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不要以抄底的心态去投资
补充:
一、这是上周四(11月20日)为纸写的专栏文章。周五,《中国经营》便道:在新股发行缄默长达两个多月之后,资本市场IPO(首次公开发行)的闸门或将重新开启。在积压了几十家“过而未发”的企业之后,证监会可能将于近期重新放开这些公司IPO,恢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一方面是已经过会的企业将要公开发行,另一方面,已经在证监会排队等待过会的近300家企业也在准备接受过会考验。”注意道原文:“在近期国务院召开的一次关于如何拯救经济的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被问到资本市场如何对实体经济做贡献,支持企业融资问题。”这让尚福林处于尴尬的境地。“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资本市场反而不能发挥帮助企业融资的功能,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市场的一个困境。”而央行,银监会等其他部门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企业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如果稳定资本市场的用意在于继续为“支持企业融资”(一旦融资过度就容易演化成圈钱),如果把刚刚有转暖迹象的股市当成刺激经济发展的一个工具,必将带来严重后果。要知道,中国股市之所以有今天的萧条,很大程度上就是竭泽而渔的结果。中国股市需要回广大股民,增加他们的收入,为内需的启动创造条件,而不是继续让他们沦为某种经济目标的牺牲品。必须认识到,现在的股市已经不能竭泽而渔,明修栈道(诸多利多)暗渡陈仓(发新股、为大小非减持创造条件)的结果,只会使A股更强脆弱。
二、大小非疯狂减持。据2008年11月22日的《中国经营》道,“年底是企业结账时期,不少企业存货较多,资金周转压力较大。减持套现将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手段。”上海某主流研究机构的高层预计,11月至12月中旬将成为大小非减持的年度高峰期。据统计,11月以来,至少有14家上市公司遭到重要股东的减持,减持股份达2.16亿股。而在整个10月份,24家上市公司被重要股东减持的股份数才2.72亿股。
除了上市公司的公告,大宗交易平台的空前活跃,也凸显了11月的减持密度。统计显示,11月3日至18日期间,两市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共成交100多笔,成交量为4.9亿股,日均成交量突破4000万股。这与10月1118.7万股的日均成交量相比,环比放大了2.6倍,创历史新高,此前每月的日均成交量从未突破过2500万股。
Top view数据同样可以看出“小非”出逃的端倪。11月第一周,法人股东账户净卖出金额为20.18亿元。随着第二周大盘大幅上涨,法人股东账户净卖出的金额大幅上升至37.35亿元,其中仅11月14日一天就达到24.7亿元。
三、由于美国经济恶化的速度超过市场预期,纽约股市已经跌到10年前的水平。11月19日,道琼斯指数自2003年3月以来首次跌破8000点整数关口,而距离10年内该指数最低点7700点也只有咫尺之遥。换个角度看,如果10年前你投资美国市场并一直持股到现在的话,那么其结果有90%的可能是亏损。
但上周五(11月21日),受到纽约联储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可能出任美国下届政府财政部长的消息刺激,纽约股市在连续两天遭到重创之后出现强劲回升,涨幅达到6.32%,道琼斯指数重新回到8000点之上。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新政府的财经班底的确有助于消除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市场的影响。我仍然坚持我此前对美国股市的判断,有反弹,但不可能转势。但美国股市的短暂反弹,一般会导致A股的高开。
近日利多因素不断,但与实体经济的恶化速度相比,作用能有多大、能持续多久是值得正视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ZF的态度非常明确,稳住市场,人造反弹,暗渡陈仓,发新股,融资,救经济。
不要以抄底的心态去投资
时寒冰
这十多年来,国外著名的投资学专著我读了20多本,经济学类有点名气的书,读有至少200多本。但我没有看到一本书,是讲解如何抄底的。倒是在国内,这样的言论时常见诸于端,各大论坛,抄底永远是一个热点词汇。抄底,真的那么吸引人吗?
