富之快全球绝无仅有;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地位日益下降,日益边缘化。今年1月3日社科院发布的2008《社会蓝皮书》称:“从2004年开始,在按支出法统计的地方GDP构成中,劳动者酬呈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2004年降至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降至40.6%”;又称:“2007—2008年……基尼系数将接近甚至超过0.48”,仅次于南非,巴西,尼泊尔等几国,名列世界前茅。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酬的占比日益绝对下降。

  

  在上述国民收入分配的约束条件下,我国举世瞩目的生产力迅速发展便与消费不足发生了尖锐矛盾。这也就是公认的内需不足瓶颈。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2007年、“ 在11.4%的GDP增长中,消费、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4.4、4.3、2.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信息网 2007-12-30,:《中国证券》)把这一组数字换算一下(即4.4、4.3、2.7占11.4的比重),它们分别为38.6%,37.7%,23.7%,消费拉动比投资拉动仅多出0.9%,而这一变动还是政府扩大民生支出的结果,是对2000-2006年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首次取代。应当说,以上数字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当畸形的动力结构。莫说我国是什么类型的国家,就连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带动力)也在60%以上,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50%以上,有的在60%以上。第一动力38.6%是一个工率较弱的动力,与大多数国家比较,相去甚远;而投资与净出口相加的动力大致与大多数国家的消费动力相当。对此,人们可用两分法进行评估:其一,在消费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仅依靠投资和净出口竟能保持5年的两位数高增长,这确实是不易的;其二,这种两位数高增长潜藏着很大的不稳定性,是难以持续的。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内部和外部严重双失衡的状态,货币和金融领域的一些严峻问题只不过是这种双失衡的表现形式。在当前,如果不顾一切,硬要再坚持11%的增长速度,其结果就是翻车,引发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私有制经济是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众多的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工人进行19世纪英国曼切斯特式的野蛮资本主义剥削。据著名经济学家杨承训的计算,“其剩余价值率一般要在200%以上,而且主要是绝对剩余价值”(《经济学动态》,2008,第1期,第68页)同时农民的购买力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也是相当有限的。当内需不足时,经济增长自然就倚重于持续的投资和净出口,而后者必然引起流动性过剩,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和股市楼市的大泡沫。所以,归根到底,私有制经济是我国当前严峻货币金融问题的总根源。

  

  对以上失衡状态的调控是相当艰难的。坚持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使其从纸面上的原则落实为现实的经济制度是免除因内需不足而引发的各种危机的根本保证。但是,这个坚持和落实谈何容易,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可用“难于上青天”来形容;加强第一次分配的“公平”,在目前条件下是增加内需的有效途径,但是改革的长子—私营企业正在叫喊“税负太重”,“劳动合同法增加企业成本”,不愿吐出一部分超额利润。外资企业更是如此。而工人们又处于雇佣劳动者的无权地位。所以,如何在“和谐”气氛中解决这个“公平”问题也是一件难事。这会考验政府的态度和立场;投资拉动具有惯性,投资可以创造投资需求,所以,投资不易降下来。然而按照目前这种投资规模搞下去,生产过剩危机就必然爆发,使经济运行硬着陆;过高的出口依赖度正面临考验。由外部性引起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幅度。如果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我国也会受到很大牵连,而显着提高内需在短期内难以办到;我国外汇储备增量依然很大,巨额外汇占款具有刚性,短期内难以降低;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当前抑制通货膨胀和股市楼市泡沫的利器,但是它不能解决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问题。就其自身而言,它也有左右为难之处:“从紧”也有一个度,以免突然刺破泡沫;负利率招人怨,但提高利率又怕引来更多热钱;人民币汇率必然要升值,但在升值的幅度问题上,预计我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有一场激烈的斗争。

  

  三, 几点对策建议

  

  无论什么类型的国家,只要发生了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受害最深重的还是广大劳动人民,而且,帝国主义列强往往要乘机打劫发展中国家。从这一点考虑出发,为了未雨绸缪,减轻可能的灾害或侵害,笔者不吝一孔之见,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1,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 严重通货膨胀是最不得人心的祸患;是对恩格尔系数很高的劳动人民的严重打击;是劫贫济富,进一步扩大两极分化的通道;是打乱我国扩大再生产秩序的搅棍;是关系政府公信力的大事。所以,抑制严重通货膨胀必然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造成严重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还是深层次原因。本文不拟论及其它综合措施,只强调一点:要“毫不动摇”地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收紧银根。当前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证券公司、民营企业及代表他们利益的学者、专家对收紧银根颇觉不爽,要求什么“灵活性”,“下半年放松银根。”等等。笔者认为,这是不能满足的,不可行的。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恐怕GDP的增长速度也得让路。

