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时代吗
这是我们的时代吗?
三冰
首先我要声明一点,我不是悲观主义者,而且从来不是。因为我一直渴望功成名就,成就一番好男儿的事业,为此我时刻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情绪,高昂的奋斗激情,而从没有放弃。然而随着经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我却离梦想越来越遥远,难道是我不努力吗?不是。难道是走错路了吗?更不是。那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依然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而我们这些所谓的城市“盲流”同样是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根本找不到公平的上升通道。
今天突然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看了《宁做二奶,不嫁穷人》的帖子,我感触良深,我很同情故事的主人公。她的话可能挑战了世俗的偏见,但我希望请不要用那些所谓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这是个讨论怎样能更好生存的话题,而不是评判是非标准的问题,殊不知数千年来那些该死的道德准则已经害死多少人哪?可以这样说,她的选择没有对和错,只要能获得长久的幸福,活得充实,活的有尊严,那就没有错。而且主人公有勇气站出来,我们就应该给予足够的肯定,这总比那些道貌岸然遮遮掩掩的伪君子高尚的多。其实她的无奈不是个别的,而是具有共性的。对这篇文章,我不想过多讨论评价,我只想说说我的切身拼搏经历,来给主人公做个小小的注脚。
我同样来自农村,兄妹3人,现在我已经大学毕业,二妹今年大四,三妹今年大一。在我们那贫穷的农村,家里能供出三个大学生实属不易,因为我父母不是有权有势的人,他们只是做些小生意的贫民百姓,我们每花的一分钱,都是他们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用老家里穷亲戚的话说,你们家终于要熬出来了,然而这是真的吗?
还是先来说说我吧,我想我一直是个上进的人。我的幼儿园年龄是在哄妹妹中度过的,我的小学是在像网上流传甚广的那种破落的学校里逝去的。我记得,我的小学坐落在相距数里的四个村子中间一座大山山脚下的大草摊上,学校周围没有一个村子,孤零零的,那时我每天走四五里山路到学校,我记得当时一个人走没觉得怎么害怕,可是现在回去我一个人都不敢走了。印象中学校有四间瓦房,左边三间作为复式班教室,右边一间作为办公室,不过那间办公室从来没用来办公,记忆中办公室里一直放着煤渣,而且右墙上有一个巨大的破洞。教室间的墙壁与墙壁间都开裂了巨大的缝隙,阳光从屋顶瓦片间的缝隙投射进来,课桌坑坑洼洼高大笨重,长条凳吱吱嘎嘎乱响,窗子上没有玻璃,一层塑料布也早已被我们这些淘气鬼捅破了,教室的门(也算做门的话)已经脱落,只有几块木板用破绳子绑在上面。冬天寒风凛凛,课间十几个人围在一个不大的炉子边取暖;夏天暴雨倾盆,十几个人则顶着塑料布瑟缩在墙角一块还算干松的土地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呆了6年,之所以写这么多,就是因为这份记忆太深刻了,我总是无法忘记。后来考上了几十里外的乡中学,中学我就不过多累述了,穷村肯定在穷乡,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全乡仅有的两个考上高中学生,后来我不断努力甚至学习到快要崩溃,最后考上了南方的一所重点大学,后来二妹也考到了同一所大学。
从小学到大学,我都是在亲爱的党的正统教育下茁长成长,那时我觉得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人平等,一切都是最好的。可是我上了大学自由了些后,我才发现“你想到的都是错的”。基础的薄弱,眼界的狭窄,顷刻间将我这个农村人和城里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我的孤陋寡闻,我的见识短浅,使我出了不少笑话,回想一下真是无地自容。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赚些钱贴补自己的生活,其实又是何其难呢。大一在别人放松的时候,我则借本书在学校微机室自学最简单的电脑知识,或者躲在图书馆里一天一天的看书,充实自己匮乏的大脑,周末找发传单做家教的兼职(这也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找到的),赚取少量的生活费,后来我还推销过各种图书,我就是不想让自己闲下来,或者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再后来我加入了一家广告公司做助理策划,做了半年,我又加入××省人力资源社做编辑;其后慢慢地写过一些文章发表在各种媒体上,除了做兼职,我大部分时间都是看书,事实上四年正统的学习我没有用过多少时间,而看杂书则花掉了我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可以说,我是被图书馆里的纸、杂志和书籍开化的。大学里我付出了更多,我担当过几个学生组织的领导头目,犯过各种各样的错误,后来我推销过百度竞价排名,推销过银行卡,在培训机构给培训老师做过助理等等,总而言之我不断地寻找各种机会锻炼自己,通过读书和在社的锻炼,我写过两部小说,在网上发表后都有数十万的点击量,但是说起来惭愧,因为没有名气,终难以通过码字出版来谋得一点身外之物。