抄底的意思是,在最合适的时间买到最低价位,获取激动人心的暴利。
然而,投资讲的是一种趋势。假设一个市场没有做空机制只能做多,那么,理性的投资者研究趋势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在下跌趋势中空仓,规避风险。二是在上涨趋势中投资,获取利润,这种利润绝不是建立在抄底基础上的,而是一种风险经过充分释放后的结果。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买到的价位或许不是底部,但却是相对安全的。而对于一位成熟的投资者,规避风险、保住本钱永远是第一位的。就连投资大师巴菲特也说,投资的要诀是: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
抄底的思维危险在哪里呢?
第一,抄底是在下跌趋势中完成的投资决策行为,是风险最大的逆势操作。因为逆势中,反弹的几率本来就不高,转势的几率更低。第二,抄到的底可能是下一阶段走势的顶部。第三,抄底由于是对风险极度忽略情况下的选择,最容易发生巨亏甚至爆仓的严重后果。
通过这种剖析,我们不难理解:抄底不是投资选择,而是一种赌博的心态在作祟。
遗憾的是,这种抄底的思维是如此的顽固,以至于一些投资行为,也被冠以抄底。比如,2008年2月12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宣布,已向美国最大的3家债券保险商Ambac、MBIA以及黑石集团参股的FGIC提出建议,拟以50亿美元为他们的8000亿美元市政债券提供再保险服务。中国媒体用巴菲特“抄底”这样的大标题来吸引眼球。
但实际上,这严重曲解了巴菲特的投资行为,说巴菲特抄底的人根本没有弄明白,巴菲特做的是什么。巴菲特投资的业务是再保险,对象是市政债券。这种投资的风险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而收益却很大,50亿美元与8000亿美元的对比本身就透露出巴菲特以小博大的精明:市政债券属于低风险、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在次债危机导致国际资本市场动荡的当下,投资于市政债券的再保险业务将能够稳赚一把。
保险公司当然对巴菲特的精明心知肚明,这一交易不了了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透过这一心态,可以想象,国人抄底的心态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11月20日,我应邀到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做嘉宾,期间,一位北大的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吁大家去抄底——股市底和楼市底。他认为,股市现在是最底部,可以抄底,至少有一到两倍以上的利润。他同时认为,现在投资房价正当时,是抄底的好机会。教授的话很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这种直言不讳的呼吁令我惊讶,房价刚刚步入调整周期,还处于相当于股市5500点以上的位置,哪里来的底?更令我惊讶的是,当主持人问他抄股市的理由时,他给出的答案竟然是:股市已经跌了60%多了,下跌还能有多大空间?现在绝对是底了,至少,上涨空间比下跌空间大吧?他还把融券当成利多,我才发现,他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教授,竟然是以这种判断来引导投资者。
我反驳他说。2005年6月,中国股市创出近年来的历史最低点998点时,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全球经济,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且,既没有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没有次债危机的困扰,企业盈利趋势明显。而现在,次债危机恶化,全世界面临衰退危险,中国的实体经济亦受到冲击。从市场容量来看,2005的时候,大小非才刚刚起步阶段,而现在,存量大小非的解禁股,已经相当于再造一个多的A股市场,加之新股上市尤其是大盘股上市后导致的扩容,目前这个市场的供应已经比2005年时增大了几倍。
也就是说,目前的股市比2005年到达998点的时候更危险,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认为现在就是底部呢?
