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制,福兮?祸兮?
土地改制,福兮?祸兮?
说起土地制度,一直是古老中国的核心问题,因为它是构成国家的三大要素之一(政府、人民和土地)。土地既是国家意义上的疆土,又是民众生存意义上的那“一亩三分”地。土地归谁?这就构成了这个国家社会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是公有的,踩在咱脚下的土地,就是咱母亲的……这叫氏族公社所有制,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也许是,没人关心它的归属,没有关心其产权与物权。
父系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进入农耕时代后,这个土地所有权才显现出来。氏族间的争斗也扩展到部落争斗,国家开始形成。应该说中国是形成国家最早的,因为咱们最早进入农耕时期,咱们中国人有“姓”在世界上也是最早。西方人有“姓”的历史却要比中国晚的多,北欧一些国家直到19世纪才使用“姓”,许多国家和民族直到现在还没有使用“姓”。中国父系制社会经过了“三皇五帝”几千年漫长的经历,直到大禹时期,还为中华大地的水患到处“忙乎”!因为土地是国家的,江河泛滥国家有责。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咱们国家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土地随之采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 井田制。所谓井田,就是规划和管理,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其劳动果实。一个劳动力要劳作多少面积的土地? 长、宽各百步的方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朝廷施行井田制,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耕种井田的农业庶世也随着土地同属于领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由于不少土地离住处远,也就有了不少的住在野外的“野人”。
所以,如何看待孔夫子,也必须随同这个土地所有制度来看,离开它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再是原始的那个孔夫子。他处的年代也恰恰是那个土地制度分崩瓦解之时。他是以井田多少为官僚与奴隶主等级制度的卫道士而已。老夫子嘴里“民”更多的是,政治、经济上的“民”,庶民、奴隶和“野人”不是“民”,这一点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中的“民”几乎是相同的,古希腊的“平民”自然也不是庶民和奴隶。美国独立战争后的有选举权的“民”,还不到全民的4% 。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一个新兴的阶级产生。最有代表的就是“商鞅变法”,体现了这个新阶级与旧贵族阶级的斗争,最终商鞅落了个“五马分尸灭九族”悲剧。但是,商鞅新政后来被秦始皇所采用和发挥 ——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励军功,行爵制”、“废封国,立郡县”、“建户籍,用税制”、“修长城,击匈奴”,“明法令,统思想”、“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自然贵族和儒生们不满意,骂他是暴君。然而,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虽有改动,但是基本框架却没有多大变化。正是“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哈哈,秦始皇并非在“唾沫星”中淹死哦。
封建土地制度下,出现过许多名词,包括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更名田等等。但土地兼并是最大的特征和问题,这是一种自然的经济现象。兼并严重时,各类社会矛盾突发,胜者为王败者寇。另外,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广泛撒播在中华大地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占支配地位。与官僚地主土地所有制相比显然力量薄弱,往往被兼并了之。不管怎的,用“一盘散沙”来形容自耕农是很合适的。
一个王朝的倾覆并非难事,当“武昌起义”的枪声未到京城,清王朝就倒伏了。然而,一个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意识并非随风飘走。辛亥革命的失败,纠其原因,就是皇帝倒了,制度未倒。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辛亥革命宣告失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皖、直、奉)三大派系开战。中山先生任民国大元帅发起“护法战争”,结果还是被北洋军的镇压了。1916年和1921年两次护法战争均失败,证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已濒临绝境,由兴中会到同盟会再到国民党的组织也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国民党的生机来至于1924年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会上10位共产党员成为41人的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一员,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后来毛泽东出任国民党的代宣传部长,毛泽东在1925年第二届国民党代表大会上仍然出任代宣传部长。为何总是“代”?因为“二届一中”毛泽东因病未出席,据当时宣传部秘书长沈雁冰回忆,那时毛去湘、粤边界考察和指导农民运动。毛泽东担任代宣传部长主要贡献是“讲习所”,尤其是农民运动讲习所。