四年时光匆匆而过,我的思想也渐渐成熟了,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少年成长为有了自己是非判断标准的80后“青年才俊”。但是思想的成熟,知识的积累,不代表经验的丰富,也正因为这些我毕业后又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毕业实习的时候,正赶上我国金融业对外资开放,国有、外资、民营各大银行拼命扩张,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在扩招,证券业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期,就这样我的大部分同学基本上进了相对安稳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机构。但是我没有选择进入银行一类的工作,我觉得银行太安稳了似乎不太适合我;也没有面试会计师事务所,我觉得在那里很少有上升空间;而我看了太多股票黑幕的书籍,对证券机构心怀恐惧,所以放弃了这些机会,那时我信心还是很爆棚的,总相信自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其实有时也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不过后来我跳槽时面试过渣打银行,而且被录取了,那时我已回北京了,就没去上班。
通过大学里积累的经验,我后来找到了一份底薪3500元/月的工作,公司给配一辆小汽车,还有其他福利,工作主要是寻找企业参加国际展会,这样可以和企业主打交道,我觉得很不错。尽管我很努力,工作很勤奋,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经验不足,我三个月才开了一单,可是每个月我的支出却很大,而且我发现政府不断在降低出口退税,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成本不断升高,很多民营企业已经支撑不住了,出口利润也降到了历史低点,于是工作了半年后我选择了离开。
当时正是房地产业最后一轮疯狂,我加入了一家知名的房地产公司做销售,然而好景不长,开盘的时候已近地产业时代尾声,销售变得困难重重,接下来就是地产业的漫长冬季,公司的底薪随即降下来了。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数月,我看了大量的文章(现在依然坚持在看),从曹建海、易宪容、谢国忠、时寒冰、郎咸平、王石、潘石屹、任志强、冯仑、赵晓、刘纪鹏、黄祖斌、韩志国等的辩论中,我感受到了地产业的一丝冷空气,我似乎意识到这个行业要过冬了,地产业让我看不到希望,在综合考虑之后我又一次无奈地选择了退出。我已经换过了一份工作,这让我感到悲伤,就是这时我面试了渣打银行。
我家在北方,父母已经上了年纪,我面临着留在长三角还是回北京的抉择,经过几天几夜的转转反侧后,我还是决定回北京发展。回京后经过两个多月,我终于在一家知名的数码企业谋得了一个职位,这里的薪水却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朝气的团队,僵死的管理体制,让我倍受煎熬,我想努力却四处碰壁,说什么锋芒太漏,不懂得尊重,很多老人排斥新员工,就这样所有人都吃起了大锅饭拿死工资,而不愿付出努力。现在我只能在公司朝九晚五的耗时间,却没有办法改变,虽然期间我接到了渣打银行上班的通知,但我只能放弃,为了父母,我只能选择留在离家更近的北京。
时光在不断的流逝,我依然在不断地寻找,苦苦地拼搏,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能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机会。有人会说,我没有常性,不能坚持,不安于现状,对企业没有忠诚度,对于这些指责我不想反驳,因为我一直换工作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也有人会说,还是你无能,你在公司争取啊,呵呵,对此我只能以微笑,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我根本没看有力量去抗横强大的体制。还有人会说我没有目标,没有人生规划,其实都说的对,其实我设立过很多目标,进行过很多规划,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以我的眼光还根本无法预测明天。就像中国央行,如果它知道美国“两房”出现信贷危机,它就不会买“两房”的债券了。
这么多年走过来,我慢慢地发现这个社会依然是有阶层的,而且越上面的阶层组织越紧密,知识层次越高;越下面的阶层组织越松散,知识层次越低。而且整个社会结构的设置也偏向极少数人精英阶层,他们犬牙交错,互相依靠,通过暴力最强和强大的舆论工具进行着统治,从而使这个社会越发不公平,单极化的不断发展,将整个社会的文化引向了虚浮和拜金,更导致99.999%的个人、机构、团体走向了自私。可以说,整个社会结构又重新回到了历史的轮回之中,技术上的进步没有从根本上改观人们的社会地位。我们是新一代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处在社会的底层,想爬到上流社会,基本上找到一个相对公平和正常的通道,所以我们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留给我们的都将是累累白骨。中国人的性格历来是宽容朴实的,只要不被饿死,大家都习惯性选择忍受,最多不过抱怨几句,这促使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善良来损害所有人的利益。我们这些匆匆行走在城市大街上的盲流被称为“向下的青春”,我们仰首苍天,难道只能发出一声声无奈的叹息?试想一下,我们又能通过怎样的奋斗实现“向上的青春”呢?我们这群弱势群体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利益需求呢?
再回到我看到的帖子,主人公的奋斗不能说不努力,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她发出了宁做二奶,不嫁穷人的呐喊。不要说她没有气节,她其实比绝大多数人更有气节,更高尚。对于我,相对更努力的人(请不要拍砖,我并没有说自己多优秀的意思)来说还算有志青年,我都对整个社会不抱有什么希望了,那我们更多的弱势同胞呢?我不知道。
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烂的时代,但请问:这是我们的时代吗?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