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清楚真正的风险在哪里,然后,权衡利多利空力量的对比,作出投资决策,而非凭借一厢情愿的想象去投资。
带着抄底的心态去投资是危险的,因为投资最安全的做法是顺势而为,而抄底是逆势行为。也许,有人碰巧抄到了底部,但因为这个底部,不知道有多少人赔得血本无归。在趋势转好以前,除了少数板块和品种(比如我此前非常看好的水泥板块,但个股大都已有60%到1倍的涨幅),对于无法准确把握趋势的投资者而言,最好的选择仍然是空仓。
写于2008年11月20日
IPO近期将开闸 300家企业候场
2008-11-22 : 中国经营
在积压了几十家“过而未发”的企业之后,证监会可能将于近期重新放开这些公司IPO,恢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在新股发行缄默长达两个多月之后,资本市场IPO(首次公开发行)的闸门或将重新开启。
近日,一家券商投行高层人士向《中国经营》记者透露,在积压了几十家“过而未发”的企业之后,证监会可能将于近期重新放开这些公司IPO,恢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300家企业候场
“积压了这么多家企业,年内肯定要发。”上述券商投行高层告诉《中国经营》记者,最近他接到证监会相关人士询问公司新股发行准备情况的电话,“这意味着新股发行工作就要启动了”,他颇为肯定地判断。
“最近确实听到IPO要重新开的消息。”海通证券投行部一位保荐人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他认为,A股市场最近逐渐摆脱了过度低迷的局面,证监会可能会开放新股融资。
一方面是已经过会的企业将要公开发行,另一方面,已经在证监会排队等待过会的近300家企业也在准备接受过会考验。国信证券投行部一位高层告诉《中国经营》记者,他已经有同事接到证监会相关部门电话,要求送新的材料,并已经于日前赴京。平安证券投行部人士也向记者透露,他们手下正在排队的项目也已经被要求递交新的材料,比如最新的财情况等。
虽然证监会未明确表示暂停IPO,但自9月16日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获得通过后,发审委再未发布新的IPO项目的审核公告。而自9月25日华昌化工(.SZ)上市后,至今也没有一家过会公司上市。
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累计有33家企业获得审核通过而未能公开发行,其中只有4家计划发行超1亿股,其余的是小盘股。
“证监会近期重新启动IPO可能性很大。”申银万国分析师林瑾认为,熊市也不应该阻止股市基本的融资功能,扩容的压力是在心理层面而非资金面。
尴尬的资本市场
“在近期国务院召开的一次关于如何拯救经济的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被问到资本市场如何对实体经济做贡献,支持企业融资问题。”上述券商投行高层人士透露,这让尚福林处于尴尬的境地。“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资本市场反而不能发挥帮助企业融资的功能,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市场的一个困境。”而央行,银监会等其他部门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企业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刘新华11月13日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资本市场将有效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要求,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15日继续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证监会将深入研究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定不移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加大证券期货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现在市场对于扩容依旧非常担心,因此证监会不敢轻举妄动,但是从上述连续表态也可以看出,他们确实也有压力。”上述人士分析道,近期的一连串举动,显示证监会可能已经下了决心。
上电股份(.SH)11月11日公告称,上海电气(.HK)将首次公开发行A股并换股吸收合并上电股份。这次不筹资IPO消息被市场解读为有关部门在试探市场反应。
备受市场关注的西南证券借壳*ST长运(.SH)也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进展。*ST长运19日公告称,证监会将于11月21日审核该公司重大资产出售暨新增股份吸收合并西南证券等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这一消息也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证监会相关工作重新开展的信号。
过会企业的最后稻草
如果IPO能够放行,对于那些已经过会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根据我们的了解,这些企业今年的经营都已经出现问题,不过是程度大小,利润肯定是不如预期了。”一家小型券商投行人士向本记者透露,好几家已过会企业的利润将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一家企业可能面临亏损。
记者通过调查数家企业也发现,上述情况并非虚言。企业普遍反映,今年业绩将会大幅下滑。“前面10个月,企业经营都还正常,但是这个月情况突变,销售大幅下滑。”已经过会的天润曲轴公司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全球汽车业的寒流已经不可避免地波及到这家配件供应商的身上。
“如果这个企业上市之后明年就亏损了,甚至今年就可能亏损,那我们干嘛还要它上市呢?”申银万国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指出,如果银行都不敢贷给它钱,那资本市场为什么要敞开融资之门?
扩容恐惧症
“现阶段,证监会最好什么也别干,等市场好了再说。”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求稳应是第一要义,也是当前证监会的首要任务。
富国天益基金经理陈戈表示,最基本的还是宏观经济如何。市场也不会再深幅下跌了,关键是要控制扩容速度。
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他的忧虑在于源源不断的新股发行以及再融资,包括中国建筑、光大证券这样的大盘股,对于市场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问题在于,在新的价格区间下,还有多少企业真的想去融资,又有多少市场空间能让他们去融资。”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说。
11月20日,记者就近期是否启动IPO,怎么恢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等问题向中国证监会求证,但截止到记者发稿时,一直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 (本文:中国经营 )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