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小平同志怎样搬掉家中“三座大山”

2025-02-25 学习 评论 阅读
  

  “三座大山”不过是借用当今社会对住房、教育和医疗三项民生大问题的形象说法,这是必须首先要声明的。而且就其中邓小平同志解决子女教育困难而言,那时代既非解放前也非改革后,而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至于住房和医疗的问题,也是解决或者设想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搬掉家中这“三座大山”的往事,生动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国际视野和改革方向,在今天依然能够给我们以重要的启迪。
  先说最早的子女教育搬山故事。在2004年7月30日央视《新闻会客厅》白岩松访谈邓小平家人的节目中,邓小平同志的长女邓林就回忆说,比方文革的时候,我弟弟妹妹,小弟弟小妹妹没有学上,我爸尽一切的努力争取到能给毛主席写信,希望他们能上大学。然后平常也给我弟弟他们说,你们不要忘记数理化,不要忘记学英文,所以他们在农村劳动的时候,数理化是接着念的,要不然后来工农兵学员他也很难上去,他没有那个基础也很难上去,但是在关键的时刻我父亲也是不松手,他绝对是对我们要求比较严。我们从中就可以深切体会到邓小平同志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极度重视,老人家在自身被打倒、处境很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向毛主席写信希望让儿女们上大学。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邓小平同志虽然向毛主席“走后门”,但却始终没有让儿女只享受照顾的意思。在那个环境中老人家依然要求儿女们“不要忘记数理化不要忘记学英文”,所以小平同志的儿女们能够成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而且后来都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邓小平同志在非常困难的境地中为儿女搬掉教育大山,可见他对党和国家走出错误迈向正常而且建设美好前景的信心是何等的坚定。
  再看邓小平同志如何搬掉住房大山的改革设想。据原国家建委副主任张百发回忆,1978年10月,邓小平在北京视察新建公寓住宅楼时,曾希望能用积蓄替儿子买套房子。当时,房子尚未成为商品。(5月19日《中国青年》)后来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和房改工作,都是沿着邓小平同志设想的方向逐步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相信在房改之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子女们的住房问题都顺利地通过家庭积蓄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比如邓林同志在香港办画展,100多幅画很快就被热爱邓小平同志也热爱艺术作品的同胞们抢购一空,因而邓小平同志要让公务员包括领导干部子女自食其力地搬掉住房大山的改革设想,也由老人家的子女们带头完成得很好,这也充分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对于改革方向的惊人的琡远见。
  邓小平同志家中的医疗大山,最沉重的峰顶就是邓朴方同志的瘫痪治疗。据《百年小平》一书介绍,1978年,随着中央为邓小平恢复名誉和工作,邓朴方也开始获得人生的自由,于是如何医治创伤又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有人与美国骨科协会会长马昆先生取得了联系,并请他亲自到301医院来看望邓朴方,由于当时中国国内医疗条件较差,于是马昆先生提出让邓朴方到欧美等地治疗的建议。但是,赴美国治疗又谈何容易!人们都知道,在西方医药费贵的惊人。给邓朴方做这样的手术,光开刀费至少也得25万美元。如果加上住院费和其它杂费,总共要花费50多万美元。邓小平虽然贵为中国领导人,但凭他的工资收入,要支付这笔费用也是力不从心 。马昆先生回到美国后,曾为邓朴方的伤势四处奔波,但由于耗资甚巨,无人表示愿意接受。当时世界著名的脊椎外科专家阿姆斯特朗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向邓朴方伸出援助之手。他表示愿意亲自为邓朴方动手术,而不收手术费。另外,他还成功地游说加拿大政府为这次手术支付全部费用,就这样,1980年邓朴方来到了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手术很成功,我们后来能够看到邓朴方同志在中国残联主席的任上兢兢业业地干出很卓越的成就,就得益于国际友谊帮助邓小平同志家搬走了这座医疗大山。现在中国的很多老百姓都受益于“全民医保”,许多像当年邓朴方同志一样困难的患者,也都不会再为医疗费而发愁了。
  邓小平同志一家虽然也算是中国的第一家庭,但在社会主义中国,他们家庭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其实和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没有多大不同,都有一些大山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才能搬掉。现在我们享受着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恩惠,重温他们一家曾经面临的困难和克服的意志,对于激励和鼓舞我们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大业推向新的世纪,同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标签:同志   邓小平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