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不可逾越的冬天
2011的春节,在一场接一场的雪飘中来临。
中国大地,从北到南,从南到北,高速公路上、铁路上、拥挤的车站,奔波着回家过年的人们。过年,回家。日日盼,夜夜想,年,就在明天的明天。路漫漫,水迢迢,家,就在不远的前方。兜里揣着包了好几层旧纸的钞票或存折,桌上摆满了在异乡吃不饱的鸡鸭鱼肉,猪肉馅儿的饺子香气四溢,父母兄弟围聚在炉火旁,边吃边聊他们一年来家里的收成,聊在城里打工的艰辛。在炉火的映照下,他们会发现彼此的皱纹多了,青丝中又添白发。这是多少游子在经历了20多小时的颠簸之后得到的温暖和幸福。
这是中国式的温暖和幸福,就如同所有中国式的事物一样。这幸福是短暂的,这温暖很快在凛冽的晚风中消散。正月初三开始,一辆一辆青面獠牙的大巴,在傍晚时分开到村头街角,将离乡背景的人们载向四面八方,海角天涯。望着汽车在夜色中消失,送行的亲人们流下辛酸的泪水。
一年一年的时光浮云一样地飘过,一切都在岁月中日渐蜕变。连幸福的滋味也变得像一张多味的千层饼,中间以极少的甜蜜作馅儿,包裹于周围的是一层一层的苦涩,一层一层的辛酸。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一种物质,一种状态,一种感悟。其实,在今天,更多的人对她是一种奢望:那就是,人们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生活,即使物质贫乏,只要人人平等,人人都会感到幸福。就像许多年前的春天,“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我们曾经拥有过这幸福,就在多年前的春天。那是在记忆中遥远了的年代,我们贫穷,但我们有希望;我们艰苦,但我们很幸福。
在共和国辞典中,对那种幸福的诠释,绝不是用GDP的增长来衡量,也不是几个幸福指数可以作为标准。中国的GDP每年以不同的速度增长,2010年,更是一跃为世界第二,但我们广大的为GDP增长流过血、流过汗、流过泪的工人和农民,并没有感到幸福。这个冬天,我们并不温暖。
有感于由新华社《瞭望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告》工作委员会发起举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评比活动。年度的颁奖活动在长沙举行,12月26日,工作委员会公布了2010年度榜上有名的十大城市:重庆,杭州,长沙,成都,昆明,南京,长春,广州,通化,无锡。
重庆是唯一上榜的直辖市,其当选理由便是唱红打黑。2009年6月,重庆掀起打黑除恶高潮,截止2010年底,重庆警方共立案侦办黑恶犯罪团伙375个,目前已判决罪恶团伙231个,判决死刑57人(含死缓37人),已有13人执行死刑,包括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杀人生产队队长”樊奇杭等。
文强因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不明罪,强奸罪,于2010年4月14日被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2010年5月21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文强上诉 ,维持原判。于2010年7月14日执行死刑。
重庆市民一片欢呼,由衷发出幸福的感言:我们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一句话,就是要建设幸福美满的重庆。
重庆人有盼头,因为黑恶腐败分子无处藏身,因为政府解决民生,主要提高低收入市民的生活水平。在这种安定的环境下,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人平等,弊绝风清,幸福美满。
无论如何,这是2010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中国也有一份最有影响力的周,它创刊于1984年。它曾经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它曾经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它就是《南方周末》。
1994年12.8克拉玛依火灾,南周记者不畏艰险奔赴现场深度采访;2005年6.10沙兰镇水灾,南周记者几经曲折写出的真实道竟遭封杀;2010年5月富士康工人跳楼自杀,南周记者卧底采访探明真相……《南方周末》曾与央视《焦点访谈》其名,被读者誉作:南有《南方周末》,北有《焦点访谈》。
可是,就像眼面前飘逝的岁月,就像在风霜中凋敝的葱茏之树,《南方周末》已经衰变了。它曾经说: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它曾经说,站在民意的立场上,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 。
2010年,这个冬天,《南方周末》带给人们的是一张冷漠的脸。那些诸如“阳光打在你脸上,温暖在我心里的”句子,显得是如此的煽情,矫情。2011新年献辞里,照常理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对新的一年的展望。而对重庆文强一案的破获,献词只字未提,对重庆打黑反腐的重大成果,《南方周末》为何有意回避重庆人民的欢呼声它没有听见?它不是说过,站在民意的立场上吗?
我们在擦肩而过的冬天里,在重庆的打黑惩恶的斗争里,看到了未来的微茫的希望。大年初一,我们迎来了新春。重庆以外的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在翘首以盼,这微茫的希望之光,能在2011年的春天之后,像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照耀在中国大地。
可是,新春之际出版的《南方周末》,却带给我们彻骨的寒冷。我们疲惫不堪的脚步,要积蓄多少力量才能走出这个冬天?
2011年2月3日 ,《南方周末》策划的【十五位父亲和他们的世界】栏目,刊登了重庆打黑惩恶中的要犯文强之子对父亲的温情回忆。文章中的文强俨然是一位好父亲,好公民,它传递给读者的是这样一个信息:那些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贪污罪、强奸罪,都是对文强的污蔑,是一个极大的冤案。这便是《南方周末》想要得到的效果?如果是,《南方周末》,什么时候成了黑恶势力的代言人?什么时侯走到了的人民的对立面?
或许,正如网友所言,《南方周末》已被黑恶势力操纵控制那么,它曾经对于阴暗面的深度揭露,并非是善意地督促政府改正前非,而是为了挑起民怨,让它眼中的“这个国家”矛盾重重,乱作一团?当有人做了一点实事,惩处了一批腐败,它又摇身一变,成为腐败分子的代言人,与反腐败的人公然作对?“它到底想干什么?”许多读者不明白,许多网友不明白。
或许,在它的骨子里,一开始就隐藏着对“这个国家“的强烈不满,它揭露这个国家的伤疤,但其实并不希望这个国家真正好起来,并非真诚地希望这个国家的人民好起来。国家安宁,人民幸福了,它就没有机会发牢骚了,就没有机会煽情了,它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推销他们梦寐以求的美式民主了。中国的百姓虽然素质不高,但也有一些智慧卓越之人。他们把他们的思想传递给所有的普通人,在一个腐败分子猖獗的国家,在一个局面混乱的国家,美式民主只会带给它穷途末路。美式民主的进入,只会让那些腐败分子顷刻漏网,只会让苦难的百姓更加苦难,只会让恐怖分子肆无忌惮,只会让刑事犯罪率不断增长……因为,我们的民族将会失去自己的灵魂,我们的人民将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在中国的大地上,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文强,只有灭了他们,国家才能安宁,人民才有希望。《南方周末》却在这个关键时刻,为文强吟唱了一曲挽歌,其词那么婉约,其曲亦如此伤感。这个温暖又有点儿快乐的春天,因此而变得寒冷而忧郁。
我苦难的祖国啊,苦难的人民啊,什么时候才能扬起眉头,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幸福?我们该怎样越过这个冬天,春天的脚步为什么如此遥远?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19::02分完稿
条留言