土地问题一直是孙中山未能如愿的问题,也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但毛泽东却特别关注这个问题。1925年冬,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年后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告》。孙中山过早离开人世,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本该是“国共”对中国历史共同的使命,由于国民党右转,土地革命战争(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虽然共产党领导的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运动受到重大挫折,却也种下了国民党反动派失败的根。因为,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没有实现。这个问题孙中山与梁启超进行了多年的论战,论战虽以梁启超失败告终,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话中说过:“过去我当过小学教员,你是知道的,不仅没有想到打仗,也没有想到搞共产党,同你差不多,是个民主人士。后来就不知道什么原因搞起共产党来了。总之,这不以我们这些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开始还有军阀的压迫,这是事实。”在延安时期(39年9月毛泽东对斯诺说:“我们永远是社会革命论者,永远不是改良主义者。中国革命,有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一道,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这是文章的上篇,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一篇文章,并且一定要做好这一篇文章。但是,文章还有一篇,就是它的下篇,就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一篇文章,我们也是一定要做的,并且也一定要做好的。”抗战胜利了!解放战争咱们还是胜利了!解放战争凭什么胜利?俺想还是那句毛泽东口号“打土豪,分田地”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民主义革命胜利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这一中山先生的夙愿。
可几年后,有些农民家庭仍然贫寒,劳力少加上疾病,为解决困境有些农民又失去了土地。是商品经济的残酷还是个人命运的不济?但是土地的兼并趋势依然存在。是毛泽东提出“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指出了“农业的合作化”道路。巩固和发展“平均地权”不受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的侵蚀。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使命。不仅如此,还提出了资本家企业的赎买政策,双管齐下,效果是很明显的。解放10年后,全国各地都成立了“公社”,这不是母系制社会“氏族公社”,而是“人民公社”。这一巨变,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毛泽东逝世后,这一状态逐渐起了变化,这个变化的积极性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土地还是集体的,所不同就是采用“联产责任承包制”。问题还是有的,就是组合优化、长远发展不能起到杠杆作用。奴隶制的“井田制”的“井”是有讲究的,包括了道和渠的。分田容易,道、渠谁管?更广泛的农业设施谁管?俺想放一个“私”字容易,聚一个“公”字可难。农业的发展趋势自然是“大”而不是“小”。所以“三农”问题困扰着国家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拿来整个国民的小康?2004年中央政府开始了“三农新政”——免除农业税、增加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并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之后,这种最基本的矛盾才相对逐渐缓解,这是惠民的政策,俺赞成。
咱们总是说那“一亩三分”地的话题,记得前一阶段俺还写过一个《中国人 —— 守住这一亩三分地》!看来俺落后了!现在说要考虑“土地流转”问题了。“只要土地私有化就能流转,就能成规模地集中土地;而只要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就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俺看来,就“一亩三分地”还流转个啥?咱“自给自足”不行吗?为啥参与国际竞争?再说了,资源优势不同,怎么竞争?人家美国农民土地占有率是咱们农民的100多倍,全民平均值比也要8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之特点就是人均耕地少。比起印度还差一大节呢?更不能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这当代6个大农场国家相比的。他们都是没有5百年新大陆的移民国家。看清咱们的“一亩三分地”是8亿农民的社会基本保障,也是13亿人民的“衣食”,怎么能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筹码呢?
土地流转 —— 能完成这种国际竞争大手笔的初步积累吗?然而流转失地的农民以什么作为生存的基本保障呢?那点流转费经得起“风吹雨打”和经济大潮的“惊涛骇浪”吗?失地农民将加剧城市的失业状态。让俺想起工厂里闹腾得减员增效,大批工人下岗,企业搞好了吗?怎么就一个“MBO”完事?上千万的下岗工人队伍,俺就觉得“忐忑不安”,可有人“心安理得”;现在要轮到农民下岗?想起来就“心惊肉跳”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