  

  2,把未来2-3年的GDP增长速度定位在8-9% 这是一个缓进,波浪式前进的思路。前已述及,我国面对的国内、国外严重不均衡条件不能支持连续多年的两位数高增长。从媒体上看到,几位有代表性人士说,“今年 GDP增长10%。”果如是,地方政府人士再为“政绩”加码一番,11%的增长率又上去了。在当前,这是识时务之举吗?再说,10%的增长率也与从紧的货币政策相抵触,它至少要求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再度扩大信贷量,恶化通货膨胀。在当前,究竟双位数增长更重要,还是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更重要?笔者认为后者更重要。历史教训值得记取:每逢政府等机构换届后,新班子就会大干快上,使GDP快速增长,彰显其政绩。在1993-1996年期间,由于没把握好“步子再快一点”的“快”度,人们大干快上,膨胀信贷,结果出现了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两位数通货膨胀。其实,8-9%的增长速度也是全球少见的高速度增长了。当前,我国的经济规划应当留出一些余地来,以便大力加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调整。未来2-3年应当是经济高速增长与动力结构大调整相结合的时期。

  

  3,强化第一次分配的“公平”性,继续扩大第二次分配 增加内需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劳动者第一次分配的收入。关键在政府的态度,在于政府执行有关政策时能不能做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节制资本,扶植工农。”增加内需的主攻目标是消灭野蛮资本主义——落实8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改善劳动环境,减少工伤事故,落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给工人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力。为此,要克服的主要障碍是一些地方领导人为了GDP增长和利用外资的政绩,对野蛮资本主义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麻木不仁。在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倡导股份制合作社(土地入股,农民自己合作经营,土地经营权不能出卖,不是资本家经营的、吸收农民土地入股的、重庆试验的股份公司),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以便增加农民的收入(北京郊区的这类合作社已经显着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继续加大第二次分配的力度,财政开支要向低收入劳动人民的民生倾斜。

  

  4,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减少数量;减少出口优惠 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由过多利用外资造成(包括外资企业造成的巨额外贸顺差)。今后要取消把利用外资多少当作考核政绩多少的潜规则;只批准高质量外资入境,拒绝低质量外资入境;为此,要减少每年利用外资的绝对量,规定一个硬指标;要欢迎低质量的外资从境内迁出。近年来由于我国贯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环境保护法,取消部分外资税收优惠,一些香港、台湾、韩国低质量企业已经吃不消,纷纷关厂、撤资、外迁到越南等国。让他们离开,这是利大于弊的大好事,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我国的出口量,也正符合我国产业升级的需要。珠江三角洲是港资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野蛮资本主义最盛行的地区,应重点清理整顿。近年来我国已经减少或取消了不少商品的出口退税,今后还可以进一步收窄优惠;要大力减少原材料,高耗能等商品出口。

  

  5,在不松动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对于股市和楼市,政府只做两件事 其一,政府决不要托市。做到这件事就够了。今年股价必然下跌,股价越回归其内在价值越好;其二,大力兴建廉租廉价房。做好这件事,楼市泡沫就自然破裂了。由于我国中低收入人数占绝大多数,未来住房建设肯定是以中、小户型廉价房为主,而私人开发商恐怕不愿意承建这类微利廉价房。所以,政府应当在大中城市兴建或重组大型和超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担负起我国城市化和实现“住有所居”的重任。这一善举的意义决不次于国家办教育、办医院的意义,并将永远消灭楼市大泡沫之患,极其有利于保持我国金融业的稳定性,重创房地产业中的官商勾结和猖獗的贪污腐败。

  

  6,存款实际利率至少为零 老百姓对实际负利率再加5%利息税啧有烦言。笔者认为,存款实际利率至少为零,应给储户开设一个避风港。去年的实际利率大致为-1%(包括5%利息税),引起了“存款大搬家”。银行掏这些钱何必呢?当然,提高利率可能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但这不是充足理由。热钱流入有多种原因,不提高利率、热钱照样流入。解决之道应当是降低通货膨胀率,堵塞热钱流入通道,消灭泡沫,而不是长期维持实际负利率。提高存款利率就相应地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加重了凭按揭贷款买房者的负担。对此,解决办法有二:其一,如有必要,可将新增利息暂时冻结起来,拖后归还;其二,只提高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不变,摊薄一点银行利润也是可行的。

  

