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间谍门善了:当警惕“外侨权益制度”重演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当警惕“外侨权益制度”重演

  

  程亚文

  

  
  澳大利亚力拓矿业公司员工涉嫌在中国窃取商业机密一案,日前在国际间引来不少话端。本案一个耐人寻味之处,乃是涉案者力拓公司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胡士泰的“国际”身份。这位出生在中国、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原中国公民,在加入澳国国籍后已变成“外国公民”。实为中国人的“外国公民”涉嫌替他国公司窃取中国国家机密,这种现象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使人不免想到奥斯曼帝国后期的外侨权益制度。曾经横跨欧亚两洲的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彻底摧毁拜占廷帝国后,为促进贸易往来和繁荣国内市场,在16世纪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签订外侨权益条款,准许驻在帝国的外国商人享有只有其本国领事法庭根据其本国法律受审的特权,规定除非有其本国领事馆的官员在场,否则不得逮捕或拘留任何外侨,还豁免外商商人的内地捐税,和对进出口商品只征收3%~6%的进出口税。这种外侨权益制度,其实就是给予外侨以治外法权和经济特权,它的施行从短期来看促进了奥斯曼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但其长久后果,是不但使外国商人在帝国境内恣意进行在其本国不能容许的不正当活动并因此获利,而且限制了帝国对本国工业实行保护关税,从而无法阻止欧洲工业品对本国工业发展的冲击。

  

  不仅如此,奥斯曼帝国治下的许多公民,羡于外侨权益条款的种种特权优惠,也纷纷谋取门道获得“国际”身份从而享受准“外国公民”待遇。帝国制订的“巴拉特”文件规定,任何外国领事出于某种考虑都有权把该文件批签给某一奥斯曼公民,有此文件护身,该公民便具有该领事所属国国民可以享受的一切协定权利。结果到帝国后期,外国在奥斯曼的领事私售文件或护照以自肥者众,仅1808年,帝国境内持有俄国巴拉特的公民就不少于18万。

  

  到17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就逐渐处于解体过程中。帝国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家经济血脉被从内部掏空,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外侨权益制度则在其中“居功至伟”,它的滥用,将帝国经济置于了外国商人、外国领事及他们在当地的被保护者的控制之下。外来者的巧取豪夺、内部腐败官员的积极策应、兼之不少本国公民的投身附靠,共同编织起一张强大的利益网络,使奥斯曼帝国到后来完全丧失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本国无良官员和公民充当“内鬼”,所伤害的不仅仅只是帝国的经济信息安全,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进而是保证国家生存底线的战略能力。

  

  一度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却在后来因外侨权益制度的滥用而酿成国家悲剧,这种经历令人叹息。过去若干年中,中国出于与西方国家经济技术往来较少的实际,主动调整政策,给外国来华投资做事给予了很多优惠。这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了发展初期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困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所带来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一些外国公司和公民不由自主把中国政府的政策优惠当成了某种“治外法权”,不大把中国法律放在心上,而且不遗余力在中国搭建“人脉资源”,利用中国“人脉”拉拢利诱中国政府官员或企业负责人来为其谋利。这种优越感又使一些中国公司和中国公民也想方设法要弄个外国身份,再以外国身份在中国经营业务或为外国公司出谋划策,“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也。前些年便有不少优质民营企业选择在海外注册,但其业务实在中国,而像胡士泰这样有个“外国公民”身份在中国左右逢源的,扫目望去不乏其人,有不少还经常出没于中国重要媒体或高端经济论坛,他们所言所行到底代表哪方利益并不难推测。

  

  在今天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外国公司进中国,或中国公司走出去与他国企业合作甚至吞并他国企业,或者雇用非本国人来为某国公司服务,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来都稀松平常。但这并不等于说国家利益已经无足轻重,也不等于说这样的合作、合并或雇用没有其法律、道德界限。一旦形成当代版的“外侨权益制度”并造成本国公民纷纷为外来者提供“方便”的局面,一个国家的战略能力就有可能被瓦解,国家的崛起、复兴也就无从谈起。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这方面交了不少“学费”,且在近年来已日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去年的郭京毅案,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屡次提前泄露的事实,都是对此做出的注脚。

  

  (系国际问题学者)

  

  附文:

  

  “间谍门”正在走向终结?

