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干部年轻化成为官员世袭制的遮羞布
领导干部年轻化是在特定情况特定时期提出来的一项干部任用原则,这个特定情况就是:按照以前论资排辈的规矩,三四年代出生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领导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干部,而由于历史原因,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干部的学历普遍不高,知识面不够广,思想也不够解放,可以说在能力上不太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
为了改革开放的要求,迫切需要开拓型的领导干部,于是领导干部年轻化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并最终成为一条领导干部任用原则,这个原则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做法,让56零后干部尽快走上领导岗位。不否认34零后干部中也有知识型开拓型的干部,也不否认56零后干部中有庸才,但从整体(注意整体二字)情况上讲,仅从知识面及开拓性上讲,后者是绝对优于前者的。
而现在实行的领导干部年轻化,就是让78零后领导56零后,必然会让56零后的干部觉得没有奔头,从而丧失工作积极性,同时,领导干部毕竟是少数,78零后做领导干部,也会让同样78零后觉得没有希望从而丧失工作积极性。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干部都想走上领导岗位,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们积极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个七八个人的科室,56零后做领导,有67零后骨干,78零后外围,是个良性的结构,678零后都会觉得有奔头,相反,一个8零后领导着678零后的人,这样的人才结构,可以说基本上就是自找麻烦,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一个草根要干到最基层的副科级,最快也要三十出头,任职后踏踏实实干出点成绩也要三五年,一不留神就会被超龄了。而有背景的年轻干部,父辈四十多点给孩子谋上副科,再用十年左右时间为儿軰们铺好官路,世袭完成了。而草根们因被超龄不能提拔,再有能力再有成就也就退休前给个虚职正科。悲哀吗?
四十不惑,为什么一过四十就很难再被提到单位正职了?道理何在?最能干最无家庭负担的时候,发现自己被超龄了,只能在有背景的年轻上级手下讨生活,看眼色,再能干再有抱负无处施展,实国之不幸!个人之不幸!(待续)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