  7,人民币汇率升值应当筑顶 这件事我国专业机构和人士一定早已胸有成竹了。这里,笔者也不妨略表浅见。通货膨胀必然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价格。这在入口国相当于提高了人民币汇价。筑顶的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出口商品价格等于出口商品成本加必要的利润。出口商品利润率大致应保持在10%附近。这个筑顶汇率要经过多次试错法找到。这就是说,对大部分出口商来说,出口所得外汇,换成人民币以后,不仅能补偿上涨的成本,还能获得10%的利润。考虑到我国已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幅度应比原先预计的幅度要小。这个顶部一经确定,就应相对稳定,并随情况变动再作有升有降的调整,而不再是连续的升值。以上考虑当然是单方面、以我为主、甚至是一厢情愿的。但是,不这样做又如何?大部分出口商获得10%的利润率是企业生存的需要,否则为什么要出口商品呢?那种靠血汗劳动,为外国提供廉价商品,赢利全靠出口退税的企业早该淘汰了。

  

  5-6年以前,美国伙同日本要求我国实行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去年10月,7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再而三地老调重弹。对此,我国当然断然拒绝,因为迄今我国还不具备实行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条件。实行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就等于自毁长城,敞开国门,让外国在我国发动货币战,资本战,制造我国的经济、金融大危机。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在和平共处中搞和平演变,在和平演变中又想搞颜色革命。而妄图搞的货币战、资本战就是要在我国制造大混乱,以便在乱中取胜。一计不成,再施一计,美国退而要求我国大幅度提高人民币汇率。提到多高美国才算满意?它迄今并未露底,当然是越高越好。从媒体上看,一些西方人士说什么、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兑换5元或4元人民币就行了。更甚者,澳大利亚著名新自由主义华人学者黄有光放言,1美元兑换2元人民币。显然,他们妄图重演1985年广场协议后美国强压日元升值1倍,致使日本遭受10多年经济衰退的故技。我国当然不会落入他们的圈套。

  

  当人民币升值到一定水平,不再连续升值时,美国就会强压我国继续使其升值,否则便以大幅度提高关税来威胁。对此,我国必须坚决顶住。我国出口占GDP比重高达36%,人民币过度升值,超出一定界限时,出口通道就被堵死。这同样可以引发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所以,我国必须断然拒绝过大幅度的升值。如果美国以大幅度提高关税来威胁,那就请便。我国的态度是一不怕,二要斗。笔者估计,我国的胜算较大:第一,即使人民币升值到一定水平,中国货依然价廉物美,美国人离不开。他们,特别是进口商会起来反对对中国货征收高关税;第二,多年以前,美国曾扬言,对我国国有企业商品征收高关税,对其它企业商品不征收高关税。其意在于打击我国国有企业,促进其加速私有化。现在,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资投资企业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量近60%,排第二位的是其它私营企业,而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出口估计不会超过总量的10%。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中国货征收高关税就是对美国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征收高关税。这会遭到美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其它跨国公司的强烈反对。以上各种反对力量很可能迫使美国放弃高关税的威胁,或者有选择地对一些商品征收略高的关税。结果很可能是妥协“双赢”。要敢斗,不可能处处讲和谐。

  

  按照人民币目前的升值速度,我国汇率的筑顶工程可望在今年完成,或者最多延迟到明年。这是今年的一项要务,所以笔者不嫌赘言,写了以上前瞻性估计。

  

  8,不必要开通“港股直通车” 这是涉及资本跨境流动的问题。“港股直通车”源于港人的“北水南调”愿望,即把大陆资金调往香港,以期繁荣香港资本市场。这个计划已酝酿多年。现在,有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量很大,可以借“港股直通车”输出资本。于是某单位已做出开通“港股直通车”的决定,就等高层领导人最终批准放行。对此,笔者却不以为然:“港股直通车”专为大陆炒香港股票者而设,其监督成本很高,完全没有必要;“港股直通车”与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是一个代理机构,代理个人对外投资,易于管理,而前者是个人直接对外投资。虽然二者都有流出资本的总额限制,但是在“港股直通车”框架内,个人就取得人民币和港元兑换的自由,个人资本流出流入的自由。其实,这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一个过渡桥梁。现在做这种尝试为时尚早,完全没有必要;作为对等原则,假设港人要求开通“A股直通车”,政府很难拒绝。若然,不仅港元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豁口扩大,而且,外资在“A股直通车”的保护下就可以合法地搅乱我国股票市场。从这一后顾之忧来看,开通“港股直通车”也完全没有必要;QDII完全可以满足国内投资者跨境投资的需求,再平行设立“港股直通车”完全是多此一举。(2008-02-22草成)

标签:我国   经济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