  

  ■ 本记者 傅光云 发自上海

  

  
2009年07月22日 :人民网-《国际金融》

  

  虽然力拓间谍门事件在继续升级,但种种迹象显示,其善了的可能性越来越明显。

  

  澳大利亚开始示好

  

  在经历了“愤怒”之后,澳大利亚人终于开始对力拓案进行反思,希望善了此事,以改善中澳双方贸易关系。

  

  7月21日,此前对力拓间谍门一直持强硬态度的鹰派人物——澳大利亚外交部部长史密斯向外界表示,他正在寻求与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会面,希望双方可在出席东南亚国家联盟会议的间隙,商讨有关力拓员工、澳大利亚公民胡士泰被拘留的问题。这将是中澳两国在力拓间谍门事件最高级别的交涉。

  

  在同一日,西澳大利亚州州长Colin Barnett表示,他曾向中方有关官员提及了力拓澳籍员工胡士泰被捕一事。该官员“向我表示,会向有关部门转达我的关切。”他强调说,西澳大利亚州欢迎中国企业前来投资,并表示中国企业可以持有当地大型项目少数股权,而对小型项目可持有多数股权。

  

  在澳大利亚官员开始更多寻求与中国政府沟通的同时,澳大利亚国内也开始意识到之前的偏激行为。

  

  日前,澳大利亚一家研究机构的最新调查显示,有63%的人认为澳大利亚应该接受其他国家的法律,即使这些国家的法律与澳大利亚不同。这比之前一片指责中国政府、要求干预的舆论理性得多。

  

  间谍门善了可能性大

  

  “近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相关官员不断试图与中国政府进行沟通,其态度由强烈变得温和,其要求由强烈干预日益变得切实,将推动力拓间谍案向善了发展。”东南大学法学院张马林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和力拓公司目前应该已比较全面了解胡士泰一案的内在情况,在事实无可更改的情况下,作出最符合中澳利益和关系的选择,是最为明智的决策。

  

  “7月20日,武钢与澳大利亚CXM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中国流通产业网钢铁分析师赫荣亮表示,中澳两国解决力拓问题,符合双方利益。双方都应该站在长期合作的角度,以战略性眼光看待双方关系。中国需要澳大利亚的资源,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力拓间谍案作为个案,需要双方互相接触,双方应从理性出发,判断世界贸易发展形势。

  

  事实上,力拓间谍门最终善了的可能性在日益加大。

  

  7月21日,澳大利亚贸工部部长Simon Crean表示,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进展速度虽没有希望中的快,但力拓事件并不会影响两国的自贸协定进展。

  

  中国当然愿意顺水推舟。其实,早在事发之初,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表示,力拓间谍案“是一起独立的司法个案,不能无限扩大化,甚至政治化”。显然,中澳双方都不愿意就此事影响两国正常的邦交和经贸关系。

  

  国内钢企不应善了

  

  日前,有消息称,有16家中国钢铁企业涉嫌力拓间谍门。业内人士表示,这极可能是冰山一角。此前相继被传涉嫌力拓间谍门的宝钢、鞍钢等公司已纷纷发出声明,宣布与其无关。

  

  那么,到底是哪些公司与力拓间谍门或者尚未暴露的某某门有关?这些公司应该如何处理?是否将善了?

  

  日前,中钢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协同商务部,清查铁矿石进口流向,或许这种查处,能揭开铁矿石进口的神秘面纱,其中的利益关系或将随之曝光。

  

  “即便是查处了,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措施。”赫荣亮认为,力拓间谍门对中国钢企的查处,其结果很可能就是画了一个圈,再回到原点。赫荣亮表示,上述结果的可能很大,但对于国内钢铁市场整顿,不可以抱着善了的心态。力拓事件表明,要想解决问题,要出台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铁矿石进口制度,在健全铁矿石进口市场制度同时,严格清理国内企业的不规范行为。

  

  “对涉嫌力拓事件的中国钢企进行处罚或许能起到杀一儆百的短期效果,但要真正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核心利益,需要较为彻底的整顿。”张马林表示,力拓事件处理不应该半途而废,否则明年的铁矿石谈判中国依然将处于下风。

  

  7月20日,巴西淡水河谷与意大利第一大钢铁制造商里瓦确定了铁矿石年度基准价格,在2008年的基础上,粉矿价格下降28.2%,球团矿价格下降48.3%。与之前淡水河谷与其他主要钢厂的降幅一致。虽然中钢协还在与其进行谈判,尚无最终的结果,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钢协的胜算恐怕要等来年。

  

   《国际金融》 (2009-07-22 第02版)

标签:中国   澳大利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