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沈浩之死——将资改派推入两难境地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小岗村空降党委书记沈浩之死,一时成为舆论热点。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立场和视角虽有不同,但对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有两点一般都持肯定态度。一是沈浩对小岗村贫苦群众解囊相助的一片热心,二是沈浩为小岗村脱贫致富奔走求助的一片苦心。沈浩能够为各方所理解、承认,也正是在这两点上为小岗村作出了贡献。但是,沈浩的真正贡献并不在此。因为:  

  

  一、沈浩为小岗村贫苦群众慷慨解囊,虽然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时刻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品德,如果是在正确路线下,无疑可称之为当代雷锋。但非常可惜的是,小岗村是一个糊不上壁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假典型、黑典型。沈浩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给这个摇摇欲坠的假典型、黑典型死撑面子,让其苟延残喘,继续欺骗人民。正如俗话所说,真是一朵好花插到了牛粪上,所以这贡献就大大打了折扣。  

  

  二、沈浩四处奔走,为小岗村争取资金,甚至不惜舍命饮酒,这就与真正共产党人的作派不搭界了。真正共产党人讲的是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而沈浩为了改变小岗村的面貌,却甘当叫化子,颇有点当初武训乞讨办学的味道。小岗村本来就是那个连国务院总理也懒得当的懒人树立的一个懒典型,这样做只能进一步助长小岗村人的懒。在这一点上,与其说沈浩有功,不如说有过。  

  

  沈浩在参观南街村后,曾经题下了“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的留言,说明沈浩在实践中已经觉醒,说明他并不愿甘当资改派的殉葬品。正如有人说,这是沈浩“最大的闪光点”。然而,毕竟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因此也就很难评说功过了。  

  

  要说沈浩真正的历史贡献,就是他以自己的生命,将资改派推入了一个尴尬的两难境地,让他们要想继续造谣欺骗,再也混不下去了。  

  

  想当初,资改派们为了搞私有化,复辟资本主义,第一步就是美其名曰“联产承包”,在农村搞分田单干。他们拿出来的最有说服力的典型,就是小岗村18户农民甘冒坐牢杀头的风险,按血手印,立生死文书,也要分田单干,而且一单就灵。尽管这个生动故事的真实性一再受到广泛质疑,但资改派们却始终咬紧牙关予以否认。  

  

  孰知三十年过去了,南街等一批坚持走集体道路的村都富得流了油,可小岗村怎么扶也是个阿斗太子,至今入不了富裕门。但小岗这面假旗黑旗无论如何是不能倒的,一旦倒了,三十年来的一切倒行逆施就没有了任何历史合理性。于是不得不强打精神,又是空降干部,又是八方投资,继续造假,人造一个靠单干共同富裕的典型。说来也是命蹇事多乖,这样一来,却把个空降干部给活活累死了。  

  

  在官比牛毛还多的当今中国,死个把处级干部本也不是什么值得大肆张扬的大事。但人家毕竟是为了一个国家级的造假累死的,不能不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先进典型宣传,不然,今后还有谁甘愿如此卖命?但是宣传沈浩的事迹,就不能不多少涉及小岗村的真实情况,比如那么多生活需要别人施舍的群众,那么多靠别人施舍象征富裕的设施(唯独就是找不出用按血手印的劲头靠单家独户勤劳致富的镜头)。但这些东西一旦抖露出来,三十年来的苦心孤诣全都会泼汤。如此,怎不叫资改派们左也难右也难呢?  

  

  正因为左右为难,沈浩死了两个月,以时效和新颖为生命的主流媒体才开始煞有介事地大力宣传起来。其实,新华社和《人民日》只不过是奉命行事,加之写两难文章是任何人都力难胜任的,过多地责怪他们可能有点冤枉。但他们前言不搭后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导和评论,却迫不得己地掀开了假典型的冰山一角,不知资改派们今后在小岗村的问题上还有何话可说?  

  

   2010-1-16   

标签:典型   一个   就是   真正   贡献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